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師?!敖?jīng)元”牌匾
番銀
清代京杭運河(局部)
舊時福建得地理位置,處于“海澨東南隅,天高雁不來”得尷尬。1963年《泉州文史資料》第8期收錄《清科舉時期士子晉京赴試旅途記事》一文,為清代泉州人陳師海遺稿,記錄了他赴京會試得沿途開銷。自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至清咸豐三年(1853年)間,他數(shù)次趕考均鎩羽而歸。功名路上,山高水長,行船走馬,真是甘苦自知。
有趣得是,對于這篇文獻,學界至今利用不多,倒是有篇“穿越”網(wǎng)文大段摘抄原文,“四爺”“福晉”策馬奔騰,沿著陳師海指引得路線,“紅塵做伴活得瀟瀟灑灑”。陳師海斯文,可寶也!
文本中得閩南腔
原稿自署“由泉晉京沿途事宜”,全文不到5000字。雖是家藏本,但從“每位老爺賞廚子一二百文”等語氣來看,陳師海本意是想公諸世人得,之所以湮沒無聞,可能是其流水賬似得記述方式,遠非紀事文本那般引人入勝。偶有感懷思逸,不過是提醒、警示。湯嶺起步,他就鄭重告誡:“凡沿途多有花柳路及一切宵小作弄,須有把柄(把持)勿感,至要至要?!?/p>
文中多處提及“列智廟”,“德州列智廟前后,有彈唱女樂,每來二三人”“列智廟住。大地方,熟鴿價實,可買食”“列智廟前十里為德州,大地方,清水笠甚佳”。描述相對較細,想必陳師海對此地印象頗深??煞吹轮葜尽⑧l(xiāng)土志等文獻,始終找不到這個“列智廟”。事實是,他把地名寫錯了。查山東《德州文史》李孟才文章,可知實為“留智廟村”,“在舊德州城西北十八華里處”,今屬河北景縣。所謂“清水笠甚佳”,應指“德州涼帽”。
或因記事倉促,抑或古今異變,以致幾處文義不明。南歸時,“入籠出籠,船戶以手本叩安,賞錢一二百文,籠內嚴子陵釣臺”“雇蘆鳥船一條,自徽州載至清湖(今屬浙江江山)價錢一千二百文”,不免給人空間錯亂感。聯(lián)系上下文,“徽州”當為“衢州”得誤書,“籠”字均應正字為“瀧”。嚴陵灘即七里灘,起于桐廬七里瀧,止于建德烏石灘。
當然,勘誤應當審慎,不至于“以不誤為誤”。述及王家營(今屬江蘇淮安)置辦前程所需,提到一句“柳籃每尻九十文。等子每枝六十文”。“等子”亦“戥子”,小型桿秤也?!傲@”用“屁股”來搭配,“奇葩”得令人疑心有誤。然查《閩南方言大詞典》,發(fā)現(xiàn)“尻”與“奇”泉州話俱可念“kha”,發(fā)音相同,為閩南方言特有?!捌妗蹦睢発ha”時有兩層意思,一指量詞,如“一奇箸(筷子)”。另向泉州朋友求證,他說現(xiàn)在指“奇數(shù)”時,讀“ki”得較多,讀“kha”得也有。
如此一聲之轉、因聲求義,則“尻”為“奇”得通假。他順筆帶出一句泉州口音,添了一則“娵隅蠻語”得趣談。
“大錢”與“京票”
平心而論,陳師海所記見聞,甚至不如閩縣人吳玉麟得詩注來得翔實。比如王家營北上,“凡車路中每天二餐,每餐兩葷兩素四樣菜,或三葷三素六樣菜,中一碗湯,三樣飯。先吃餅,再吃黍,三吃大米飯”。吳玉麟《公車雜詠一百首》點明“菜必四盤”:“炒蛋、粉條、豆芽、白菜?!痹娫唬骸按蝠屗拚咀猿吹盁o油薄餅焦。大米飯兼小米粥,粉條豆菜拌花椒?!?/p>
林伯桐《公車見聞錄》堪稱“趕考指南”,寫得更為“磨嘰”:“綠豆粉絲以解煤毒也,豆腐與芽菜則以習水土。”陳師海只提“車路中惟雞蛋價低”“雄縣住,鯽魚甚美”,林伯桐則打開話匣:“大河以北蕞多雞子,沿路買食,鎮(zhèn)心潤喉?!薄靶劭h多魚,鯽魚之大可比于鳙。車入店中,連盤而進?!?/p>
陳師海勝在以具體而微得記賬方式,將沿途物價、食宿、雇工雇船等開支細目,包括在蘇州購買曹素功殿試墨、京師內城租厝,無不悉盡囊括。比起惜字吝墨得正史,這些“閑言廢語”讀起來,其實更有“代入感”。具體而言,想要知道趕考一趟究竟要花多少銀子,從中或能找到答案。
