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感謝 袁文軒 通訊員 莊順龍 丁厚冉 青島報道
青島勤耕農機可以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現有會員110多人,各類機械2000余臺套,農機維修車間1000多平方米,固定資產2000多萬元,是一家集農機銷售、維修、作業以及土地規模化經營、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技術培訓等于一體得綜合型社會化服務組織。合作社成立以來,積極研究推廣農機新裝備及適用得機藝融合技術模式,探索開展糧油作物代耕、代種、代管、代收等為主要內容得全程或半程農事托管服務,闖出了土地規模化經營得新路子,打造出具有區域特色得“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新模式,被認定為“山東省農民合作社示范社”“華夏農機合作社示范社”“華夏農民合作社示范社”“青島市農機實訓基地”“高產高效保護性耕作種糧大戶”,合作社理事長姜永戰入選第壹批華夏農機使用一線“土可能”名錄。
開展跨區聯合農機作業,致富路上闖新業
與大多數創業者一樣,青島勤耕農機可以合作社理事長姜永戰得創業也充滿艱辛和汗水。他自幼喪父,哥哥殘疾,母親一個人把他們兄弟姊妹5個拉扯成人。為生活所迫,他16歲就被雇出海打漁掙錢,這段漁民經歷讓他積累了不少機器維修知識,也成了他后來發家致富得一個法寶。
32歲那年,姜永戰走下漁船,走親訪友湊齊4萬多元,買了一臺70馬力二手稻谷聯合收割機,當年就駕駛機器赴臨沂收割小麥7天賺了近萬元,回家后又大干一場賺了1萬多元。通過跨區農機作業讓他賺得人生“第壹桶金”,同時也讓他認識到干農機服務,一要靠技術,二要靠合作,否則沒有出路。嘗到了農機跨區作業得甜頭,姜永戰組織成立了青島勤耕農機可以合作社,組織合作社機手開展跨區作業服務,提前聯系謀劃作業任務,為車隊配套完備得維修、供應等后勤保障服務,徹底解除外出作業機手得后顧之憂,合作社機手人均年收入達到10萬余元。
勇于創新甘于奉獻,農機服務贏“金牌”口碑
把“第壹時間”為機手提供優質維修服務作為“立社”之本。合作社先后成為福田、東方紅、魯耕、迪馬等眾多農機企業得售后服務站,并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得寶山、六汪、大村、藏南、泊里等鄉鎮設立農機維修服務點,方便機手就近維修。在“三夏”“三秋”農忙季節開展24小時上門維修服務,隨叫隨到,充分發揮機械作業效率。當機手付款不便時,堅持先維修后收費,為機手贏得寶貴作業時間,得到廣大農機作業人員得一致好評。目前,合作社得維修業務已經覆蓋西海岸新區全境并輻射到濰坊、日照等地,逐步發展成為青島市西南部區域化農機維修保養中心,年農機維修保養收入超過100萬元。
把農機技術改造與創新服務作為創業之魂。西海岸新區西部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得說法,丘陵多、地塊散,許多農業機械買回來后出現水土不服得現象。為了讓這些機械“入鄉隨俗”更好派上用場,合作社創新發展思路,加強技術研究,大膽開展農機改造。通過將免耕播種機由固定行距改成可調式行距,從源頭上克服了“戧茬”作業難問題,作業效率和質量明顯提高;通過對輥部件改造玉米收獲機,有效解決了秸稈與玉米粒混雜得現象;通過調換小麥收獲機動力輪和滾筒輪得位置,把板齒滾筒改換成釘齒滾筒,改造成了兼收小麥、大豆、水稻得多功能收獲機;通過將五鏵犁改為“獨犁”,并加固、加高、加大,不僅避免了花生重茬爛果問題,也增加了花生產量。改造得新型全液壓式起壟機,既可單獨旋耕,也可一次性完成旋耕、起壟、鎮壓,減少了拖拉機入地次數,作業后土壤平整、結實,不易因受外界條件影響而發生塌陷。合作社技術人員多次受邀到迪馬、春雨、大華、魯耕等廠家幫助改造機械性能,勤耕農機合作社也贏得農機全方位服務“金牌”口碑,合作社每年因技改為農民節本增效上千萬元。
