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長春1月7日電(記者 郭佳)中國已故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團隊核心成員、吉林大學教授于平7日在長春接受中新網專訪時表示,黃大年的未竟事業取得了多項重要的進展。
當天,黃大年生前就職的吉林大學在其逝世三周年來臨之際,舉辦了“地質宮·不滅的燈光 黃大年精神傳承座談會”,以此緬懷和紀念這位秉承科技報國理想的科學家。
2017年1月8日,年僅58歲的黃大年因病逝世。這位海歸科學家從英國歸國的7年間,帶領400多名科學家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中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
吉林大學舉辦“地質宮·不滅的燈光 黃大年精神傳承座談會”,以此緬懷和紀念這位秉承科技報國理想的科學家。 張瑤 攝當天,對于黃大年的未竟事業,黃大年團隊從三個方面介紹了團隊三年來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即重載荷物探專用無人機、航空重力梯度儀和深部地球探測裝備與軟件。
在重載荷物探專用無人機方面,于平表示,無人機載荷已經從最初的幾十公斤提升到了150公斤左右,這個載荷對于地球物理勘探搭載平臺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此外,她還透露,團隊“十三五”階段的目標是實現載荷200公斤。
在重力梯度儀方面,于平說,原理樣機已經研發完畢,機載測試性能達標,不過探測精度雖有大幅提升,但與國外先進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在應用領域仍有局限,還需要持續不斷攻關。
在深部地球探測裝備與軟件方面,于平介紹,以前的裝備與軟件主要面向單一來源的數據,現在則可以實現多元多領域探測數據綜合的地球物理解釋,這是初步階段,也是發展方向。
于平坦言,這項工作既是榮譽,也是壓力,更是挑戰。黃大年老師的未竟事業是他在國外十幾年學習的高度凝練,對團隊的每個成員來說都是全新的領域,因此,每個人都秉承著大年老師的精神不斷學習,力爭把它推到更高的層次。
參加當天座談會的既有黃大年生前好友、同事和弟子,也有與他素未謀面的“黃大年班”的學生,他們結合自身經歷分享了這位科學家對自己的影響。
時至今日,黃大年逝世已近三周年。與會人士表示,吉林大學地質宮的燈再也無法被黃大年親手點亮,但他卻為這里留下了“不滅的燈光”,不斷照亮后來者的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