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6日,北京迎來2020年第一場降雪。圖為環衛工人清掃積雪確保市民安全出行。本報記者 周維海攝
5日晚,2020年首場大雪普降京城。從2019年11月29日初雪算起,這已經是北京今冬的第4場雪。
事實上,這次降雪不止北京。據中央氣象臺消息,自1月4日,今年首輪大范圍雨雪天氣已在多地拉開帷幕,截至6日早晨,內蒙古河套地區、陜西北部、山西、河北西北部和南部、河南北部等地部分地區累計降水量5—15毫米,山西東南部和河南北部等局地20—36毫米。
“不是說暖冬嗎,怎么今年北京雨雪這么多,這正常嗎?”記者身邊的朋友感慨。
對此,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表示,雨雪多和暖冬并不矛盾。某種程度上講,今年降雪多跟氣溫偏高有一定關系,一般來講,降雪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冷空氣,大氣中需含有較冷的冰晶核;二是充足的水汽,如該冷空氣相當強烈,并帶著濕氣,1℃至10℃的氣溫同樣可以降雪。“氣溫偏高,空氣中容納的水汽越多,水汽充沛,再遇到較強的冷空氣,就形成了降雪。因此,氣溫偏高恰恰是雨雪過程偏多的原因之一。”馬學款說。
至于此次降雪量比之前預報的大,達到中到大雪級別,降雪量預報究竟難在哪兒?
據北京市氣象局首席預報員雷蕾介紹,降雪等級標準通常是指在規定時間段內持續降雪或降雪量折算成降雨量為等級劃分的標準。以24小時降水量劃分標準為例,降水量0.1—2.4毫米為小雪,1.3—3.7毫米為小到中雪,2.5—4.9毫米為中雪,3.8—7.4毫米為中到大雪,5.0—9.9毫米為大雪,7.5—14.9毫米為大到暴雪,達到或超過10毫米為暴雪。
“以北京此次降雪為例,一開始預報的降雪量之所以小,主要是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存在偏差。”雷蕾說,氣象預報員預報天氣時一般會采用多個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將水汽、溫度、動力等要素輸入,像解數學方程一樣得出數值,再根據人工經驗對其訂正,最終得出相應結論。
雷蕾表示,此次北京的降雪過程,一周前她們就在追蹤和研判。“但現在分析,數值模式對暖濕氣流中層動力條件,預報偏弱一些,如偏南風風速,實況就比模式預報偏大了4米/秒,再就是模式對降溫的幅度,預計的也比實況偏低。綜合以上因素,導致降雪量比之前預報的更大一些。”雷蕾說。(本報記者 付麗麗 科技日報北京1月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