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綿陽1月8日電 (楊勇 王鵬)位于四川龍門山斷裂帶中部的綿陽市是地質災害多發、易發區之一。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崩塌、滑坡、泥石流在境內頻繁發生。記者近日在當地探訪了解到,近年來綿陽探索出了一套地災防治的“綿陽樣本”,其核心之一,是地災防治自動化監測系統。
位于綿陽市安州區的千佛鎮被群山環繞,是飽受地災困擾的區域之一。安州區地質環境監測站副站長劉升陽告訴記者,從完全依靠“人防”的群防群控體系,到遍布各地的自動化監測設備,越來越突出的“科技含量”是當地近年來地災防治的重大變化。
圖為綿陽境內的自動化泥位監測設備。 鐘欣 攝千佛鎮的一座小山上,一臺類似太陽能路燈的設備被安裝在山路邊。站在這臺“路燈”旁,劉升陽向記者揭秘,這臺設備其實是自動化雨量監測儀,可實時監測山頂的降雨量,并傳輸至位于綿陽市的控制中心,從而評估境內泥石流發生的可能。
安州區的雨量自動化監測設備只是一個縮影。記者了解到,針對不同的地質災害,綿陽市使用了不同的自動化監測設備。其中泥石流自動化監測系統由雨量監測、土壤含水率監測、泥位監測組成,崩塌自動化監測系統則通過全自動傾角計實現。
圖為綿陽境內的自動化監測設備。 鐘欣 攝這些自動化監測系統的研發和運營方是四川九洲集團。記者在九洲集團創新展示中心暨地質災害信息化監測平臺看到,布置在綿陽市各個點位的裂縫計、北斗高精度定位終端等設備,實時將監測數據傳輸至大屏幕,大屏幕上曲線直觀顯示出變化情況,一旦數據變化超過閾值,立即報警。
四川九洲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有限公司營銷部負責人李飛告訴記者,在地災自動化監測系統中,最具“科技感”的是滑坡自動化監測系統。除了通過常規的裂縫計實時監測山體裂縫,還有北斗高精度定位終端對滑坡體進行實時在線監測,后者主要依托中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北斗導航系統。
圖為地災防治工作人員查看災情。 鐘欣 攝“北斗高精度定位終端的監測精度達到了毫米級,一旦發現山體發生了毫米級的位移,立刻進行預警預報,是科技防災的一個亮點。”李飛說,除了高精度這一技術優勢,北斗系統還有短報文通訊技術,“因為地災點通常比較偏遠,很多地方運營商信號覆蓋不到,所以北斗短報文通信技術能夠通過衛星信號傳輸信息,保障受威脅民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記者了解到,目前綿陽市已設置了8套北斗地災監測系統,同步利用空天地一體化現代技術構建一套基于“空-天-地”多源立體觀測的“普查-詳查-核查”地質隱患早期識別體系,用科技手段提高地災隱患調查的精度和廣度,進一步減少重復勞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