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在庚子年即將到來之際,羊城晚報將陸續推出“廣東青年文化英才”系列人物專訪欄目《羊角送青云》。他們當中有本土培養的當代藝術策展人、傳統戲曲的表演藝術家、大學教授、作家……他們在文化藝術、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傳統曲藝等不同領域嶄露頭角。我們期望,通過展示這些青年文化英才的成長軌跡、思想情懷,為讀者勾勒廣東當前文化發展圖景,管窺廣東文化未來發展的方向。
胡斌的身份有很多:策展人、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常務副館長、美術評論家和藝術管理學系教授。看上去他的工作內容很繁復,但其實一直和廣東的美術發展相關。現如今,他更是希望通過其專業領域,探尋中國形象如何更好地以藝術的方式展現在世界舞臺上。
壹
見證廣東當代藝術發展
胡斌出生在湖南省長沙縣的獅子山村,他的童年除了與田里的青蛙與泥鰍為伴,還有地上隨意的涂鴉。他說:“彩色的石頭、燒過的木炭都可以成為我的畫筆。”在電視沒有普及的年代,村里的露天電影和小人書成為了胡斌臨摹的對象。
1998年,胡斌以超過湖南省當年高考重點本科線的分數,考取了廣州美術學院的美術史專業。“美術史這個專業,是不需要單考美術的,只要憑文化科目的分數就可以報考,它主要以歷史和藝術文化方向的研究為主。”胡斌說,“自此,我的學習與工作就沒有離開過美術兩個字。”
本科的最后兩年,胡斌開始在廣東美術館實習,并在報紙上發表美術相關的評論。本科畢業后,他應聘成為廣東美術館的員工。在胡斌為廣東美術館開館20周年寫的文章中提到,這段工作經歷讓他接觸了很多重要的學者,不僅是美術館或藝術圈的,還包括哲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各個領域,大大開闊了他的視野。
在廣東美術館工作的日子里,胡斌分別參與了首屆和第二屆“廣州三年展”的工作,他表示,第二屆的“三年展”深深地觸動了他。他回憶道,“這一屆的三年展邀請國內外當代藝術家就珠三角及可資對比區域的城市模式、歷史與記憶、生活與想象、移民與邊界等全球化語境下別樣的本土特質進行了研究和創作。在主題展之前與之中,策劃者還設置了一系列名為‘三角洲實驗室’的延續性項目,開展與展覽主題有關的研究議題,激活不同個體之間的智性辯論與探索。”
這兩屆“三年展”,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當代藝術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對全球化語境中的珠三角話題進行了極富拓展性的探尋,這對廣州乃至中國當代藝術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胡斌的獨立策展之路也由此開啟。在籌備第二屆“廣州三年展”期間,他參與“造城運動——東成西就藝術展”的策劃,作為其中“自我組織”的一部分與外界進行對話。此后,他還策劃了“超級英雄”等推動青年藝術新潮的展覽。
貳
探尋世界舞臺上的中國形象
2015年,胡斌開始擔任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隨著工作重心的轉移,他更加關注美術館的運作。他表示,他所在的美院的美術館因學術屬性,承擔了大量學校的研究性項目和展覽,同時,也在思考與區域乃至國際的藝術系統建立對話,并傳播到廣大公眾中去。他說:“我們不定期在美術館內舉辦講座、工作坊吸引公眾進入到美術館來。”尤其是結合一年一度火爆的畢業季,組織一系列富有創意的導覽和互動活動,讓觀眾更加全面地了解這一盛會的背后故事。
此外,胡斌也在進一步促進美術與更廣泛人群產生關聯。近年來,他邀請廣州美院老師將參與村落的藝術實驗成果拿到美術館展出,同時又組織團隊招募藝術家前往工廠、村莊進行考察和互動。他說:“目前的藝術家太封閉了,總是面對藝術界去表達。我們通過這樣的方式,讓藝術家去了解農村、工廠,了解生活。同時也讓鄉村里生活的人,有機會接觸到美育。”
除了把觸角伸向農村,胡斌從其博士論文開始,也探索中國形象在世界舞臺的建立。他表示,中國形象的建立涉及多重表述,包括中國人自己的視角、外國人的視角,還有不同階層的人的視角。這其間,中國策展人大有探索空間。
胡斌,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常務副館長、策展人、批評家。曾策劃“超級英雄展”“視覺交叉體——首屆廣東當代藝術群落青年藝術家聯展”“時間的狂喜:重塑認知的媒介”等。著有《視覺的改造:20世紀中國美術的切面解讀》《何以代表“中國”:中國在世博會上的展示與國家形象的呈現》等書籍。
中國策展人可以向世界傳遞什么?中國智慧可以提供給世界什么?從中國自身的歷史與現場出發,找到其特殊性,展現其精神內核,或許是切入當代話語的一種思路,同時也必然引起世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