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今年的新春格外令人期待。新春佳節即將來臨之際,《工人日報》記者分赴祖國各地,深入基層,生動記錄祖國大地的新氣象、職工群眾的新作為、各地發展的新篇章。本報今起推出“新春走基層”專欄,敬請讀者關注。
“李——嫣——然,這是您女兒?”
“是啊,我家女兒叫嫣然!42歲那年,命運對我嫣然一笑,她名字就這么來的……”聊到女兒,李海濤開心地笑了。
1月6日,小寒。2020年的第一場瑞雪喜降蘭州,《工人日報》記者沿著這座城市的南山路從西向東,和當地工會干部一道,走訪6位城市困難職工。
這些幫扶救助,總能給職工送去希望
位于蘭州七里河區鹼溝沿的蘭州新華印刷廠,是一家有著70多年歷史的老企業,包袱重、效益低、困難職工多。
“我現在每月工資不到3000元,每月要還1000多元房貸,兒子念大學1年需要8000元到1萬元的生活費,女兒嫣然去年開始上幼兒園,一年要8000元學費……”李海濤平靜地講述著自己的“生活賬本”。
但聊起來,他說的卻是自己的種種“幸運”——“企業2017年趕上了末班車,給職工蓋了經濟適用房,我才貸了十幾萬元就住上了9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我現在有兒有女,兒子大三了,眼瞅著能上班掙錢了……”
幾個困難職工坐一起,沒有誰抱怨人生艱難,說的全是開心事,孩子念書有多好、妻子吃什么藥特見效、過年家里要來什么親戚……
聊到企業生產,每年春秋兩季最忙的幾個月,為保證全省300多萬名中小學生“課前到書、人手一冊”的印刷任務,連續加班加點的生產場景,大家就感到特別帶勁。
“我們是老廠,職工對企業特別有感情。”新華印刷廠工會副主席魏亞軍告訴記者,從2008年開始,廠工會陸續幫助過200多名困難職工走出困境,逢年過節有慰問,子女考上大學還有金秋助學金,“這些幫扶救助,有時候很微薄,但總能送去希望”。
“沒有企業和工會幫助,我們一家人真挺不過來”
和新華印刷廠的幾位困難職工相比,蘭州西城藥業的司機汪作成,住房更困難一些。沿著蘭州華林山的山坡小道,走到一處被他稱為“山嘴子”的地方,半山腰的一間七八平方米的矮房就是他的家。妻子常年患病,剛剛手術出院,因為沒有醫保,又自付了上萬元,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走進他家的小屋,撲面而來溫暖的氣息,家里生了煤爐,各處擦得干干凈凈不染灰塵,床頭邊的小桌上硬擠進去一個小魚缸,小水燈照著3條小錦鯉游來游去。“我上班一走,老婆在家里養病,看看魚就不寂寞嘍。”汪作成憨笑著說。
西城藥業雖是一家民營企業,但很早就成立了黨委和工會組織,公司黨工主任郭建軍說:“老汪是公司最困難的3名職工之一,家庭負擔重,全靠他一人工資。”
妻子要出門找工作,老汪堅決不讓,他的理由是“你身體不好,外出上班我得操心,操心你、我就不能安心開車”。他2013年底開小貨車跑運輸,現在已跑了21萬多公里。每天早上跨過黃河裝一車藥品,然后在城區跑100多公里,這家藥店一小箱、那家一小包,挨家挨戶送貨收款,沒一點差錯。眼下,他最開心的事,是女兒就要大學畢業了,還考了教師資格證,“只要她能當老師,孩子去哪里都可以”。
2008年1月27日早上7點,蘭州公交車司機葛軍和出車時猝死在駕駛途中。33歲的他,在生命最后一刻踩穩剎車,保證了乘客與行人安全。去世后,留下妻子康逢琴和一對年幼兒女。12年過去了,蘭州公交集團和蘭州市總工會一直關心著康逢琴一家的生活,安排她在客運隊做調度,各種救助和慰問活動時第一個去看的就是她。
“現在,兒子讀大三了,寒假找了份工作,春節前就回來,女兒今年念高一。這些年要是沒有企業和工會的幫助,我們一家人真挺不過來”。在客運隊調度室,提及這些年社會各界的幫助,康逢琴很是感激。
每一聲“感謝”背后都有許多故事
“出事那年,她才22歲,太可惜了!”6年前,剛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吳珊,在二七六五工廠門前遭遇車禍,從此企業工會的楊兵、高新偉和蘭州科教交郵工會的寧慧蘭就成了她家里的常客。
出院后,吳珊成了“植物人”,整整躺在床上插了3年胃管。父親吳巖也是企業的老工人,早早退休給女兒當護工。每天做十幾個小時的康復訓練,從去年起,吳珊開始能坐在輪椅上,也能咿咿呀呀地說出幾個簡單詞匯。寧慧蘭說:“這是一個生命的奇跡!父愛的奇跡!”
“我要感謝黨和政府,感謝企業,感謝工會,感謝街道社區和親戚朋友們給我女兒第二次生命,珊珊一定能夠站起來……”一進吳珊家門,吳巖就連珠炮似地說了許多的“感謝”,每一聲“感謝”背后都有許多故事,每月每周都會有人來看望慰問。持續不斷的捐助和救助,讓這位為女兒生命奮力“奔跑”的父親總是深懷感恩。
“6個城市困難職工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他們從未孤單,在社會、在企業、在工會、在親人和同事的幫助下,努力奔跑。”寧慧蘭說。(本報蘭州1月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