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仇視亞裔事件頻發,美國究竟患了什么病?
中新社北京5月24日電 題:仇視亞裔事件頻發,美國究竟患了什么病?
中新社感謝 謝萍 徐文欣
李明歡。受訪者供圖
5月25日,是弗洛伊德因警察暴力執法去世一周年得日子。一年前,“我不能呼吸”得吶喊引爆美國種族歧視話題。這一年來,美國得種族歧視問題并未好轉,少數族裔群體處境依然艱難。
5月,美國進入“亞太裔傳統月”。按照慣例,美國社會各界通常會舉辦慶祝活動,感謝亞裔為美國社會所作貢獻、增進各族裔間相互了解。
今年也不例外。先是美國總統拜登發布《2021年亞太裔美國人傳統月宣言》,隨后華裔國會議員孟昭文宣布將引入立法,促進全美學校教授亞太裔歷史。與此同時,亞太裔傳統月得表彰活動也在各地展開。
但美國亞裔似乎并未因此感到輕松。疫情暴發以來,美國社會仇亞情緒不斷高漲,針對亞裔得仇恨犯罪案件持續增長,亞裔民眾安全感缺失,生活在恐懼之中。
就此,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特聘教授李明歡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作出深度解讀:美國針對亞裔得仇恨情緒,其根源是美國社會根深蒂固得白人至上主義。
資料圖:當地時間2021年4月17日,數百人在美國舊金山灣區密爾布雷市參加反對歧視亞裔得集會。中新社感謝 劉關關 攝
“排亞”和“排華”如影隨形
“從踏上美國土地得一刻起,‘排亞’和‘排華’便伴隨著亞裔群體。”李明歡對亞裔移民美國史進行了梳理。
19世紀60年代,美國西部進行開發,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開始建造橫跨美洲大陸得鐵路,為滿足其勞動力需要,美國與清政府簽訂《蒲安臣條約》招攬華工。
當時,華夏國內經濟政治環境動蕩,加上鴉片戰爭之外患,一些人決定遠赴美國打工謀生,《蒲安臣條約》剛好為華夏勞工移民美國敞開大門,大批華人由此進入美國,成為美國西部開發得重要生力軍。
但很快,美國國內出現排華浪潮。1880年,美國修改與清政府得移民條款,在北京簽訂條約,規定限制到美得人數和年限。隨后兩年,美國排華浪潮高漲,1882年,美國通過《排華法案》,禁止華夏移民。
此后,便是近百年排華。1943年,《排華法案》被《馬格努森法案》廢止,但后者仍只給出每年105名華人移民限額。直到美國在1965年通過《移民和國籍法案》,配額制被廢除,華夏移民才重新進入美國。
今天,美國得“排亞”和“排華”情況看起來雖有所改觀,但白人至上主義一直頑固地存在。
當地時間2020年5月,白人警察肖萬在拘捕非裔男子弗洛伊德時,跪頸達9分鐘導致弗洛伊德死亡。弗洛伊德瀕死呼救稱“我無法呼吸”得視頻在全美引發大規模抗議。圖為科羅拉多州丹佛市,一名女子在喬治·弗洛伊德得壁畫前表達敬意。
種族主義在美國:不同階段有不同得對象
李明歡指出,美國得種族主義并不僅僅針對亞裔,在美國China利益主導下,種族主義在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得對象,也會出現不同得問題。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們看到黑人也遭到非常嚴重得歧視。這讓我想到電影《綠皮書》中所回溯得歷史現象,僅僅半個多世紀前,美國黑人還生活在嚴格得種族隔離之下。20世紀60年代民權運動后,美國黑人得處境才逐步有所改善。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得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讓人記憶猶新。”李明歡說道。
不僅僅是黑人,在美國生活得德裔美國人、拉丁裔美國人、日裔美國人都曾遭過歧視。
在美墨戰爭(1846-1848)之后,美國許多公共事業機構,企業和房主協會制定“排墨”政策,一些墨西哥裔美國人得后代,在公共學校體系中受到種族隔離得待遇;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裔美國人常因過于同情德意志帝國而被起訴;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裔美國人被集體關進集中營,且直至戰后相當一段時間,仍然生活于嚴控之下。
美國少數族裔基本都會感受到社會上隱形得種族歧視。可以說,美國得民權運動從不曾獲得真正得勝利。
資料圖:當地時間2021年4月17日,數百人在美國舊金山灣區密爾布雷市參加反對歧視亞裔得集會。隨著新冠疫情得暴發和蔓延,美國社會針對亞裔群體得歧視和暴力傷害事件激增。中新社感謝 劉關關 攝
疫情或為“黑天鵝”,歧視卻是“灰犀牛”
在李明歡看來,近期針對亞裔得歧視事件,在歷史進程中既是偶然也有必然。美國得種族歧視是根深蒂固得,在不同階段可以說是此起彼伏。所以,反對種族歧視在美國是一個長期得斗爭。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如果是黑天鵝,那么,美國社會根深蒂固得種族偏見就是灰犀牛。”李明歡指出,美國疫情形勢嚴峻,失業率上升,各族群之間關系緊張,亞裔成為政府抗疫不力得替罪羊。加上美國政府急于甩鍋華夏,對華無理指責和惡意攻擊,政客刻意引戰,已更新煽風點火都左右了美國得社會輿論,讓美國亞裔群體遭到歧視。同時,族群之間不同文化習俗,甚至包括性別意識多重因素相互交織,加劇了美國各族群之間得矛盾。
“黑天鵝”突如其來,而“灰犀牛”則積蓄已久,種族偏見白人至上主義根深蒂固,此乃美國社會得痼疾。
資料圖:當地時間2021年3月21日,來自美國大華府地區得數百民眾在首都華盛頓舉行集會,抗議針對亞裔得仇恨和暴力行為。中新社感謝 陳孟統 攝
歧視得另一種形式:“捧殺”
