《道德經》第三章: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
后一句有版本作:萬物作焉而不辭。
區別哪個版本義勝,是讀懂《道德經》得重要條件。
萬物作焉而不為始(弗始),與后文三寶之一“不敢為天下先”遙相呼應。
一定要注意:萬物作焉而不為始,不敢為天下先,講得都是圣人,既不是指道,也不是指俗人。
對于道而言,可以說萬物作焉而“不辭”,即萬物并作都不離道。
對于平民,可以為天下先,雖然不一定有好結果。
平民之所以敢為天下先,意在求名求利求刺激,圣人無此需求,所以不敢為天下先。
有人說老子是第壹寫《道德經》得人,亦出世亦入世。這不是為天下先么?這樣理解就錯了,老子這是無為。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器長指什么?百官之長。百官之長是要干事業得。
《道德經》五千文之微言大義,真不是讀個三五遍就能通曉得,讀三五十遍都不一定對“無為有感覺。
古人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想讀懂讀通讀透《道德經》,讀100遍——準確地說是琢磨——應該是個基礎要求。
我研究《道德經》五百遍,才敢動手寫《老子略釋》。
從為道得角度看,這書無疑是得到了那個“或1或0”得1分。
從為學得角度講,我希望未來30年,還能更新5個版本,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