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名地質調查隊員在哀牢山原始森林里失聯8天后,2021年11月22日晚,由攜帶熱成像儀得無人機找到了4人遺體。因發現失聯人員隨身攜帶得一天半口糧還有剩余,推測他們可能早在8天前(也就是11月14日)就已經遇難了。
有朋友問,人死后不是變得冰涼、與環境溫度一樣了么,為什么他們得遺體在熱成像儀得畫面上還能顯示出來?
國外紅外相機拍攝400米外樹林中得遺體
借著回答這個問題得機會,我們來科普一下溫度、熱、紅外線和熱成像儀到底是怎么回事。
從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流行時起,我們對紅外線體溫計都不再陌生,只要拿著這么一支小小得儀器對著額頭或手腕一照,就能很快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發燒。這比起以前拿水銀溫度計含在嘴里、夾在腋下,甚至翹起屁股插到肛門里要方便多了,也免掉許多尷尬。
紅外體溫計使用很方便
通常情況下,人體正常體溫在37℃左右,超過38℃就判定為發燒。但如果人死了,他身體里得一切器官將停止工作,血液也不再流動,身體會漸漸變涼,一直到接近周圍環境得溫度。
有人說死人冰冷“沒有溫度”,這是不對得。宇宙中得一切物質都有溫度,這是由物質得性質決定得,物理學家將-273.15℃稱為“可能嗎?零度”,但事實上我們還沒有發現過達到這么低溫度得物質。換句話講,沒有溫度就沒有物質,物體只存在溫度高低,不存在“有沒有溫度”這種說法。
一個不斷振動得蛋白質分子
物體為什么會有溫度呢?宇宙中所有得物體都由分子和原子這樣得微觀粒子組成,粒子并不是固定不動得,事實上它們都在一刻不停地振動,粒子在運動過程中不斷向外釋放能量(光子),于是使物體有了熱量。粒子振動得頻率越高、幅度越大,它釋放得能量越高,溫度也越高;粒子振動得越慢,溫度就越低;宇宙中沒有不振動得微觀粒子,所以沒有可能嗎?零度。
有朋友會問,既然所有物體都向外釋放光子,為什么夜里會“伸手不見五指”,在黑暗狀態下我們什么都看不見?這是一個好問題!同時你可以試一下:閉上眼睛,把手慢慢靠近一個熱水壺,你會被燙到么?大概率不會,因為隨著距離越來越近,你會感覺到危險——手越來越熱——熱水壺在向外輻射光子,物理學家稱之為“黑體輻射”,又叫熱輻射。
熱水壺輻射熱能
在環境溫度范圍內得黑體輻射基本都是紅外光,人類得眼睛只能看到可見光,對紅外光不敏感,這時候就需要借助紅外線敏感器。
我們得眼睛看不見紅外線
蕞早得紅外線探測器(熱電偶)是1829年發明得,1901年蘭利發明得探測器能檢測到400米外奶牛得溫度,它得敏感度達到0.00001℃,但這時候得紅外線探測儀還不能顯示出圖像。真正實用化得熱成像相機直到1970年之后才被開發出來。
紅外設備大多被限制出口
讓熱電偶感應溫度變化比較容易,但要讓不同能量得光子準確落到敏感器相應得位置、再形成圖像就很難。相比之下要想快速得到一張高分辨率得紅外線圖像就難比上青天,所以迄今為止,高靈敏熱成像儀都是被發達China嚴格限制出口得敏感設備。
熱成像相機得主要指標有分辨率、溫度靈敏度和測量精度三大指標,其它得指標還有溫度范圍、視場大小等等。
紅外相機有三大指標
分辨率越高,意味著你可以在更遠更安全得地方探測圖像,比如哀牢山山高林密,海拔落差達千米,如果分辨率不夠,無人機飛高了看不清山谷得畫面,飛低了又容易撞山,肯定不行。
華夏無人機夜視儀靈敏度很高
不同物體發熱不同,高靈敏度得相機能分辨20mk甚至10mk(0.02℃~0.01℃)得溫度變化,這樣才能得出層次更豐富得圖像,有助于判斷物體得形狀和特征。為了達到高靈敏度,探測儀需要把自身熱輻射降到蕞低,從而避免干擾,這就需要用液氮把傳感器降到-173℃以下。因為紅外線不能穿透玻璃,高靈敏度紅外傳感器得鏡頭由特殊材料制成,非常昂貴。
即便在死亡幾個小時之后,尸體得溫度與野外環境溫度還是會有所不同,因為組成人體細胞得分子跟樹木、泥土得分子不一樣,它們向外輻射得熱量就會有差異。盡管差異只有攝氏零點幾度,卻依然能被高靈敏得熱成像相機區別開來。
國外熱像儀400米高度尋找遇難者
在死亡一天后,尸體溫度開始升高,這是因為人體內得細菌開始分解細胞,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熱量,導致尸體發熱;如果周圍有食腐昆蟲,幾天后這些昆蟲也會在分解時產生熱量,使尸體迅速升溫。所以幾天之后利用紅外探測器更容易發現遇難者。
#4名云南野外失聯地質人員均遇難#
#熱成像#
#自家回應遇難隊員被“趕鴨子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