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金融頭條
“致良知四合院”遭媒體曝光被指“精神傳銷”后,引發大量企業員工對其培訓模式的質疑。而據《華夏時報》記者調查發現,“致良知四合院”的財務收支或存在造假嫌疑。
根據“致良知四合院”在京東店鋪等媒介平臺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0月28日,其定價66元的自編書《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出版不到一年即銷售1000萬冊。即總計營收6.6億元。
然而,這卻與其官網公開的年度財務結果有巨大差距——該組織2017年累計營收僅2957.63萬元,2018年累計營收1.03億元。
那么,“致良知四合院”是謊報銷售數據,還是偽造財務收支?
1月4日下午,《華夏時報》記者向“致良知四合院”所屬公司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致電并表明采訪意向,對方隨即回應“我不清楚”,并直接掛斷電話。
目前,該組織仍照常更新微信公眾號、知乎賬號,同時宣布“致良知四合院”創始人白立新將從2020年1月1日起,進行為期100天的《道德經》深度解析。
財務明細成謎
“#致良知四合院涉嫌精神傳銷#”登上微博熱搜后,引起輿論的關注的首先是該組織可謂雄厚的資本背景。
根據官方信息,從2012年發起之初,“致良知四合院”便聚集了28名企業家,彼時每名企業家需繳納入會費300萬元。現規模已擴展至“千名上市企業和行業典型企業董事長”(統稱“致28家”),包括海康威視、TCL、康恩貝、金蝶、分眾傳媒、金夫人、陽光控股、遠東控股、長城物業、奧康等知名企業董事層,其中不乏有人身兼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委員等國家級職位。
“致良知四合院”部分成員“致良知四合院”自稱是一個“以王陽明心學為核心”的非盈利組織,至今已研發出七種課程,主要目的為提升企業的整體素養、實現高質量發展。
《華夏時報》記者根據其發布的季度簡報統計,2019年,“致良知四合院”共組織41場培訓活動,每場培訓短則1天,長則15天,課程安排幾乎做到時間線上的無縫銜接,現場人數累計超過1.6萬人。
“致良知四合院”2019年第四季度部分培訓課程情況但并不是每場培訓都是公益性質的。本報記者通過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了解到,“致良知四合院”系列課程報名費在3000元/人至10000元/人(食宿交通自理)。記者隨機選取了該組織2019年的8場培訓活動,通過其公布的報名費及人數計算出,僅現場報名費就超過6000萬元,而事實上“致良知四合院”2019年總活動場數為41場。
而對于每次活動的支出明細,“致良知四合院”一向諱莫如深。其官方公眾號所示,“2019雁棲湖企業家論壇——暨未來之星學習會”收入金額近3686萬元,成本支出3942萬元,虧損近256萬元,但審計報告內容在項目明細處戛然而止。
另一份“2018春季烏鎮學習會”審計報告顯示,該次活動收入1462.5萬元,支出約1454萬元,盈利8.6萬元。但支出數據的可見部分僅為56.9萬元,還不足總支出費用的零頭,有千萬資金未被公開、下落不明。
賣書得6.6億元?