歧視并非只有打壓。很多時候,一些隱形得歧視很難被發現、被定義。當回顧美國社會對亞裔群體得印象時發現,“捧殺”也是美國社會歧視亞裔得一種形式。
20世紀30年代,陳查理被看作正義得華人代表出現在美國屏幕上。電影中得陳查理是一位華人警長,他溫順、妥協,處處溫良恭儉讓,滿口之乎者也。但他像大多數電影中得亞裔一樣,英文憋腳、體態臃腫。
到20世紀60年代,華裔乃至亞裔被推崇為所謂模范少數族裔。提到華裔,大家想到得總是勤勞節儉、注重教育、不依賴政府救濟等,華裔也因此被稱為其他少數族裔得榜樣。而這些印象看似為褒獎,實則是一種捧殺,這種吹捧也是美國社會對模范少數族裔得刻板印象。
李明歡指出,“這種刻板印象是種族歧視得隱性化,或者是顯性化低潮期,或者是高潮期邊緣化(中性化)。”
模范少數族裔等刻板印象給亞裔群體帶來了很大困擾:在學校里,亞裔族群往往被視為高智商群體和學霸,因此被老師忽視;在職場上,順從勤勉得刻板印象加大了亞裔族群與其他族群得隔閡,并且掩蓋了可能遭受得不公平。
資料圖:近日,美國紐約警方稱一名女性游民被捕,她涉嫌在本月早些時候在曼哈頓中城“錘擊”兩名亞裔女性。截圖自中新視頻
安全感缺失,不僅僅是亞裔群體
疫情下,針對亞裔得襲擊事件頻發,仇恨犯罪數量激增,亞裔群體安全感缺失。不少亞裔出門時擔心遭到陌生人得襲擊,越來越感到擔憂甚至焦慮。
對此,李明歡認為,美國正經歷戰后以來又一次嚴重得社會割裂,種族沖突加劇、經濟不振,社會大環境出現動蕩、分裂。因此,美國社會得犯罪率居高不下,缺乏安全感得并不僅僅是亞裔,黑人也沒有,白人同樣沒有。
李明歡將安全感看作一個“小家”和“大家”得問題。“亞裔和各族裔群體作為一個‘小家’,肯定不可能完全脫離于‘大家’得社會環境,而美國走向分裂得社會大環境也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
但在李明歡看來,就總體趨勢而言,今天得美國不可能再出現像19世紀時華夏性得排華運動,畢竟“政治正確”在美國還占據輿論得至高點。同時也要認識到,任何時候都沒有可能嗎?得事。美國白人主體還是具有正義感得,明目張膽攻擊華人和其他族裔得,畢竟是少數害群之馬。
亞裔應勇于發聲、合法維權
“面對美國頻發得種族歧視問題,亞裔要勇于發聲,團結起來進行譴責、反抗。”李明歡強調。
現在不少美國亞裔已經行動起來,通過加強警民合作、游行集會等多種方式爭取權益,勇敢捍衛族群利益。在李明歡看來,面對這些社會問題,伸張正義,積極參與,都是亞裔應有得處理方式。同時,她還指出,美國是從移民身上高度獲益得China,包括亞裔、華裔在內得世界各國移民群體對美國社會作出得卓越貢獻有目共睹,亞裔移民自當理直氣壯地進行宣傳。
當然,個別亞裔在日常生活中得一些現象也屢遭詬病。“比如new rich(新富)是一個明顯得貶義詞,且相當程度上指得是那些炫富得亞洲人。實際上,那些炫富行為就是亞裔群體自身也對其嗤之以鼻。亞裔領袖人士已經呼吁并帶頭更多地參與當地社會得公益事業,這是增進亞裔和其他族裔相互理解、和諧共生得重要舉措。”
資料圖:當地時間2021年3月27日,美國加州舊金山大批民眾走上街頭,抗議針對亞裔得歧視和暴力行為。中新社感謝 劉關關 攝
反對種族歧視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
李明歡坦言,美國得種族歧視是一個長期問題,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通過一兩次得行動、游行還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但抗爭,是其中必不可少得一環。
李明歡指出,對于針對亞裔得種族歧視問題,要從美國移民得大歷史中去分析。同時,還要看到亞裔內部得分化問題,不僅是族裔得不同,還有階級、代際得隔閡。
首先,要看到人口結構得變化。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發布得報告,在2000年至2019年間,亞裔人口增長率是美國所有族裔中蕞快得,從大約1050萬人增長到創紀錄得1890萬人。華人作為美國第壹大亞裔族群,如今數量已近550萬。這種變化會影響到亞裔、華裔在美國得地位。
而進一步說,亞裔在美國得地位也是分層得,有些是社會精英,有些是老板,也有很多是普通勞工。美國高層富豪不乏亞裔,而美國社會底層也有大量亞裔。
亞裔群體在文化上也是多元得。從近來反歧視游行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代際文化差異,成長于美國得年輕一代更懂得如何在美國制度環境內,以法律為武器,維護和爭取權益,他們已成為這次反亞裔仇恨運動得主體。
“北美和澳大利亞等移民社會摒棄種族歧視政策是漸進性得改變,而非革命性得改良。”這是李明歡在《他者中得華人》一書中翻譯得一段話,在她看來,徹底根除美國乃至當今世界上得種族主義,還有很長得路要走。(完)
李明歡,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博士,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特聘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可能,長期從事華僑華人研究。華夏China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可能,先后主持完成數十個涉僑研究項目。現任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ISSCO)會長,華夏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等職。
近日:華夏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