把服務社會奉獻愛心作為擔當之責。合作社利用技術裝備優勢,勇于擔當,積極作為,全力配合打贏疫情防控、農作物重大病蟲害和脫貧攻堅戰。新冠疫情開始爆發時,合作社主動響應號召,免費出人出機械,全力投身疫情防控蕞前線,助力本地區消殺工作順利完成。2021年小麥條銹病發生大流行,合作社第壹時間組建植保無人機飛防隊,不間斷、全天候開展作業,圓滿完成防控任務,為夏糧穩產豐收貢獻了堅實得機械裝備保障。合作社發展不忘村民致富,每年免費為貧困村韓家洼以及周邊村莊貧困戶提供小麥機收作業服務,受到村民廣泛贊譽,為脫貧攻堅貢獻了力量。
提升托管服務能力,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駛上快車道
一是充實裝備持續提升全程機械化服務能力。合作社不斷更新購置新型高效農機裝備,有效彌補全程機械化作業薄弱環節,每年開展農作物耕種管收作業服務超過15萬畝。二是加強標準化管理努力提升可以服務水平。針對小麥、玉米、花生、馬鈴薯、蔬菜、林果等不同作物、不同品種、不同服務環節,合作社制定機械化服務標準和作業規范,強化服務質量監督,服務得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三是開展托管服務推動土地規模化經營。合作社積極承接政府得深耕深松、保護性耕作、機收作業、高效植保等農機作業服務項目,并按照“四統一”方式全面開展托管服務,即統一供種、統一耕作、統一配方施肥、統一機械收獲。隨著托管服務能力得增強,采取“點、片、面”由小到大得發展方式,適時流轉農戶土地,截止目前已流轉土地3000畝多畝,合作社周邊10個村莊得土地也已納入流轉計劃。通過規模化經營,實現小麥、玉米輪茬種植效益得穩定增加和全程機械化種植技術模式得不斷成熟,
先行先試做引領,農機化新技術加快推廣應用
合作社始終把推廣農機化新機具新技術作為首要任務,讓老百姓從中受益。率先在西海岸新區引入保護性耕作和深松整地作業智能監測終端,依托高精度導航技術,實現作業質量、作業面積等數據得精準監測和作業裝備得實時監控,為調度機具和人員、統籌安排作業計劃提供高效便捷通道。針對農戶對保護性耕作技術不認可得實際,進村入戶開展宣傳引導,發動社員帶頭干,開展試驗示范,第壹時間打造樣板,實現畝節本增收100多元,保護性耕作技術得到快速推廣,年作業面積達到3萬畝以上。近年來,試驗推廣得糧食烘干機、植保無人機、噴桿噴霧機、翻轉犁、起壟機、秸稈打捆機等設備也引領了地區機械化作業技術應用得變革。根據西海岸新區糧食作物種植制度創新了“玉米機收—小麥免耕播種—高效植保—小麥機械化收獲—玉米機械化播種”一條龍托管服務技術模式,同時在花生、馬鈴薯等主要經濟作物農機化全程作業服務中加強技術集成創新,并逐漸將農機化服務拓展到林果業。在社員和種植戶農技知識培訓上也持續發力,積極承接政府農業技能培訓項目,適時舉辦專題技術培訓班,先后培訓學員30余批、2000余人次。
規范運營當先鋒,強勢發展邁上新征程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合作社始終堅持規范運營,完善合作社運行機制,建立健全財務機務、獎懲分配、監督管理等規章制度,提高內部管理水平。特別是在收入分配和財務管理方面,聘請可以會計記賬,還為每個社員分別建立臺賬,對作業面積、作業用油、作業收入、配件費、維修費等收支情況實行單機結算,規范透明運作,調動了社員得積極性,達到了合作社和社員“雙贏”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