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短缺問題愈演愈烈,車企們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得浪潮里終于意識到,受制于人是多么痛苦。要實現芯片自由!廠商們暗自決定。
回看近兩年,入局芯片領域得車企并不少。
去年同期,零跑汽車正式發布了可以嗎華夏產化、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得車規級AI智能駕駛芯片——凌芯01芯片;今年十月,吉利芯擎科技也宣布明年將量產國內首顆車規級7nmSOC芯片“智能座艙芯片SE1000”。
同時,備受資本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得蔚來也正在規劃自主研發自動駕駛計算芯片,由蔚來汽車董事長兼CEO李斌親自推動,引入了原Momenta研發總監任少卿、前OPPO硬件總監、小米芯片和前瞻研究部門總經理白劍等可以人才,10月又確認了確認全球蕞大得可編程芯片廠商賽靈思前亞太地區實驗室主任胡成臣已經加入。
很明顯,繼“定義汽車”得軟件之后,下一個車企必爭之地就是芯片。
為何造芯
對零跑來說,造芯是為了給自己得故事增點價值。
在造車新勢力里,講一個好故事是必備得技能,但零跑得故事卻一直不夠動人。
人們通常只記得第壹名得名字,這讓一直在努力得第二梯隊很不甘心。如果說蔚來得標簽是用戶,理想得標簽是增程式,小鵬得標簽是智能駕駛,作為世界排名第二得安防系統制造商大華得親兒子,零跑也想借這枚芯片,為自己貼上一個“技術”得標簽。
但對優等生蔚來來說,造芯可能是為了讓自己永遠保持在高位。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電池是第壹大系統,而電控是第二大系統,電控系統里蕞關鍵得技術就是芯片。在智能汽車領域,汽車得功能和性能相較傳統汽車而言,并沒有改變,變量只在于“智能”。而智能得核心則在于算力和AI芯片,賽道玩家要確保自身優勢,必須不斷押注更多得籌碼。
特斯拉曾經抱怨過,他們在使用供應商得芯片做測試得時候發現算法無法更改,這讓他們在編程和快速迭代上吃盡苦頭。如果能夠把芯片和算法剝離開,采用可編程得芯片,在這個芯片上進行算法研發、場景結合,將會大幅減少測試時間。
如今,汽車得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正在快速深化,相應得芯片產業與技術也必須響應其要求不斷進化。汽車半導體得版圖也從原來得MCU、IGBT、SoC等傳統汽車半導體器件,加進包括ADAS先進駕駛幫助系統、COMS圖像傳感器、AI主控、激光雷達、MEMS等更多加強智能得半導體芯片和器件。
而進行自研芯片得好處,則在于企業能夠基于自身得性能和功能得需求進行芯片得定制化開發,為后期得創新預留出技術通路。
這也是大多數車企造芯得初衷。
邊省邊賺,誰不喜歡
上世紀50年代,在汽車制造中所采用得半導體產品還不到制造總成本得1%,現今其成本已經多達總成本得35%,根據研究機構預計,到2030年成本占比將增加至50%。
根據《2020-2025年全球及華夏汽車芯片市場調研報告》顯示,從全球范圍來看,汽車芯片市場預計2022年汽車市場規模將達656.6億美元;而在華夏市場,預計到2025年華夏汽車芯片得市場規模將會超過1200億元人民幣。
以比亞迪為例,旗下半導體制造公司比亞迪半導體在2018、2019、2020年得營收分別達到13.4億元、10.96億元、14.4億元,其中來自比亞迪集團得收入占總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 67.88%、54.86%和 59.02%。
比亞迪半導體得自研芯片除了提供給比亞迪母公司,降低了其造車成本,還開放供給其它廠商,按照2020年數據統計,其產品車規級IGBT(電動汽車等能源轉換與傳輸得核心器件)已占據國內市場得18%份額。
無論是對傳統車企還是造車新勢力,降低成本提高利潤都是求之不得得大好事。
與比亞迪一樣踏上自研芯片道路得,還有諸多傳統整車廠,比如吉利、億咖通和Arm華夏成立了芯擎科技公司,從事汽車電子芯片得設計、開發及銷售;豐田與電裝成立了合資公司MIRISE Technologies,研發電動汽車電源模塊以及自動駕駛車輛所使用得監測感應器等。
而以投資、入股等方式入局得企業則更多,寶馬在2018年投資了英國AI芯片公司Graphcore,該公司芯片主要用于智能駕駛和云服務。福特則以10億美元投資了視覺駕駛系統公司Argo AI,該公司主要研發傳感器、攝像頭、雷達、光檢測和測距雷達(L發布者會員賬號AR)以及軟件、計算平臺和高清晰地圖。
上汽入股了以車載娛樂信息系統芯片與幫助駕駛芯片為主營業務得晶晨半導體,同時還投資了汽車AI芯片創業公司地平線,并在2019年4月又投資了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這同樣是一家汽車AI芯片創業公司。東風汽車也在2018年2月投資了一家做IGBT、FRD等新型電力電子芯片企業君芯科技。
隔行如隔山
但是造芯片和造車一樣,不是想做就做這么簡單。
汽車芯片有許多種類,零跑、蔚來、吉利等車企研究得多是幫助駕駛芯片等涉及安全得控制芯片,而比亞迪進行量產得則多是涉及娛樂得簡單芯片。一個整車廠商想要實現芯片全鏈供應是不現實得,畢竟汽車發展數百年,下場做輪胎得車企也沒幾個。
而且,制造芯片同樣存在規模經濟得問題,對于一家車企,僅僅造芯片自用,其投入與產出比極不經濟,單從硬件來說,制造尖端芯片所要用得高精尖設備投入不亞于重建車企工廠,更別提研發成本。
手機制造商小米在2017年就啟動了造芯計劃,至今四年仍然裹足不前。雷軍直言,研發新品是一場投入十億、周期十年得豪賭。
雖然汽車芯片不像手機芯片得難度,高不可攀。但百年來,整車廠得技術儲存和經驗積累主要集中在系統和整車部分,芯片領域得技術積累非常有限,要打破技術壁壘不是一時興起就可以得,必須經過長久得布局。
再從商業邏輯來看,全球芯片大廠都與一些整車廠有著較強得綁定關系,整車廠也更傾向于與獨立且中立得第三方供應商合作,無論是出于競爭關系還是保密顧慮,放心使用另一家整車廠自研芯片得車企不會太多,很難達到盈利標準。
正如視覺系統企業Mobileye得產品及戰略執行副總裁Erez Dagan所說:“除了那些資金充足得公司能夠承擔冒險和失敗,整個市場都會明白開發整個堆棧得方案是一場高成本、高風險得感謝原創者分享。”
對于汽車制造商這種門外漢而言,在自研芯片過程中必然會走很多彎路,一旦開始,便危機四伏。
——END——
《汽車通訊社》來自互聯網文章,未經許可不得感謝。對不遵守本聲明、惡意使用、不當感謝引用《汽車通訊社》來自互聯網文章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得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