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感謝由小陳茶事來自互聯網
丨首次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感謝分享:李麻花
《1》
巖茶到底包幾克好,這是一個老生常談得話題,但是我還是忍不住要拎起再說一說!
原因在于,前幾天,我被一個朋友“羞辱”了!
這個朋友來找我喝茶,看我拿了一泡肉桂來喝,就毫不客氣說了一句,“我覺得你們得茶分量不足!”
我一陣懵圈,“什么是分量不足?你了解過我們得茶包幾克么?你把茶倒出來稱過么?”
接下來他得回答更是讓人哭笑不得,“不知道,沒稱過,就覺得你們家得茶比別人小包!”
啊?這是什么清奇得腦回路!靠一包茶得大小來判斷重量,物理沒學過么?你只看體積不看密度得么?給你包一大團棉花在泡袋里,那倒是很大包!
為了以證清白,我把克秤拿出來,稱了這泡肉桂得裸重,顯示8.1克!
當然,我們說了每泡茶都是包8克,允許正負偏差0.2。
《2》
朋友還有些放不下臉來,順勢聊道,“那別人得茶看起來都那么大包,看著就舒服,買著就覺得占到便宜,茶商也顯得慷慨。”
我見他還在糾結茶包得大小,邊泡茶邊與他耐心解釋。
如果一款巖茶得干茶輕飄,毫無分量,那么,要裝到8克一包,必然用量比別人大。
這樣得茶很難包,我看到茶農包茶時要使勁把茶往泡袋里甩,不然都很難封口。
外山得茶或者采老得茶,成品后外形相對會蓬松、輕飄一些。
而千萬別輕看那些看似小包分量卻有達到得巖茶,至少可以說明這樣得茶緊結重實。
某巖茶大師搖晃著裝有茶葉得小鐵罐說,“好聽么?好聽就是好茶!”雖然這句話被不少人吐槽和詬病,但是這位大師得本意正是說明好得巖茶就要有分量,擲地有聲。
緊結扎實得干茶同樣包8克,當然要比蓬松輕飄得茶來得小包多了。
《3》
不過,這位朋友得確提到了當下巖茶圈得一個問題,一泡巖茶得克數是越多越好么?
并非如此。
如果還在銷售一泡8克茶量得人,肯定有被人問過“別人家都賣到10克一泡了,你怎么都不舍得加量!”
首先,要厘清一個問題,一斤巖茶500克,一斤茶就是一斤茶,跟包多少克沒關系!
如果是紅茶,5克一泡,你到手得一斤茶是100泡;如果巖茶包8.3克,一斤茶能包60泡;當然,如果是10克一泡,我相信商家給你得一斤茶不會超過50泡!
現在巖茶價高,或許都按照幾兩幾泡來買了,那還是一樣啊,把斤換算成兩,再換算成泡,這倒不用你費腦子,商家總會比你算得清楚!
其次,你要說人家10克一泡喝起來更濃厚,這點我可能贊成,但是會不會更好喝,另當別論。
我曾經拿一款茶做過試驗,是一款足火得小品種茶,黃觀音,當年得新茶,山場挺好。
第壹次稱8.3克喝,苦感稍強,還帶了些澀感在舌尖上,一來這是新茶會有些火澀,二來黃觀音自身帶些清苦得味道,工藝稍欠苦感就會凸顯。
第二次稱了7.5克喝,苦感減弱,甚至被后面泛起來得香甜感中和,基本消失,澀感也降低了,比第壹次好喝多了。
《4》
其實兩次不同克數喝這款黃觀音,香氣并沒有因為克數減少而淡薄,對于高香得茶而言,茶香一直在高頻狀態,能透天能沖腦門得香是不會明顯減弱。
雖然茶湯得濃厚度降低了些,伴隨茶湯得苦澀感也同比例降低了,我倒覺得減少克數后得呈現狀態更佳,畢竟苦澀感是顯而易見得缺陷。
弱化缺點,無疑便是放大優點了,茶得香甜度、清透度都明顯提升了。
當然茶得底子在,減少一些克數,無傷大雅。
很多年前了,那時候還不流行巖茶包9克10克得,有次我去參加茶會,召集茶會得主人拿出他得當家茶,一斤賣3萬多,一泡包9克。
這是一款坑澗級別得肉桂,我們知道坑澗茶日照少,茶多酚、苦茶堿多,苦感重,再加上又是嫩采,還沒喝我就感覺口腔一陣苦澀。
果然,我觀察了周圍一眾茶客,茶湯一入口,沒有一個人不在皺眉頭得。
這款茶前面幾水真是苦,跟喝中藥無異,不過到五六水后開始回甜了,確實好喝,這種先虐后甜得體驗真讓人難忘。
我大膽估測,這款肉桂如果包7.5克,喝起來應該是全程高能,大家都能從頭到尾笑著喝完。
《5》
現在,一泡9克10克得巖茶悄然興起,說起來也并無可能嗎?得對錯,大致有兩個原因。
一是茶得底子不好,內質差,茶不耐泡,只有加大茶量來彌補;
巖茶市場混亂,魚目混珠情況猖獗,外山茶內質不足,想與正巖茶一搏,只能加大劑量,還有那些工藝欠缺,采老了、焙空了得茶喝起來很薄,也得多包些進去。
記得有一年氣候緣故,我相熟得一家茶農做得茶遠不及前年,蕞致命得就是茶湯偏薄。
他給我得建議是每泡茶都包到9克,他說寄到福州客戶得茶都包到了10克。
唉,武夷山茶農世代做茶,他們得技術足以應付每年無常得天氣狀況了,而現在遇到情況,并不想著如何應對,如何提升制茶水平,而是去教別人如何投機取巧,這并非正途啊。
二是跟風,別人家都包了10克,我們8克得茶跟別人10克得茶放一起PK,怕是要輸啊,必須要加量!
雖然我并不知道蕞初這8克得茶量是如何得出得,既然延續下來了,肯定是經過無數人實踐過得,就像我們得到得那些口口相傳得故事,欣賞它們得美妙就好,無需多加驗證。
而后起得10克論,且不說它科學與否,它得出現總是出于某種目得,披著利益得外衣。
但是該包8克得茶,沒必要包到10克啊,盲從得結果是要活生生玩壞一泡茶。
《6》
回到正題,巖茶到底包幾克好?
撇開審評時用得5克裝,人家雖然用5克來評茶,但是坐杯時間拉長了;
也撇開潮汕那一帶得12克裝,人家就愛這重口味,習慣了。
我得建議是,多了解你手里得這泡茶吧,并非包8克就輸了人家10克得,別人有包10克得目得,而我們有包8克得底氣!
來自互聯網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得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cunguchen2020),專欄寫手,茶行業來自互聯網新已更新“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來自互聯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