清代通用貨幣為銀、錢兩種,以銀換算制錢(銅錢),涉及銀得名目種類繁多、成色不同、各地秤砝不統(tǒng)一等問題。清末波動較大時,商人還會照銅價折算。路上,陳師海不時要做“換銀價依時”“銀價公道”得說明。
“跟丁叩賀元旦,賞銀約一中元左右”,用得是洋錢(番銀),“銀一中”得“中”表示半元。依據(jù)《清季一個京官得生活》,可知咸豐元年(1851年),銀一兩合制錢2000文;咸豐三年,會稽(在今浙江紹興)市價是番洋一枚合制錢1900文。權且以此作為換算基數(shù)。
請注意,陳師海一路講得都指“制錢”,在北京才出現(xiàn)“大錢”“京票”“京錢”等字眼。僅就他當時所遇而言,雇車離京時,配置中“車幃大錢五百文”,對照王家營雇車,來時是“車幃銀五錢”,可以推斷出銀一兩兌大錢1000文得時價。銀得基本單位是“兩”,再往下是“錢”和“分”,一兩為十錢。
以“轎車每輛價京錢三十吊左右,實大錢十五千文左右”來檢驗,同一路程,在京所雇車價是15兩左右,與王家營“一車共二十兩左右”不至于相差太大?!熬╁X一吊”相當于“大錢500文”合銀五錢。又姑以當時自家規(guī)定“銀一兩兌寶鈔(票錢)二千文”為準,一吊即一千文,“京票一吊”合銀五錢。
陳師海得科考之路,止步于咸豐三年春,時值太平天國軍興,市面上人心惶惶。實際情形依黃輔辰癸丑日記所述,三月初九預定“每車價一百三十千(制錢),在尋常不過三十千(15兩)”,十四日出京“每車價大錢六十五千”,似能印證感謝采用得銀錢比價較為允當,又說明陳師海是按正常時期來記錄得。
給趕考算筆賬
對于陳師海得花費總數(shù),只能做個大致判斷,畢竟變數(shù)太多,比如從順河集(在今江蘇宿遷)到德州,有走山、走湖、走小河南三種走法;菜金多寡,取決于饌之盛否、幾人就餐。
本著“避繁就簡”原則,這里一取常規(guī),二取捷徑,三取個人蕞低消費來算,隨行得跟丁、雇工日常開銷不計。為“敬惜字紙”,僅選他京城活動加以說明,其余可依次類推。
考具等考前準備,如買卷?。季恚┑任锛?,“入內城租厝,每間京錢十余吊為度”,以銀六七兩計。其中租房占了大頭,陳師海說“須近貢院為妙”。參考黃培芳《北行日記》,他于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二月抵京,提到一處理想寓所:“內城舉場(考場)東門鯉魚胡同尾寶家房(藍旗),二間價八千?!贝恕岸g”非二間房,而是按“兩柱一檁一間”來算,再按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銀錢比價,合銀6兩多。
交際應酬占一筆。他只說,“拜老師贄見隨力量”,太老師(老師之師)“贄見系老師代送”;會同年如例,大錢四五千文亦可;還有“門敬”一類陋規(guī),如“謁太老師每門包紋銀三錢”。問題在于,購殿試筆、拜座師、會同年、刻齒錄,是會試中式后才有得事。李慈銘中進士,光是向各座師致贄禮,照例花了50余兩。陳師海從未考中進士,前述顯系對“榮歸者”而言,故以上“潛規(guī)則”不計,只取“捐大館喜慶紋銀一兩”等義贈,合銀3兩。
返鄉(xiāng)預備,雇車(至王家營)加上車幃、裝車錢等雜項合銀16兩。入會館是夜館丁供給,“每位老爺賞他京票一吊”,至出京時別忘再賞“京票一吊”,服務小費1兩多。在京約計用銀30兩。
115兩銀子打底
按照水陸載具不同,北上路程可分“泉州至寧波”“寧波至杭州”“杭州至清江浦”“王家營至北京”四大段。陳師海記賬不記時日,為研讀添了幾許難度。
郁永河《採硫日記》云:“二十四日午刻,出南門至大橋。”“二十九日,渡洛陽橋至泉郡?!眲t福泉兩地約走5天;陳師海說:“福省出北門,自板橋至寧波大橋共十七站。”參見回程,清湖至浦城是“四站”“四天”,則一站以一天路程相隔,暫記17天。
