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綿陽1月6日電 (楊勇 王鵬)“那一晚,我們通過廣播、敲鑼、吹哨、打電話、敲門等方式通知村民,終于在泥石流爆發前,用不到半個小時完成了撤離。”近日,回憶起一年多前帶領村民成功避險的驚魂一晚,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陳家壩鎮地災監測員權英說,如果不是當地的互聯互助體系,后果不堪設想。
監測員權英察看災情。(資料圖) 鐘欣 攝綿陽市北川縣地處四川盆地向藏東高原的過渡地帶。近年來,受頻發的地震、洪災影響,北川縣山體破碎,一遇暴雨,極易發生洪澇、泥石流等災害。記者實地走訪了解到,北川縣近年來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堅持“早撤,快跑”原則,建立起了完善的群測群防網絡。
在北川縣,提起陳家壩鎮的櫻桃溝泥石流,幾乎無人不知。這一地質災害點有較長的活動歷史,泥石流活動頻繁,災情重,至今已爆發較大規模泥石流十多次。
2018年7月,北川縣再次遭遇連續暴雨,監測員權英夜不能寐。她回憶,自己那段時間白天身穿雨衣,手拿銅鑼,穿梭在泥石流隱患點附近,不斷察看河道水位和2號壩的水位。7月10日晚上,她在巡查過程中,憑借十余年的工作經驗發現櫻桃溝內有發生泥石流的跡象,直接威脅預案內老場村安置點157戶及富森木業加工廠共計500余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我們5個監測員、社干部以及部分黨員分工分組合作,通知村民。”權英說,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老場村不到半個小時便全部按預定線路撤離完成。11日凌晨5時,櫻桃溝發生了超設防標準的泥石流災害,但因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積極組織雨中巡查、果斷發布避讓指令,未造成人員傷亡。
2018年7月,櫻桃溝泥石流現場轉移群眾。(資料圖) 鐘欣 攝陳家壩鎮老場村共有村民九百余人,目前已發現4個地質災害隱患點。“由于老場村特殊的條件,在家的大多是婦女、兒童和老人,老場村的5名監測員在汛期是24小時監測,保持手機暢通,并做好監測記錄。”北川縣自然資源局局長母全金說,健全的基層群測群防和互聯互助體系,是綿陽北川成功避險的保障。
據了解,目前北川縣每年通過發放、張貼“兩卡一表”和防災避險資料,確保地質災害隱患點周邊群眾告知率、知曉率達到100%,引導群眾科學防災減災。同時,北川縣的每一個隱患點結合實際情況,劃定了危險區域、設立警示標識、明確撤離路線和避險場所,使群眾做到“撤離提前,轉移迅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