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平安普惠“告”普惠平安? 京東阿里也踩坑“變裝秀”
當李逵“撞到”變裝秀的李鬼,會發生什么?近期,平安普惠給出答案。
新京報訊(記者 黃鑫宇)近日,北京法院審判信息網披露了一則“平安普惠”告“普惠平安”不正當競爭案的二審庭審記錄。在這起司法審判的背后,記者注意到,京東、阿里、螞蟻、全聚德等品牌也踩坑“普惠平安”同一實控人所持有的80余家“名稱變裝秀”的公司中。
北京知識產權法院2019年12月18日的庭審記錄中,中國平安保險(集團) 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平安”)旗下關聯公司平安普惠投資咨詢有限公司(下稱“平安普惠”),出現在上訴人(一審原告)的席位上。而一家全稱為普惠平安金融服務外包(北京)有限公司(下稱“普惠平安”)的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單立軍,成為這起二審官司的被上訴人(一審被告)。
工商資料中,平安普惠與普惠平安,不存在任何關聯關系。
企查查顯示,平安普惠成立于2005年9月5日,注繳與實繳達到12.51億元。其經營范圍包括投資咨詢、財務咨詢;受托對信貸逾期戶及信用卡透支戶進行提醒、通知服務等內容。
而普惠平安,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則是一家2017年6月20日注冊于京市通州區磚廠北里,主營助貸、代售火車票(航空機票)等業務的公司。普惠平安注繳1000萬元,實繳為0元。2018年9月26日,普惠平安還因“登記的住所或者經營場所無法聯系”,被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通州分局列入“經營異常”名單。
“平安普惠”為何要告“普惠平安”?
平安普惠認為自己的品牌遭到不正當競爭、被侵權,要求普惠平安立即停止使用含有“普惠平安”字樣的企業名稱,就涉案不正當競爭行為向自己登報賠禮道歉。同時,平安普惠要求普惠平安賠償自己經濟損失、律師費合計54.8萬元。
然而,平安普惠卻一審敗訴。一審法院認為,原告未能舉證被告已將“普惠平安”字號使用在對外經營活動中。依據現有證據,普惠平安僅對企業名稱進行注冊的行為本身,不會使相關公眾因商品或服務的來源屬于不同經營者,而產生混淆誤認。因此,法官駁回了平安普惠全部訴訟請求。
隨后,平安普惠提出上訴。在二審的庭審現場,平安普惠稱,單立軍作為普惠平安的法定代表人,注冊有300多家公司,包含大量他人知名品牌,具有一貫攀附他人商譽的主觀惡意。
普惠平安作為被上訴方則認為,自己不是金融行業;“平安”不是商標,而是祝福用語,不應被注冊,自己也沒有侵權;普惠平安與平安普惠雙方之間沒有競爭關系。
鑒于中國平安及平安普惠具有較高知名度,單立軍未經許可在金融行業擅自使用“普惠平安”字樣作為其企業名稱,未盡到合理避讓義務,客觀上攀附了他人知名商標商譽,其行為難謂正當。二審法院做出終審判決:撤銷一審判決,普惠平安敗訴,停止使用含有“普惠平安”字號的企業名稱。同時,普惠平安支付平安普惠律師費2萬元。
在官司的背后,不只平安普惠“撞到”普惠平安,通過查詢工商資料,記者看到,單立軍名下雖然并非擁有300余家包含他人知名品牌的企業,但確實出現與大眾耳熟能詳的品牌相“撞車”的情況。
企查查顯示,與單立軍相關聯的公司有86家,其中由其控股的公司有83家。除金融外包、投資咨詢服務類外,單立軍控股公司分布的行業還包括餐飲、物流、體育用品、教育科技、藥業、房產經紀等。這些公司中多數注繳在千萬元以上,但實繳或是沒有顯示、或為0元。
就具體名稱而言,京東、阿里、螞蟻等品牌字樣,在單立軍控股公司中均有出現。例如“北京京東世紀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北京阿里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北京螞蟻財富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但這些公司與我們熟悉的京東、阿里、螞蟻等企業,彼此沒有任何關聯關系。
單立軍控股公司名稱中也有類似“普惠平安”這種,將“普惠”置于“平安”之前的情況,例如“德聚全餐飲管理(北京)有限公司”。
此外,記者注意到這83家公司中,還出現了歸屬于地方監管的典當等類金融機構。例如,“北京京行典當行有限公司”、“北京中財金信典當行有限公司”及“中典金信典當行(北京)有限公司”。
記者從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獲悉,目前,關于典當企業的年審工作,已通過并公示了兩批共計274家京籍典當企業。但單立軍名下控股的這三家典當行,并未出現在名單中。
而單立軍擁有這三家典當行,從歷史名稱看,與此前從事的行業幾乎是“大變身”的關系。例如,企查查顯示,“中典金信典當行(北京)有限公司”在2018年7月31日變更之前,它的名稱是“北京阿里家用電器有限公司”。
記者 黃鑫宇 編輯 孫勇 校對 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