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公益慈善行業能力認證項目”在深圳落地,這是國內公益慈善領域首次嘗試在線進行人才職業能力認證。該項目將系統性得國際項目管理培訓和認證體系Project DPro引入國內,為國內公益人士提供系統項目管理知識和實用工具,同時為公益從業人員提供職業發展路徑。
在1日舉行得“開啟數字公益教育新時代”主題研討會暨戰略合作發布會上,民政部機關服務中心原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胡小勇表示,當前華夏在公益慈善人才培養方面較薄弱,缺少優秀機構和公益項目負責人,也缺乏能力卓越得基層項目工作人員。推動能力認證機制建設,對于公益慈善行業是開拓性舉措,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廣闊發展前景。這有利于慈善行業得發展、革新,有利于提高行業市場競爭力和服務質量,有利于培養后備人才,有利于推進行業質量管理和國際接軌,是實現社會組織現代化管理得重要途徑。
深圳市慈善事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劉國玲表示,慈善人才匱乏已成制約慈善行業發展得主要障礙,在社會工作可以學歷教育較快發展得同時,公益慈善學歷教育仍然滯后,非學歷教育培訓逐步成為公益慈善可以人才培養得重要渠道。“深圳市公益慈善職業能力認證以數字化教學模式培養適應新時代需要得慈善從業人員,有利于探索建立慈善人才培養體系,為深圳慈善行業發展培養更多中堅力量。”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發布得《華夏社會組織人才發展十五年》報告顯示,15年間,華夏社會組織新增就業比例占華夏新增就業比例年均值達到3.49%。社會組織發展人才結構發生巨大變化,2014年民非貢獻率比例超過50%以上,到2020年民非貢獻率達60%;截至2020年底,華夏持證社會工感謝分享達66.9萬人。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副院長黃浩明表示,優質人才流失、人才社會地位低下、人才隊伍儲備欠缺等成為華夏社會組織人才發展面臨得挑戰。
民政部公布得《2020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0年底,華夏共有社會組織 89.4 萬個,比上年增長3.2%;吸納社會各類人員就業1061.9萬人,比上年增長5.2%。但受限于行業資源、機構發展階段,線下培訓高成本等因素,除機構代表和高級管理人員,大量基層與骨干從業者難以獲得系統、持續、有針對性得職業能力提升培訓,且因職業能力未有可以評定標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從業者提升自身能力和素養得積極性。
為此,黃浩明建議,將社會組織人才培養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形成職業教育規范,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組織人才培養;創建職業教育認證,建立社會培訓體系,倡導可以人才機制;加大員工職業規劃,建立員工內訓機制以及增加培訓預算投入。
2020年12月,深圳市民政局印發《深圳市推動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5年)》,提出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深圳慈善領域可以人才信息庫,推動慈善人才得行業認定。
如何加快推動公益慈善得行業認定?與會嘉賓一致認為,“大數據+公益”賦能公益行業人才可以化培養成為解決行業認證得有效途徑。另外,解決公益人才困境要突破邊界、跨界合作,放大社會效益,共同推動行業發展。(感謝張艷玲)
近日: 華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