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客廳NO.27 | 蒙古帝國治下的東北亞
1月12日,文化客廳第二十七場聯合社科文獻出版社·甲骨文、SKP RENDEZ-VOUS,邀請清華大學教授沈衛榮、《帝國的暮光》譯者李梅花、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暨東亞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馮立君,一同將目光聚焦到元帝國衰亡時刻的邊緣故事。
歷史洪流滾滾向前,在宏大歷史的敘事之外,邊緣角落的故事如何矯正歷史的觀感?在2019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榜120本入圍書單中,《帝國的暮光》就將歷史的目光,注視到一個被忽視的角落中,以小見大,顛覆傳統的歷史認知。
我們給這部文學作品的推薦語是:
《帝國的暮光》試圖挑戰一種常規視角,它將目光聚焦于蒙古帝國的衰亡時刻,從一團亂麻中理清線索。蒙古帝國的衰亡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王朝覆滅,更有著深層的意義,它深刻地塑造了歐亞大陸的政治和地緣政治格局。作者魯大維特意挑選了一個常被中國學者忽略的視角,特別將視線聚焦遼東地區和朝鮮半島,在當時,那里是高麗的勢力范圍。作者以高麗為例,深入剖析了這種藩屬-聯盟關系在蒙古帝國的統治架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且揭示了這種盟友-藩屬體制在帝國興亡中所產生的關鍵性影響。
1月12日,新京報·文化客廳第二十七場聯合社科文獻出版社·甲骨文、SKP RENDEZ-VOUS,邀請清華大學教授沈衛榮、《帝國的暮光》譯者李梅花、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暨東亞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馮立君,一同將目光聚焦到元帝國衰亡時刻的邊緣故事。
帝國的暮光
——蒙古帝國治下的東北亞
本場活動時間
2020年1月12日
(周日)
本場活動地點
SKP RENDEZ-VOUS書店
(北京市朝陽區建國路87號北京SKP4層A區d4020)
本場活動主辦
新京報·文化客廳
社科文獻出版社·甲骨文、SKP RENDEZ-VOUS
本場活動嘉賓:
沈衛榮X李梅花X馮立君
?活動免費
?掃描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
即可報名
成吉思汗的赫赫盛名,盡人皆知。他是肇建蒙古帝國這一橫跨歐亞大陸的世界性帝國的曠世英豪,一位令人聞風喪膽的鐵血征服者,從他到他的孫子,建立蒙元王朝的忽必烈,這段帝國創業拓張的宏偉史詩總是令人心馳神迷。但有幾個人知道妥懽帖睦爾的這個名字?他是蒙古帝國的末代大汗。這也難怪,在帝國走向末路的暮年歲月,著實乏善可陳,榮光不再,亂象頻生,皇帝如走馬燈式的登場,政變和叛亂接踵而至。帝國從中樞神經到末梢神經全面癱瘓,局勢一團亂麻,難以厘清。對后世來說,這個混亂末世也毫無取法借鑒之處,倒不如把目光放在那個著名的農民皇帝朱元璋是從乞丐成為開國皇帝的奮斗歷程更符合成功學的實用主義。
但《帝國的暮光》試圖挑戰的正是這樣一種常規視角,它恰恰將目光聚焦于蒙古帝國的衰亡時刻,從一團亂麻中理清線索。蒙古帝國的衰亡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王朝覆滅,有著更深層的意義,它深刻地塑造了歐亞大陸的政治和地緣政治格局。
作者魯大維特意挑選了一個常被中國學者忽略的視角,即蒙古帝國的東北亞地區作為切入點。他特別將視線聚焦于遼東地區和朝鮮半島,在當時,那里是王氏高麗的勢力范圍。高麗是蒙古帝國開創伊始望風投順的國家之一。高麗國王靠著成為蒙古大汗的駙馬而在蒙古帝國的世界秩序中獲得了盟友身份。而這種半藩屬半聯盟的關系也恰恰是蒙古帝國這一世界帝國最大的特色之一。
