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正面回應“香港還行不行”,未來十年繼續辦好“三通一擁” 來源:界面新聞
記者 | 張曉琪
編輯 |
1
“在我看來,香港的作用只會更加突出,而不是淡化,更不會被邊緣化。”
1月6日,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刊發網志回望香港過去一年風風雨雨,首次正面回應“香港還行不行”的質疑,并強調,一國兩制是香港成功的保證,“一國”與“兩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他認為,表面上看,香港早已不再是對中國GDP貢獻最大的城市,香港相對中國內地GDP的占比已經從1993年的27%跌至2018年的2.7%,香港實體經濟對于飛速發展的中國經濟的重要性已經非常微小。正因為此,香港還行不行就經常成為人們討論的話題。
但如果稍微調整一下審視香港的視角,聚焦香港在中國金融市場發展中的獨特貢獻,香港在過去的十年已當之無愧地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最重要紐帶。
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十年,香港對內地投資在中國內地實際利用外資額中的占比不降反升,一直保持在60%以上,在中國內地資金的對外投資中,通過香港出海的投資占比一直保持在60%以上。
自1993年以來,香港一直是內地企業首選的境外融資中心,過去10年香港市場的新股總融資規模超過2.3萬億港幣,全球排名第一,其中大部分為內地企業融資。特別是在過去五年中,滬深港通開通以來,北向流入金額達到1.01萬億人民幣,外資持股達1.44萬億人民幣;債券通開通2年多以來,達成交易超過3.8萬億人民幣。
他認為,香港市場充分利用一國兩制的優勢,充當了中外聯通的翻譯機與轉換器,這些努力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就是 “三通一擁”這四件事:股票通、債券通、商品通與擁抱新經濟、改革上市制度。其終極目標就是將來自中國的錢、來自中國的“貨”(產品)、來自世界的錢和來自世界的“貨”(產品)盡量地通過香港實現互聯互通。
香港金融市場未來十年該怎么走?身處大潮的香港能不能走出2019年的陰霾?
李小加觀察認為,未來十年,中美兩極化的世界格局已基本定型。全球化趨勢雖然不可逆轉,但是東西方市場是否能相互融合和兼容仍是懸而未決的課題。科技將比以往更具顛覆性的力量,重塑世界經濟與全球社會,有科技助力的兩極惡性競爭也會帶來前所未有的破壞力。
未來十年,中美兩極化格局將帶來更大的地緣政治和經濟發展挑戰,世界在兩極之間必然比以前更加需要翻譯機和轉換器。中國與世界,特別是金融市場,似乎迫切需要雙方均認可的“戰略緩沖區”來實現市場的聯通與融合。
他強調,這個背景下,香港的作用只會更加突出,而不是淡化,更不會被邊緣化。
一方面,世界與中國都迫切需要中國的金融市場更加開放、更加國際化;另一方面,中國金融市場的巨大體量、自成一體的市場結構和監管路徑決定了雙方很難在都不大改自己的前提下充分兼容與融合。“因此,香港一定仍然會是中國資本市場開放與國際化進程中的極其重要的一環,我們仍然任重而道遠。”
對于金融市場特別是香港交易所而言,李小加表示,未來十年還是要繼續辦好四件事:三通(股票通、債券通、商品通)與一擁(擁抱科技、跨越發展)。
股票通方面,現貨通上個十年已經基本實現,未來要做的是升級、擴容、換代,從現貨通擴容到衍生產品通,從二級市場通擴容到一級市場通,讓更多的產品來,讓資本更高效、更安全地流入與流出。
債券通方面,三年前萬里長征剛剛邁出了北上銀行間市場債券現券通這第一步,雙向互通之路還很長,但需求會越來越迫切,只有債券市場的深度互聯互通才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化的真正實現。未來需要加快雙向通進程,首先著手交易所市場的債券雙向通,通過推出回購、離岸清算、融資融券等多種服務提高兩地現券市場的流動性,用科技找到重塑國際債券市場的機會,通過合作、合資、并購等多種方式加快國際化布局。
商品通方面,香港沒有大宗商品市場發展的天然土壤,過去十年主要通過海外買(LME)與內地建(QME)完成了原始積累,未來十年則要開始“通”的提速。未來需要努力的是復制股票通模式實現商品交易通、清算通,通過產品互掛等方式讓中國商品市場和國際商品市場的價格接軌實現“價格通”,加快在岸實物交割的國際化進程。同時,也希望利用科技幫助重塑中國大宗商品市場的交易和融資生態。
一擁,就是要全面擁抱科技革命,通過科技拓展新機遇、探索新天地。港交所在《戰略規劃2019—2021》中提出聚焦立足中國、連接全球和擁抱科技三大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