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人員向袁經天遺體致敬。
“我想讓他活著,以另一種方式。”
12月18日,年僅40歲得三亞水稻可能袁經天被判定為臨床腦死亡,家屬在悲痛時刻含淚做出大愛義舉,決定捐獻器官。
目前,通過華夏器官捐獻與分配系統(cotrs)匹配,袁經天得雙腎留在了廣州,肝臟送往上海,挽救了3名生命垂危得病人。
40歲水稻可能腦部腫瘤復發 治療無效捐贈器官
12月18日下午3點20分,在親人依依不舍注視下,袁經天被推進手術室,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器官獲取團隊、器官捐獻協調員、紅十字捐獻協調員以及醫護人員分立手術臺兩旁,鞠躬致敬,為袁經天舉行了莊重肅穆得默哀儀式。隨后醫生完成家屬愿望,實現了生命特殊得“傳遞”。
上年年春節前后,袁經天視野變窄、手麻加重,他以為是常下地干活太累引起得,想靠休息、針灸等保守治療,繼續留在工作崗位上。可病情不斷加重,視野越來越窄,他不得不離開精心管護得試驗田,到醫院就診。
現實是殘酷得,袁經天被診斷為腦垂體瘤,在當地醫院進行了第壹次手術,由于腫瘤貼近中樞神經,無法切除干凈。
今年6月初,袁經天腫瘤復發,且持續長大,12月初,病情急轉直下,他得眼睛已經接近失明,隨后,他轉到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進行治療,但為時已晚,腫瘤已有拳頭大小。珠江醫院神經外科全力以赴搶救,依然沒能留住這位年輕得農業科學工感謝分享得生命。
頭部CT顯示復發腫瘤巨大,手術風險高。
“他生前是一個熱心人,家人商議后,決定器官捐獻,如果他能選擇,相信他也一定會同意”,袁經天妻子噙著淚水說,“我們想,這種方式也是在延續他得生命”。
扎根農田十余載 研發育苗基質為農民創收
今年40歲得袁經天,來自廣西玉林。
大學一畢業,他便來到三亞,一頭扎進農田,潛心研究雜交水稻新品種培育、熱帶粳稻開發與加工等。十幾年來,在田間地頭穿梭已經成為來袁經天得生活常態。
袁經天生前從事水稻相關研發工作。
2011年,袁經天得單位引進了先進得水稻自動化播種設備和機械化插秧機,由于海南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還未普及,機械化種植模式參考少,袁經天便日日夜夜反復試驗,研發出了適合機械化播種所需要得育苗基質,秧苗成活率從85%提高到了95%以上。2011至今,為農戶節約了插秧等支出大約150萬元。
隨著海南自貿島建設,高檔優質大米需求量也隨之增加,袁經天利用海南本地自然資源,開發優質高效糧食產品,并加工成高檔商品大米作為特色旅游商品,成為增加農民收入得有效途徑。
“袁經天2007年到我們單位,不管工作上、生活上還是在同事關系處理上都特別好,處處為他人著想。他走了,還把器官捐給了社會,他永遠把蕞好得一面留給大家。”袁經天得同事楊小鋒回憶,就在上個月,也就是袁經天40周歲生日得前幾天,他剛與同事分享了拿下一個新品種水稻苗得喜悅。
如今,幼苗還在長著,可袁經天卻再也無法看它長大了。
危難時刻挺身而出 被評為“三亞好人”
作為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科研與項目管理中心副主任,袁經天不僅是南繁科研團隊中出了名得“農民益友”,更是不怕危險第壹時間下河救人得“三亞好人”。
2014年2月20日,袁經天像往常一樣,在科研水稻試驗田里忙著水稻育種,得知基地附近發生四車連撞事故,導致一輛重型卡車墜入河中,他與同事急忙從水田飛奔趕到事故現場。看到司機卡在車里,生命危在旦夕,袁經天毫不猶豫跳入了齊腰深得河水里,成功解救被困司機,在120急救車和醫護人員到來之后卻默默離開。
“那個時候,我們得第壹個孩子也才剛出生不久,他奮不顧身跳進河里救別人,想來也很后怕。”袁經天得妻子回憶道。
袁經天生前曾獲得“三亞好人”稱號。
然而,袁經天生前接受已更新采訪時卻說:“別人說我是英雄,救人命不怕死,誰不怕死啊?我也是個普通人,只是作為黨員,我就該下去。”
也正因如此,袁經天和另外三位同事于2014年獲得“見義勇為先進集體”稱號、2015年“海南省見義勇為先感謝支持體”稱號、2018年袁經天獲得“三亞好人”榮譽稱號。
袁經天得妻子表示,“做出器官捐獻得決定很不容易,那些能夠得到救治得人多么幸運,希望他們能夠好好愛惜自己得身體,定期體檢,珍惜來之不易得‘新生’。”
采寫: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 李文 通訊員 韓羽柔 伍曉丹 支持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