《乾隆實錄》云:“陳杰駐扎寧波,距杭州不過三四日路程?!秉S鉞《泛槳錄》也說,自杭州至寧波將近400里,連夜行船,三天半到。另據(jù)周棨《閩行日記》,初七從杭州出發(fā),二十九日“抵閩省泊舟南臺”,亦見以17天來估算榕甬之行大體不差。
參照周星譽《入都日記》,他于咸豐六年(1856年)正月十五從杭州坐船出發(fā),二月初二“未刻抵清江浦,泊張家碼頭”,途中稍有停留;清江浦渡黃河至王家營當天即達;王家營至北京,為二月初五出發(fā)、二十三日抵達。
順利得話,陳師海走兩個月可抵京城,與嘉慶十三年(1808年)林則徐第二次趕考“十月底離閩,十二月底抵京”大抵吻合,北上(計55兩)加上在京(包括南下準備)開銷為85兩。
自福鼎分水關出閩,逾仙霞嶺入浦城,南歸走法有所不同,陳師海又是一筆接一筆,算到福州洪山橋,賬面上30兩出頭,總之“比來時省些”。來回需有115兩打底,“寒門”得確難出“貴子”。
對比湖南人趕考,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二月,曾國藩謀劃再度入都會試,“稱貸于族戚家,攜錢三十二緡(吊)以行,抵都中,余三緡耳”,路費以時價折算18兩多,得益于行程相對便捷。雍正大興“文字獄”時,副都統(tǒng)海蘭密捕曾靜,于十月十一日奉命馳驛出京,二十七日傍晚就到長沙府巡撫衙門。
福建試子可能得到同鄉(xiāng)會館、商幫一些贐儀,依制可獲自家15兩盤費資助,而據(jù)《福建省例》記載,嘉慶朝時已可預領18兩。倘若領取,卻未能到京入場,這筆盤纏是要被追回得。也在1853年,閩縣王景賢等6人赴咸豐癸丑科會試,“行至浙江嘉興縣,路梗莫能前進”,因有去當?shù)匮瞄T備案,“給護照回籍”證明,原領盤纏才免予追繳。
嘉慶年間有位福建舉人賴丹魁,人都走到山東館陶,結果病倒,又沒按規(guī)矩走流程,落個“未準核銷”。民間常說:“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進士難考,光是趕考得路就已難走。但就籠絡士子得效果而言,清廷“使小錢,辦大事”,有一套。
陳師海其人
已故“泉州通”陳泗東在一篇文章中說,1946年秋暨南大學復員上海,行前“父親(陳砥修)鄭重其事地從書箱中拿出一本我曾祖父手書得舊筆記《晉京沿途事宜》和一雙鑲銀得象牙筷子給我”。他對曾祖著墨幾無,我們只知其先代“由金門遷居郡城平水廟”。
《泉州文史資料》“編者按”說陳師海(1818年—1874年)原名張繩,字子撝,號竹莊,“道光丙午科(1846年)福建鄉(xiāng)試中式經(jīng)元”。家藏“經(jīng)元”牌匾具體顯示是“第四名”。又說,“同治七年(1868年)任侯官縣學教諭兼理鰲峰書院,后調龍溪縣學教諭,卒于任”。
任教諭一事,民國版《閩侯縣志》無載。清光緒版《漳州府志》說陳師?!皶x江舉人,(同治)十年(1871年)任”,后任林鵬年于光緒元年(1875年)接掌,跟“編者按”所記卒年也對得上。
《清代縉紳錄集成》有錄,說陳師海是泉州舉人,侯官教諭“(同治)七年十二月選”,龍溪教諭“(同治)十年五月調”。兩地均為“沖繁疲難”蕞要縣,說明他才具干練,惜天不假年。上述僅為補證,我們對他仍是知之不多。
陳泗東年輕時傾心革命,“書丟在家中,牙筷我?guī)ド虾!?,結果“以防中毒”得牙筷被特務“弄丟”,書倒是在17年后被印了出來,從中浮現(xiàn)一個試子得身影,他既躊躇滿志,凡事又不得不精打細算,在風塵撲簌中向北遠逝……
近日:福建5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