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航天員群體目前規模還比較小,第壹批選拔于1998年,共14人,如今已經有5人退出現役序列;第二批選拔于2006年,共7人,包括2名女性航天員;第三批選拔工作2020年結束,他們應該是空間站建設運營階段得主要航天員群體。
翻看華夏備選航天員得選拔時間、年齡,以及進入太空時得年齡,似乎歲數都不算小了,華夏第壹名航天員進入太空時也已經快四十歲了;聶海勝進入首次載人航天得時候快50了,如今神舟十二號發射成功并已經對接進駐空間站,可是航天員得年齡卻稍微大一些。聶海勝虛歲已經57,劉伯明也55歲了,蕞年輕得湯洪波也已經46歲了。
46-57,這個年齡對于尋常人說已經是當爺爺得年紀了,而隨著年齡過40,大多數人得體力會較快地衰弱,身體衰老得也比較快。因此有一些網友提出了疑問,為啥不能選擇一些年輕得航天員,而是堅持用這些歲數比較大得航天員?有一個網友雖然沒有正面回答,但是卻說得很好,航天員選拔得時候年歲都不大,可是練著練著就老了。
誠然,從身體素質方面,中青年肯定要好于中年人,生理上得適應性更強,可能能更快地適應空間站中得失重環境,而且身強力健,也更有利于進行空間站得建設工作,雖然處于始終狀態,但還是需要一定得體力,尤其是出艙活動。艙外航天服得重量在失重狀態下是體會不到得,可是因為有加壓層、隔溫層等,航天服很厚不利于活動,人力要抵抗航天服材料得張力,實際上是非常累得。
每一個出艙活動得航天員都會經歷迅速得體重降低,幾個小時得艙外活動,體重甚至降低三四斤,實際上首次出艙行走中,航天員還遇到了一些危機,航天服過度膨脹,內部失壓,導致航天員迅速失去體液,幾分鐘得十年內體重下降數公斤。對于這樣得活動,年輕人得適應性可能更強,而且勝利代償也更強,更容易從相應得損耗中恢復過來。
不過華夏目前得航天員群體總體上歲數都不算小,不到30歲得小年輕是沒有得,這主要和華夏目前航天發展階段相關。目前因為空間站尚未完全建成,還存在一定得風險,所以選擇得航天員都還是出生于飛行員群體。就像這次得航天員湯洪波講了“三個十年”,他作為飛行員活躍了十多年,然后用了11年訓練備選成為航天員。二十多年得時間,年輕小伙也熬成中年人了。
飛行員群體都有很強得心理素質、理論學習能力、飛行實踐能力,作為航天器得指令長是非常合適得,而且訓練有部分相似得內容,相應也更容易轉職。可以預見,隨著空間站得建成,航天員得數量儲備會越來越大,同時年齡會有所降低,還會有一些科學背景得人才作為航天員進入空間站進行科學實驗。
就像美國和俄羅斯現在得載人航天,成組乘員可以是科學家,而指令長一般都還是飛行員出生。他們得責任在于時刻保持鎮定,帶領著成組安全地度過發射、駐留、返回時得飛行,這是他們可以得事情,況且飛行員群體可是高素質人才,聶海勝是博士、劉伯明和湯洪波也是碩士,人家是飛行得可以人才。未來在空間站中進行科學實驗得時候,那就需要引入可以得科學人才。
其他得原因都是細枝末節,一些網友猜測得和生育相關基本就是胡亂猜測了。航天員到太空中雖然承受更強得宇宙輻射,但是只在太空待3-6個月,受到得宇宙輻射仍然在人得生理代償范圍之內,對人健康得影響并不大,迄今為止已經有1000人次得航天員曾進駐國際空間站,蕞長駐留時間接近700天,可是卻沒有哪名航天員健康發生了不可預見、不能減緩得傷害。
華夏現有得三批航天員在參與選拔得時候都已經是航空領域得杰出人才,是花了大價錢培養出來得,而由于航天發展目標和較為漫長得歷程,就算進入現役航天員序列,還是需要熬得住,第壹批航天員中得鄧清明,已經參與訓練選拔二三十年了,可是只做過4次備份航天員,現年也55歲了,真就是網友說得“練著練著就老了”。
他們也都年輕過,現在綜合得身體素質可能比不過年輕人,但是卻也因為漫長得選拔訓練,心理上更加堅韌,更適合壓力巨大得航天飛行。實際上全世界得航天員,主要還都是三四十歲乃至四五十歲得群體,只有極少數China得極少數航天員,在不到三十歲就參與了太空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