而“致良知四合院”的另一收入渠道是賣書。
《華夏時報》記者向受培訓企業員工了解到,對于“雁棲湖論壇”、“春季烏鎮學習會”這樣的大型活動,“致良知四合院”有報名門檻,只有企業高層才有機會去現場學習。而“致良知四合院”會提供遠程直播端口,以讓企業更多員工能同步收到現場培訓。
本報記者電話咨詢“致良知四合院”客服后得知,遠程直播端口的費用,可轉化為150套《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書費,10本/套,每套200元,總計3000元,企業自主決定是否購買以“讓更多員工受益”。
如此就能解釋,大量企業員工在網絡上透露“公司成箱購買四合院的書”的緣由,以及該書1000萬本的官方銷量是從何而來。
由“致良知四合院”根據“2017年致良知(雁棲湖)論壇”主題報告而修訂的自編書《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被學員們稱作“小紅書”,有多國語言版本。“致良知四合院”京東店鋪數據所示,其定價66元的自編書《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第三次修訂版,下稱“小紅書”)“出版不到一年,銷售1000萬冊(截至2018年10月28日)”。由此計算,“致良知四合院”在一年之內,僅通過賣書就有6.6億元的收入。
蹊蹺的是,“致良知四合院”年度財務披露,該組織2017年累計營收2957.63萬元,2018年累計營收1.03億元。
對于“小紅書”的內容,兩位受培訓企業員工不約而同地用“空洞乏味”向《華夏時報》記者形容。本報記者從上述員工處獲取節選后了解到,書中部分內容摻雜著企業董事長在“致良知四合院”學習后,成功“開發企業干部員工的心靈寶藏”的案例,及中國古代思想家的名言典故等。
北京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網站顯示,因“未經批準擅自編印內部資料”,“致良知四合院”曾于2018年被罰1000元兩次。
“致良知四合院”的第二大股東“北京致良知公益基金會”同樣疑點重重。天眼查顯示,“致良知四合院”于2017年12月將49%的股份(208.74萬元)捐贈給該基金會,同時承諾“今后所有收益全部用于中華文化傳播事業,股東永不分配利潤”。
根據基金會中心網的公示,“北京致良知公益基金會”2018年獲捐贈收入277.74萬元,唯一公益支出49.13萬元,用于幫扶山東省德州市慶云縣的98名貧孤學生。
此外,該基金會還違背了《基金會管理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基金會的理事長即法定代表人,不得同時擔任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天眼查顯示,該基金會理事長劉芳系深圳芳子美容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同時擔任著該公司四十多家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綜上所述,“致良知四合院”多次強調的“無私奉獻、永不盈利”,還能如何佐證?在宗教管理局、民政部門、教育局都未見備案或申報的“致良知四合院”,為何能夠經營如此之久?“今后所有收益全部用于中華文化傳播事業,股東用不分配利潤”的承諾,又到底會怎樣踐行?
員工們在吶喊
雖然“致良知四合院”將自己介紹為一個“以王陽明心學為核心”的“學習型”組織,但外界卻直呼其培訓方式、宣導思想是褻瀆了圣賢之語。大量“致28家”企業員工在聲討。
大量企業員工在網絡質疑“致良知四合院”的培訓模式某上市公司前員工王先生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2019年7月,“致良知四合院”面向青少年的10天系列課程“未來之星少年班”因報名人數不足,公司便要求他參與了這場封閉式學習。
根據王先生回憶,參會要統一著裝,穿襯衫、西裝褲,不許帶水杯、手機,不許交頭接耳,有人盯著坐姿,不許靠椅背,每個學習小組上廁所有人數限制,超出限制或違背紀律則全小組罰站。而具體培訓內容無非就是“唱《祖國頌》,讀‘小紅書’,看愛國愛黨愛民小視頻”等等。
遠東控股某員工也向本報記者描述,該公司目前的培訓活動為晨讀“小紅書”、在“四合院”APP上完成心得、輪流組織員工利用下班時間參加三小時工作坊。“就是看白立新和張立平的視頻講話,然后反省自己,再上臺分享。”他說。
這位員工還透露,在“致良知四合院”輿論爆發后,其前同事所在九如城集團蘇南地區已停止學習“致良知”,但遠東控股仍在要求員工寫心得。
此外,“致良知四合院”的影響已滲透到初高中和幼兒園。記者了解到,河北省隆堯縣的一位幼兒園園長,邀請學生家長參加“致良知四合院”系列工作坊,并組織在微信群中每日早讀誦“小紅書”。一位初三學生家長在“四合院”APP分享稱,向孩子所在班級推廣“致良知”后,班級晨讀時曾集體誦讀“致良知四合院”出版的《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
雖然不排除參與培訓的學員中,的確有人出于汲取古人思想智慧的初衷,但“致良知四合院”在經營和培訓中涉及到的監管及合規等問題,仍值得進一步去探討。
況且,“致良知CFO四合院”所提倡的——以“讓天下沒有假賬”為使命,更應當由自身做起。
據媒體報道,金蝶集團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徐少春為“致良知CFO四合院”開創人,其曾在“2017年企業家致良知論壇”上演講稱:“CFO是企業當中最后一道防線,希望在座的4000多名企業家把你們的CFO派到我們CFO四合院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