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田杰雄)羊肉主宰國人餐桌的歷史向來“有據可考”,商周時代牧羊業發達,到了先秦,能吃上羊肉可就算是件“倍兒有面兒”的事,宋朝宋真宗年間,皇宮里的御廚每天宰羊的數量就能達到三四百只。到如今,百姓們對于羊肉的熱衷要是不算一往情深,也能說是一脈相承,尤其冬天,幾乎所有節氣的習俗都離不開一頓熱乎乎的羊肉,小寒更是吃羊的“正日子”。不過要說廣袤土地上,哪里的羊最好吃,最有發言權的還得是肥羊主產區里的“鄉里”人說了算。
寧夏羊肉:唯一的牧區養出最好的羊
提到羊肉,幾乎無人不知寧夏鹽池縣的灘羊,出現在了家喻戶曉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里。
《舌尖上的中國》曾提到的寧夏灘羊。視頻截圖
可是,孕育出大多數人心目中最好吃的羊肉的地方并非水草豐沛。寧夏鹽池是典型的農牧交錯生態脆弱區,以中度荒漠化土地為主,似乎是大自然對于這片土地的補償,越是干旱的半荒漠化區域,越能孕育出最好的羊肉。生存條件苛刻的環境下,羊自身往往需要儲存的能量就越多,在水分含量少的情況下,羊肉的風味物質也就更加濃郁,是在豐沛水草牧場環境中長大的羊所不能比擬的。
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東部的吳忠鹽池縣,坐擁八百多萬畝天然草場,曾是寧夏唯一的牧區縣。《舌尖》導演陳曉卿曾提到,寧夏灘羊質地最佳,即使是“吃冷的手抓羊肉,也沒有膻味。”
老馬是土生土長的吳忠人,養羊養了小半輩子,他告訴新京報記者,之所以寧夏灘羊沒有膻味,正是因為鹽池縣特有的土地環境,“這里的甘草、苦豆子基本都是溫補的草藥,在羊的生長過程中,膻味也會被這些草藥所去除。”
錫盟肥羊:黃金牧場養出鮮味
如果單論羊的出欄量,內蒙古自治區無疑是全國的“扛把子”。據國家統計局可以查詢到的年份信息,2016年,內蒙古以近六千萬只羊的年出欄數量位列全國第一,這個數字足足甩出第二名一大截,整整多出兩千多萬只。
全國羊肉產量看內蒙古,可如果說起品質,整個內蒙古則要數錫林郭勒盟,若是范圍再縮小一些,蘇尼特羊則必須“擁有姓名”。雖說深處錫林郭勒黃金牧場,可蘇尼特羊確實是名副其實的戈壁羊。位于錫林郭勒西北地區的蘇尼特草原實為戈壁草原,為了生存尋找飼料,蘇尼特羊仿佛生在了“運動場”,每日必須奔跑才能擁有緊湊厚實的肉質。
中國漢字中的“鮮”字,由“魚”和“羊”組成,可見“羊”能夠占去鮮的半壁江山。在做羊肉的人眼里,蘇尼特羊無愧于這個“鮮”字,想吃到地道飄香的羊肉,通常只需要一把食鹽和一鍋好肉,“鹽要最后再放,以免過早析出羊肉中的水分。除此以外,其他的味道都算是畫蛇添足。但如果能配上內蒙古的野韭菜花,這個冬天也就完整了。”
新疆阿勒泰:草原大胃王
在新疆吃羊肉,“羊肉串”顯得太過“袖珍”,在肥羊足夠鮮美的產區,人們吃羊肉難免“豪放”一些,即使是差不多的做法,羊肉串在新疆也被稱為“烤肉”。而主產于北疆的阿勒泰羊絕對是讓人入口難忘的一種。
一方水土養一方羊。盡管肉質有所不同,可幾近相同的是,好吃的羊,在整個“羊生”里過得夠苦,也都足夠努力。阿勒泰地區是全國六大林區之一,高緯度讓在這里生長的阿勒泰羊生存的每一天都異常緊迫。草原上的青草只有每年第三季度的長勢最好,過了這個峰值,草量便會斷崖式下降,及其稀少。而阿勒泰羊每天的任務,即是在有限的90天里,儲存足夠多的營養。在這樣的環境下,阿勒泰羊可謂羊中“大胃王”,一天吃16斤的青草不在話下。
因為常年在草場跋涉,阿勒泰羊食百草長大,肉質肥美而不膻,即使是用白水烹煮都不會辜負人們對于羊肉的期待。
四川羊肉湯:騰騰熱氣暖一冬天
或許因為人們會認為,吃與“陽”同音的“羊”肉可以滋補“陽氣”,能夠給人以生氣,讓人精神煥發,所以羊肉帶有與生俱來的“暖意”。四川人對羊肉的偏愛,在小縣城里就能略見一二,除了每條街巷上的羊肉館,會理的羊肉粉,簡陽的羊肉湯更是平日生活中大眾的最愛。小縣城中,人們的冬日,基本都要被羊肉相關的食物承包。
會理的羊肉用得“講究”。記者從會理相關部門獲悉,借助北緯26度得天獨厚的自然和氣候優勢,會理的山林滋養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建昌黑山羊。建昌黑山羊目前是《四川省家畜家禽品種志》中6個地方山羊品種分布區域最廣、數量最大、肉品知名度最高的肉羊品種之一,據會理縣志記載,以會理黑山羊為主要原料的燙皮羊火鍋,已有三百年以上的歷史。
一般街巷店面外,總會放幾頭拾掇利落的全羊,店面內幾乎被裊裊的煙火氣蒸騰起來,只能看到人影晃動。店面里,店家灶上咕嘟著奶白色的羊湯,暖意和年味也在這聲音中漸盛。很多時候無關于羊肉的肉質,只是熱氣騰騰下的一碗鮮湯,伴著熟悉的味道,吃進口中,澆在心頭。各地的羊肉各有不同,人們心心念念的那碗味兒最正的羊肉,或許都來自于同樣心心念念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