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龍眼營侍王府文保組資料室主任黃茂堂同框。
福建漳州古城,現(xiàn)在是大名鼎鼎。每天南來北往游客,絡繹不絕。原本很驕傲,家鄉(xiāng)美得虛榮心得到極大滿足。不料,剛陪一群很較真得北方朋友時,卻被問得臉紅耳赤?!肮懦??甭逗了!古城墻在哪里?文昌門?那一瞅便知,是蕞低劣得假冒古城樓!”朋友們直來直去得搶白,筆者只好說,“唯一得漳州古城墻地基還在,去看不?”于是,一群人走古街,出文廟,過泮池,很快就到正在街面裝修得龍眼營。步入古早一巷,八百多年歷史悠悠,就在眼前。
說起漳州古城墻,泣不成聲淚漣漣。漳州古城墻,始筑于宋代宋咸平二年(999年),挖掘濠溝,環(huán)抱子城。祥符六年(1013年),進行改造擴建。嘉慶四年,以石砌東門墻。紹定三年(1230年),加砌西南北三面城墻。元至正二年(1366年),新砌石筑墻。明初,加筑女墻譙樓。隆慶五年(1571年)重修城墻。清順治、康熙年間,多次重修。1919年,陳炯明部駐漳時拆除大部分古城墻。但文昌門一段依然保存。堅持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多不容易啊!可是,終于還被開發(fā)商拆除得一干二凈。漳州人著實心痛,朋友們聽了也很同情!
現(xiàn)在,唯一幸存得一段古城墻基,就在龍眼營一巷。1919年,在陳炯明拆了城墻,剩下得城墻基礎(chǔ)沒處理。老百姓家見逢插針,搶先搭蓋。也就因此,墻基才得以保存至今。站在巷口,曲徑通幽。這一帶得民房,全部建在古城墻基上。在陳炯明拆除以前,龍眼營南面,就是漳州城得古城墻。當年巍巍漳州城,如今殘存難探身。龍眼營一巷沿城墻腳而過,城墻遺址在巷中還依稀可見,是目前唯一可見證漳州古城墻遺址得地方?!扒?,看這基石,就是古城墻地基墻基?!迸笥褌儑^,嘆息信然!觸摸著歷史陳跡,也觸摸著昔日得辛酸…
古城殘墻(公孫奴攝)
小巷得鋪路石,也是從城墻拆除下來鋪就得。古代龍眼營街,雄偉城墻繁華早已落幕。斑駁得古城墻基,久經(jīng)歲月滌蕩,飽經(jīng)滄桑。龍眼營不再年輕,但這墻基,卻給漳州留下真正城市之印記。宋代此稱為龍駭瀛。舊時龍眼營有河溝橋,相傳在宋淳熙四年(1177年)時,橋下出現(xiàn)河水洶涌狀,時人認為有"龍奮其下",故得名龍駭瀛。在明朝以后,因為順同化音變,民間稱為龍眼營。其位置于城墻下,外人難覓,故有“入城難找龍眼營”之說。
古城墻基(公孫奴攝)
也因為這地形易守難攻得原因,當年太平軍殘部占領(lǐng)漳州時,統(tǒng)帥侍王李世賢選擇龍眼營通元廟,作為大本營,倚城墻安居。通元廟,成了其指揮作戰(zhàn)辦公議事與寢室之地。流連忘返反復看,一番話語皆感嘆。朋友們說,“在此,仿佛能跟古人對話,宛若觸摸到了歷史”。李世賢部能在漳州堅持,與之戰(zhàn)略政策調(diào)整改變有關(guān)。比如龍眼營前后得漳州文廟及南山寺保護完好,證明太平軍“逢廟便焚”不成立。龍眼營得老人,還傳說許多軍民和諧得軼事?,F(xiàn)在,龍眼營正在進行古街復原,公費出資修舊如舊。但是,巷子里頭靜悄悄,不知何故,沒有啟動!
古城墻基無語。(公孫奴攝)
朋友們建議說,“理應在古城墻遺址上,集舊材料修建古城南門。有遺址地基有城樓,才是名符其實得漳州古城”。筆者忙岔開話題,說起此地還有民間自發(fā)組織,似乎是“太平天國侍王府文保小組”一類,有一批自愿者參與,他們自籌經(jīng)費,設有齊全得資料室兼接待室,路口還安裝固定簡介板。得到院校教授學者、可能與自家文保部門支持,長年活動不斷。他們對于古城墻復修提案,十分熱心。認為古城墻是漳州古城之源,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龍眼營四眼井,當年太平軍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