高麗的儲君會成為蒙古大汗身邊的貼身侍從,通過聯姻成為宗主國的親眷,而在他自己的國境內卻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這種盟友—臣子的政治互動身份的建立,可以說是一種在中國前所未有的政治體制。這種權力劃分模式非常類似于現代的邦聯制。誠如魯大維所發現的那樣,它的好處在于可以維系帝國鞭長莫及的龐大領土。而它的壞處則在于這種政治關系的聯結太過松散,一旦盟友心懷貳心,分裂在所難免。
末代大汗妥懽帖睦爾所面臨的窘境正是如此,那位心懷貳心的盟友就是高麗的恭愍王。與前任高麗王一樣,恭愍王曾是大汗侍衛,娶了蒙古公主,還有個蒙古名字伯顏帖木兒。但他一俟瞅準蒙元王朝江河日下,便解散蒙古辮發,甚至停用蒙元年號,清洗國中親蒙勢力,但當威脅蒙元王朝的紅巾軍侵入高麗時,他又不得不選擇與宗主國并肩而戰,這種反復直到他找到了替代蒙元王朝的明朝統治者朱元璋為止。而他的繼任者卻又選擇了逃亡漠北的北元作為效忠對象,而這最終導致了王氏高麗被李氏朝鮮所取代。
那么,這種政治關系所帶來的啟示是什么呢?一個領土如此廣大地域又如此復雜的帝國是否應該采取一個權力更為集中統一的政治形式來進行統治呢?繼元代而起的明代被認為是集權統治的高潮,但即使是它對朝鮮的處理方式卻依舊沿襲了蒙元帝國的形式,甚至給予它更大的獨立性,除了朝貢冊封之外,幾乎不再干預它的政事,而這反而贏得了朝鮮一心事大的專一效忠。作為一個值得深思的比較,蒙古帝國雖然將高麗視為盟友,但索取貢賦物資卻幾近榨取之能事,而這種榨取式的賦稅也正是蒙古帝國在其轄區內所廣泛采取的經濟模式。與之相比,明朝卻一再拒絕朝鮮的厚禮,反而采取薄取厚與的方式多加恩賜。從某種意義上說,先進的邦聯式政治體制與落后的榨取式經濟模式所產生的矛盾,或許才是這個龐大帝國沉入暮色的真正原因。
沈衛榮,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中文系教授。研究領域為西域語文、歷史,特別是西藏歷史、藏傳佛教和漢藏佛學的比較研究。歷任哈佛大學印度梵文研究系合作研究員、德國洪堡大學中亞系代理教授、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外國人共同研究員、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客座教授、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德國柏林高等研究院研究員等。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長。近著有《大元史與新清史》、《回歸語文學》等。
李梅花,《帝國的暮光》譯者,延邊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民委首屆民族問題研究優秀中青年專家、中國民族政策研究會常務理事,美國杜克大學、韓國延世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文化與社會發展、跨國人口流動。
馮立君,歷史學博士,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暨東亞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訪問學者;兼任中國朝鮮史研究會理事、《中國與域外》集刊主編等職。
《帝國的暮光:蒙古帝國治下的東北亞》
魯大煒 著,李梅花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2019年12月出版
蒙古帝國的興起構成了全球史的一隅,14世紀中期帝國的衰落同樣在歷史長河中影響深遠。東北亞作為蒙古帝國重要的一部分,理解其發展進程對于我們認識蒙古帝國的性質和14世紀中期新出現的“后帝國”時代大有裨益。全書介紹了東亞大陸上的勢力版圖,如東部的高麗王朝、中南部的南宋、金、西夏、大理國的聯動,特別是蒙古大軍如颶風般橫掃東亞之后,揮師東進朝鮮半島的精彩歷史。
作者重構了14世紀國際秩序中開京、遼東和大都之間錯綜復雜的政治關系。書名中的黃昏,寓意著蒙古帝國時代輝煌與夕陽西下的晚景在東亞文明圈中的折射。
編輯:高貴兵 羅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