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那些刷屏的故宮美照,原來是他拍的
2020年1月6日,又是一個被故宮雪景刷屏的周一。
這個冬天,北京的雪比往年來得多,但時間總是不巧。2019年12月16日的那場大雪,和這次的雪,都下在周日晚上或周一,而周一故宮閉館。
不能親眼看到故宮雪景,大家難免遺憾。但幸好有“故宮攝影師”,通過鏡頭帶我們共賞雪中的紫禁城。
張林,就是“故宮攝影師”之一,故宮官微發布的美照,很多都出自他手。
我在故宮拍照片
每一次知道北京將要下雪,張林的心情都有些復雜,一方面是躍躍欲試的激動,期待著自己能留下故宮更美的倩影;另一方面也有點隱隱的擔憂,同樣的景色拍了這么多次,這次怎樣才能拍出新意?
為了盡快進入狀態,張林一大早就來到了宮里。7點半,張林拿著相機來到太和門廣場,太和門依然緊閉。
很多人以為,周一閉館,故宮的工作人員便可以獨享故宮美景。而實際上,閉館時太和門內的中軸線區域全部關閉,除非特別申請,工作人員也不能進入。而宮門重重,每一道門的鑰匙都需要單獨申請。為了拍照,張林提前向開放處提交了申請。
8點半,張林和另外幾位攝影師跟著開放處同事來到太和門前。鑰匙入鎖孔,太和門被緩緩推開。雪中空無一人的太和殿廣場一點點展現在張林眼前,“感覺腦子都放空了”。
張林2014年“入宮”,可看到雪中閉館的故宮,這也才第三次。巧的是,這個冬天就有兩次。不管是第幾次,雪中靜穆的紫禁城總有一種魔力,既讓張林深感震撼,又令他的內心無比沉靜。
有重要任務在身,張林沒有時間去慢慢欣賞。他總想拍盡可能多的地點,又想每一個地點都拍盡可能多的角度,但時間有限。如果是正常開館的日子,為了不讓路面的積雪影響游客安全游覽,工作人員一大早就會來清掃。哪怕是閉館的周一,工作人員依然勤勞。張林必須爭分奪秒。
為了讓大家能更快地看到故宮雪景,張林還特意找了一名同事做“攝影助理”,拍到一半時,就讓同事把其中一張相機儲存卡跑步送回辦公室。
一名“少年”在雪中的故宮奮力奔跑,手中緊握的,不是十萬火急的密旨,而是儲存卡。這場景,有種穿越時空的浪漫。
拍攝時,張林還經常會遇到一些“老朋友”,比如有一次就遇到了曾經“駐扎”在自己部門院里的宮貓“三十兒”。“三十兒”長大后,為了另一個部門的“虎子”為愛走天涯。多年以后重逢,“三十兒”依然冷峻,身邊依然是“虎子”。
在故宮上班是種什么體驗?
很多人肯定都幻想過,晚上的故宮什么樣?故宮未開放區什么樣?在故宮上班是什么感受?這些問題,張林都可以“揭秘”。
有一年元宵節,張林申請晚上進宮拍滿月。皓月當空,宮殿清晰可見。那一瞬間,他仿佛置身于數百年前歷史語境中的紫禁城。
還有一次,他幫故宮出版社拍攝一組故宮里太湖石的照片。工作人員帶著他七拐八拐來到一處未開放的宮殿,門一推開,院內荒草叢生,“落葉滿階紅不掃”。他沒有注意宮殿的名稱,直到現在,仍不知道那次自己去的到底是哪里。
不說這些特別的經歷,單單每日日常,已足夠令人羨慕。張林所在部門的辦公室位于“十八槐”旁的一個四合院。院內松樹蒼翠,幾只宮貓在打盹,餓了就到辦公室里蹭點吃的。
吃過午飯,隨意走進一個展廳,看看書畫、陶瓷、雕塑;或者依循花期,到不同的宮殿,賞賞桃李、海棠、紫藤、丁香……
“原來文物可以拍得這么美!”
張林為故宮拍攝了很多驚艷的照片,但攝影并非他的所學專業。不過,他之所以在攝影這條路上越走越遠,也離不開他的專業。
本科時,張林被調劑到了博物館學專業。看到這個專業名稱,他就懵了。但是他還是漸漸喜歡上了這個專業,“也許是因為我比較內向,喜歡和物打交道。”
因為專業,張林開始常常去博物館。拍攝文物照片作為資料,也是學習的一部分。正面隨便一拍,一張中規中矩的文物“證件照”便有了。直到有一次,在首都博物館,當他蹲下身來,看到浸泡在蒸餾水里的織物,造型呈現出動人的幾何美感時,一個迷人的世界向他打開了大門,“原來文物可以拍得這么美!”
從此,張林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為文物拍攝“藝術照”,著迷于尋找最恰當的角度、光影、氣氛,這個愛好一直持續到現在。他走過國內外許多個博物館,拍下不計其數的照片。因為這些照片,他在文博圈里小有名氣,微博賬號“柳葉氘”有40多萬粉絲。
讀研后,張林進入北京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夏商周考古方向學習,參與過不少考古實踐。畢業時能進入極其難進的故宮,他頗有些謙虛地表示,是靠了點“小聰明”。當時,他認為自己的專業知識并不突出,便揚長避短,報了攝影崗位,結果“一舉中第”。
我在故宮,不僅拍照片
雖然張林進入故宮時報的是攝影崗,平時也拍攝了這么多故宮美照,但在他看來,自己的身份卻并不是網友所說的“故宮攝影師”,攝影僅僅占他工作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