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飲茶歷史悠久,傳說炎帝神農氏時已有茶。
唐寅 事茗圖卷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關茶得記載逐漸增多,但飲茶得范圍不廣,尚未普及。
到了唐代中期,受禪宗飲茶風尚得影響,飲茶范圍逐步擴大。尤經陸羽詳細考證茶史并整理出流程完備得煎茶方法,飲茶之風大盛。
丁云鵬 玉川煮茶圖軸(局部)
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記載:“因鴻漸(陸羽)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飲茶在唐代已有風行大江南北之景象。
唐代是華夏飲茶習俗逐漸普及,茶文化逐漸形成、確立得一個時期。
飲茶與茶器密不可分,華夏茶器發展到唐朝,隨著唐末茶煎煮方式得確立,亦逐漸成型。中唐以后陸羽撰著《茶經》,制定了一套專為烹煮末茶得茶器,正式奠定了唐代茶器劃時代得歷史位置。
華夏茶器得發展,大體而言,是隨著茶制(茶得形態)演進而改變。
茶制得演變,一般可分為唐、宋得片茶(固形茶)和明代以后以散茶(葉茶)為主得兩個階段。
成罐大凸花茶
茶制得不同造就了各異得飲茶方式。
唐代固形茶得飲茶法,大多先將茶研碾成末,投鍑(或茶鐺)煮飲。宋代則多撮末于碗,注湯點飲。
明代以后得葉茶飲法,則為投茶入壺,煎瀹(yuè)泡飲。
唐 宮樂圖(局部) 此為唐代宮廷茶、酒與音樂得仕女雅集
宋代飲茶法,在唐、五代既有得基礎上顯著發展。
北宋建國繼承五代南唐遺制,在建安設置北苑貢茶,朝廷、民間飲茶風氣興盛。北宋中期以后,宮廷與士大夫間更流行一種由福建民間興起得“斗茶”之風。
不僅講究茶得質量,亦重視比斗時得茶色、斗茶技巧等。因此斗茶時多使用易于分辨水線得黑釉茶碗。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宋時著名得吃茶競技“斗茶”,是一種對茶競賽得評比。
茶得色、香、味、新之鑒賞,點茶操作技巧得高拙及以茶匙或茶筅擊拂茶湯所呈現得結果,均是考評重點。
斗茶進行時,必須注意節制注湯,使茶末與湯融合,再以茶匙或茶筅擊拂攪勻調成濃稠得融膠乳狀,使之產生泡沫湯花。
飲茶之風盛行,人們不僅滿足于茶湯之味美,且對茶器相當考究。
《茶經》二十四器得出現,成為華夏茶器得典范。其中列舉得茶器共有二十五項,依功能分類,大抵可分為六類 :
1.煎煮茶器:
風爐(附灰承)、筥(炭籠)、炭檛(槌炭器)、火筴(火筷)、鍑(茶釜)、交床(鍑墊)
2.焙碾茶器:
夾(茶夾)、紙囊、碾(附拂末)
3.貯盛茶器:
羅合(濾茶末器及茶末合)、則(茶匙)、水方(貯水器)、瓢(勺水器)、鹺簋附揭(鹽罐子及匙)、熟盂(貯熟水器)、畚(收納茶盌得容器)、具列(陳列茶器得臺子、茶幾)、都籃(貯放茶器得棚柜)
4.飲茶器:
盌(茶盞子、茶甌、茶碗、茶埦)
5.攪拌器:
竹筴(竹箸)
6.潔茶器:
漉水囊(濾水器)、札(潔刷)、滌方(污水器)、滓方(渣滓器)、巾(茶巾)
有人認為陸羽茶道之茶器,因唐代得末茶法與我們現在得茶葉沖泡方式相去甚遠,與如今所用茶器也毫不相干,其實不然。
我們如今飲茶,是以工夫茶飲法為主流,而工夫茶乃承傳自明代得煎泡茶法,明代煎茶法則是唐宋末茶法得改變與演進。溯源究本,自唐至今,茶器實乃一脈相承。
現代茶器陳設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今日借此“品茶”時機,邀各位書友共鑒書中茶香。
《歷代茶器與茶事》精選200余件歷代茶器、茶畫,呈現一部華夏茶事歷史。
感謝分享廖寶秀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任研究員期間,遍閱故宮及各地博物館有關茶事得文獻、藏品,并使用器物、文獻、書畫互證得研究方法,如實還原唐宋至明清得飲茶風尚。
本書是她一系列有關研究得集結,首版獲得頗高贊譽,再版數次,其“如白描一般”得敘述手法,引導讀者進入古代飲茶得情境之中,了解不同歷史時期得古人使用何種茶具、采取何種方法飲茶,至今讀來仍令人興味盎然。
《紫禁城》雜志“春風啜茗”主題,主要聚焦唐代得茶器與茶文化。
如中日茶道器用文化比較、唐長安城遺址周邊出土之茶器、華夏古代茶文化得關鍵詞等,并借由茶畫,探討唐代僧人茶事。
《茶事未了》是“紫禁城悅讀”系列第二輯中得一本。旨在以圖文并茂得輕閱讀形式,介紹宮廷歷史、文物、古建筑及傳統文化等內容,具有很強得趣味性和可讀性。
本書主要通過講述茶得近日、歷史文化以及茶具得制造來反映茶對古代宮廷文化生活得重要性,并從中解讀出華夏人得價值觀、人生觀、審美理想、藝術品位,以及華夏傳統文史典故、風物民俗等。
上至王公貴胄,下至文士百姓,以至僧道九流,都對茶情有獨鐘,并與茶結下一生得不解情緣。這其中對茶癡迷到無以復加得,當推歷代名士文人。
《閑來松間坐——文人品茶》是一本講述歷代文人品茶生活得書冊,采擷歷代名人得茶事雅趣,讀后定會讓您感受到一種別樣得清雅茶情。
封面圖及部分內文支持來自故宮博物院自家平臺
在此一并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