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擴張空聽“風聲” 影界“老炮”英雄遲暮 業績下滑“沒完沒了”
遭遇“致命失誤” 華誼兄弟坐不住了
“電影業務的不作為不僅僅是對華誼兄弟用一部部好作品積累而來的品牌根基不珍惜,也是對于全體華誼人25年孜孜不倦奮斗的不尊重……我要求電影團隊盡快拿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不要再守著以前的功勞簿紙上談兵,請用真正的信念和實際的行動證明你們的能力。”
——華誼兄弟副董事長王中磊
“致命失誤”聽起來像是一個電影情節,卻成為了華誼兄弟的現實遭遇。
2019年末,華誼兄弟副董事長王中磊在給全體員工發去的一封信中表示,2019年是華誼兄弟創業以來最為艱難的一年,2019年華誼兄弟主投主控的電影一片空白,“作為一家以內容生產為核心競爭力的傳媒公司,這樣的失誤堪稱致命”。隨后幾日,華誼兄弟甩賣資產,出售了子公司“賣座網”4%的股權。
現象
連續四年成績“不及格”
這一年多來,盡管電影行業經歷了震蕩的低迷期,但卻充滿頑強的生命力,2019年電影票房與觀影人次再創新高,年度票房達到642.66億,同比2018年增幅5.4%;城市院線總觀影人次達到17.27億。那些抓住新機遇的電影公司仍然可以賺得一杯羹,比如,光線傳媒憑借《哪吒之魔童降世》,第三季度單季實現凈利潤10.04億元,同比增加463.33%;而博納影業不僅憑“中國驕傲三部曲”再創佳績,也為中國新主流電影開辟了道路。然而,同為民營電影公司的“實力派”,華誼兄弟的表現卻非常黯然。
最新的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2019年年初至報告期末,華誼兄弟凈虧損累計達到6.52億元,利潤同比下降幅度近300%。而華誼近幾年來大力主推的品牌授權及實景娛樂業務,在今年的營收也大幅下滑76%,僅營收3650萬元。
華誼兄弟的運氣確實有點欠佳,一些頗有可能贏得高票房的項目至今上映無期,這讓華誼兄弟元氣大傷,為了讓公司撐下去,華誼不得不開始四處籌錢。2019年以來,華誼兄弟除了積極抵押房產、股權籌集資金外,還從阿里影業借款7億元人民幣,作為條件,華誼兄弟需在5年內完成10部電影的制作和上映,阿里影業對項目擁有優先投資權。華誼兄弟的老板王中軍還忍痛割愛把自己收藏的名畫也給賣了。 唯一的希望是2019年末上映的馮小剛的新片《只有蕓知道》,然而,由于敘事的空洞觸及不到觀眾的內心,該片上映以來,票房增長很是艱難,目前票房僅為1.53億元人民幣。
實際上,問題并不只出現在2019這一年。2018年,華誼兄弟出現了上市十年以來的首次虧損,歸母凈利潤虧損10.93億元,年營收下降1000.40%。王中磊也表示,華誼兄弟的問題由來已久:“這已經是電影團隊連續第四年交出遠遠低于預期的成績單。”他認為,這四年間,華誼兄弟不僅常態化優質內容生產力不強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甚至還出現了“斷貨”的現象,從最初缺席一個檔期,變成了現在只上映一個檔期,人才的儲備與培養也乏善可陳。
原因
快速擴張引發副作用
這與風光顯赫時的華誼兄弟已經是兩幅不同的圖景。華誼兄弟于1994年創立,1997年被馮小剛導演的《甲方乙方》點燃電影夢,于是,在1998年投資了馮小剛的影片《沒完沒了》,以此正式進入電影行業,也與導演馮小剛成為固定搭檔,在每年的賀歲檔成為一道風景。在此后的20多年間,華誼兄弟創造了200多億的電影票房,推出了百余部頗有觀眾緣的作品,包括《手機》、《天下無賊》、《寶貝計劃》、《集結號》、《非誠勿擾》系列、《功夫之王》、《風聲》、《唐山大地震》、《狄仁杰之通天帝國》、《西游降魔篇》、《狄仁杰之神都龍王》、《私人訂制》等,堪稱是國內商業成績最好的民營影視公司。
然而,正如王中磊所說,華誼兄弟也面臨戰線過長、投入過大、公司負擔過重等快速擴張帶來的副作用集中顯現。2015年,華誼兄弟全資或控股公司87家,到2018年變成117家,并購了上百家體量各異的影視企業。其中,在2016年,華誼兄弟以10.5億元收購了馮小剛旗下東陽美拉傳媒公司70%股權,又以7.56億元拿下鄭愷、李晨、陳赫、楊穎等明星共同持股的平臺東陽浩翰,當時外界質疑其中的風險時,華誼兄弟卻堅定認為這是在買下“未來預期”。
可惜,電影市場的變化是何等之快,華誼兄弟對于導演和明星的固定化合作模式,恰恰限制了對于市場的認知。近兩年來,中國商業大片已經完全變了一副面孔,觀眾的審美發生改變,不再喜歡空洞的情懷,而是需要現實主義的慰藉,對于這些,華誼兄弟卻無法及時調整,在創作上陷入滯后,以《只有蕓知道》為例,與觀眾的情感、生活毫無共鳴,這在口碑為王、而不是營銷為王的當下,受到冷落也不意外。
華誼還嘗試了“去電影化”的嘗試,實施了實景娛樂產業計劃, 但是,并未形成新的增長點,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少峰認為,從產業鏈布局來講,華誼做實景娛樂是一件合理的事情,但缺乏強有力的IP支撐是其一大短板,“華誼小鎮里的內容只是影視作品的延伸,拉動性明顯不足,只能不斷投入高成本造建筑、街景”。此外,實景娛樂對資金要求高、回報期長,未能帶來穩定收入,反而會造成現金流的進一步緊張。
展望
昔日“領頭羊”需找到方向
當華誼兄弟脫離了市場,對于電影不再像以往那樣專注的時候,這個昔日的市場領頭羊失去了敏銳的嗅覺,變得“英雄遲暮”。2016年,華誼“拿得出手”的作品只有《老炮兒》一部影片,電影《紐約紐約》《靈偶契約》《奔愛》票房均沒有突破5000萬元,參與出品的兩部電影《搖滾藏獒》和《陸垚知馬俐》票房僅為3926萬元和1.92億。
2018年,華誼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找到你》《胖子行動隊》《云南蟲谷》《江湖兒女》《遇見你真好》反應平平,票房最高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也僅入賬了6.06億。
近兩年開始,電影的熱門已經從年末賀歲檔轉戰為春節檔,然而華誼兄弟顯然沒有做出應變與布局,致使在精彩紛呈的春節檔中,華誼只能以看客的身份出現。
不過,華誼并非沒有翻身的機會,華誼兄弟畢竟還有內容品牌上的優勢和資源整合能力,國際化戰略也在穩步推進,“在美國,我們和全球最炙手可熱的導演、制片人羅素兄弟成立合資公司,拍攝面向全球觀眾的電影作品,在韓國成立MerryChristmas,在香港投資華語電影頻道,讓華誼兄弟的內容合作版圖拓展到更多國家和地區”。
而華誼兄弟也已經意識到了電影才是公司最核心的業務,王中磊放出了“狠話”:“我要求電影團隊盡快拿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不要再守著以前的功勞簿紙上談兵,請用真正的信念和實際的行動證明你們的能力。”
文/本報記者 肖揚 統籌/滿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