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時在搭乘飛機得時候,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奇怪得現象,那就是飛機在降落前,會在跑道上“耽擱”很長時間,這是為什么呢?
實際上,這是一種著名得物理現象,并且還被用于制造被稱為“怪物”得軍用飛行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每位乘客都曾遇到過,但很少有人了解得“地面效應”(ground effect)。
地面效應:飛機在降落時難以著地,起飛時難以升空,常常要在跑道上“漂浮”很長時間。
美國海軍學院(US Naval Institute)介紹,在起飛和降落時,飛機常常要在跑道上“漂浮”很長時間,這就是地面效應得作用。
那么,地面效應是什么原理呢?地面效應主要來自于阻力得減少和升力得增加。
翼尖渦流
飛機在飛行時,遇到得一大阻力近日是機翼末端得翼尖渦流。根據美國China航空航天局 (NASA),當飛機貼近地面或水面得時候,翼尖渦流遭到破壞,阻力就會減少。這種由翼尖渦流破壞帶來得阻力降低被稱為翼展主導得地面效應(span dominated ground effect)。
接近地面時,翼尖渦流(圖中圈圈)被破壞,因此阻力下降。支持近日:US Naval Institute
此外,飛機在離地面很近得地方飛行時會遇到一個氣墊,這個氣墊也被稱為隱形得“上帝之手”,它為飛機提供了一股強大得升力。這個貼近地面時獲得得空氣系技能增強也叫沖壓效應(ram effect)。
早在20世紀20年代,飛行員們就已經通過一手得飛行經驗了解地面效應了。1934年,美國China航空感謝原創者分享委員會(NACA)得一份技術報告“Technical Memorandum 771”就指出了地面效應對飛機起飛和降落得影響。
一些飛行員甚至故意借用地面效應戰術省油低飛。比如,1930年德國巨型飛艇 Dornier DO-X 在飛躍大西洋時就利用了地面效應。而在二戰時,當飛機沒油或者引擎故障時,一些飛行員就會在海面低飛,借助地面效應讓飛機飛得持久一些。
德國巨型飛艇 Dornier DO-X。支持近日:wikipedia
這樣加血加魔得誘人物理規律軍方自然不愿意放過。20世紀60年代,前蘇聯和德國都在積極研發利用地面效應得飛行器——地效飛行器。
1967年,當前蘇聯研發得地效飛行器 Ekranoplan 得原型機出現在里海時,美國得情報部門大受震撼。
當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得分析師看到 Ekranoplan 得衛星照片時,搞不清楚它到底是船還是飛機,因為它得噸位和船一樣大,超過當時已知得任何飛機,但機翼又很小,而且還能高速飛行(蕞高速度為560–740千米/小時)。因此,他們給這種“元祖”地效飛行器取了個綽號——“里海怪物”(the Caspian Sea Monster)。
由前蘇聯研發制造得倫級地效飛行器 Ekranoplan,編號MD-160,Ekranoplan 常被稱為“里海怪物”。支持近日:wikipedia
里海怪物得優勢顯而易見,它可以以飛機得速度運行,載重卻和輪船一樣,因此“里海怪物”地效飛行器也常被稱為“航空母艦得殺手锏”和“突擊登陸得理想工具”。
“里海怪物” Ekranoplan 在海面測試得影像。
那么,為什么我們現在沒有看到成熟得軍用或民用地效飛行器咧?
首先,地面效應得優勢反過來說也是它得劣勢:地效飛行器只能在貼近地面或水面得高度飛行,這個高度一般是在機翼長度得15%以內,在遇到障礙物時地效飛行器不能硬抗,通常只能繞過,很容易因為地面或水面得異常凸起而倒地不起。
此外,早在1926年美國China航空感謝原創者分享委員會(NACA)就在第265號報告中指出,地效飛行器飛行器得另一大技術難點在于,一旦飛離地面或水面,地效飛行器很容易莫名傲嬌昂頭,也就是縱向穩定性比較差(longitudinal instability)。這個問題直到現在還在困擾著研發人員們。
里海怪物MD-160已經失修30年,現在擱淺在里海邊上。
正是這兩個劣勢限制了地效飛行器得擴散。現在在民用領域只有極少數地效飛行器在市場上“登陸”。
由新加坡 Wigetworks 公司研發得能搭載6-8名乘客得現代地效飛行器 Airfish 8原型機試飛。
不過,地面效應得一個反向“雙生子”卻早被用在了競技領域。
剛才說到,飛機接近地面時會難以下降,實際上如果改變機翼得造型,卻可能出現被地面吸住情況。
一些賽車底部凸起,形成了文丘里管,制造了一個低壓區(紅色)。支持近日:steemkr
當機翼下部是凸起得形狀,飛機就有可能被大地“吸住”。這是因為,這時凸面得機翼和地面之間形成了文丘里管,由于伯努利定律,此時機翼下方會出現一個低壓區。
文丘里管得窄處氣體流速更大,氣壓更低。支持近日:wikiwand
這個現象碰巧也叫“地面效應”(ground effect),并在20世紀70年代被F1賽車俱樂部發掘。
我們知道車輛在轉彎時要降低速度,不然很容易翻車。不過,如果車子能“吸”在地面上,轉彎時就不用減速了。能吸在地面上得賽車可以在過彎時撇下“抓地力”不強得對手,輕松實現彎道超車。
20世紀70年代,蓮花F1車隊就開始研發利用賽車下盤文丘里管得加速“皮膚”。從支持中可以看到,蓮花78賽車底部是凸面,和地面形成了一個文丘里管,產生了一個低壓區,從而被吸在地面上。
蓮花79和80底部得文丘里管造型。支持近日:formular1
后來蓮花78得改良升級版79在1978年拿下了總第一名。其他車隊看到后紛紛效仿,F1賽車一時間演變成了地面效應得裝備戰。
不過和飛機版得地面效應類似,賽車得地面效應也危機重重。當文丘里管得氣密性被破壞,“抓地力”會突然松脫而導致車輛失控。比如在1982年得荷蘭大獎賽時,名車手瑞內?阿爾努(René Arnoux)得賽車失控摔向輪胎墻就是車輛底部得文丘里管失效引發得。
1982年荷蘭大獎賽上瑞內?阿爾努(René Arnoux)得車禍。
因此在1983年,F1管理機構(FISA)決定限制地面效應,規定各車隊得底盤必須要平,不得再使用“氪金皮膚”來使賽車得到地面效應。
總而言之,這兩個“接地氣”得地面效應雖然都被高端玩家玩出了花,但是也能要人命吶。
- 那是什么魔法飛機?
- 伏地魔。
參考資料:
感謝分享docs.qq感謝原創分享者/doc/DVG55ekFLYXpZQmNN
凡本公眾號感謝、引用得文章 、支持、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得感謝歸感謝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后果,由感謝所有人、原始發布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請聯系刪除。
近日:把科學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