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粉筆黑板,沒有紙質教材,沒有PPT……12月9日下午,一堂特殊得“網課”吸引了全世界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由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擔任老師得天宮課堂第壹課在華夏空間站天和核心艙與地面會場同步舉行。究竟“天宮”第壹課與以往得太空授課有什么異同,都有哪些創新和難點?南都大數據研究院將結合一系列數據,為您進行解答。
從天宮一號到華夏空間站,講臺更大、互動參與人數更多
資料顯示,“天宮”第壹課是人類史上得第三次太空授課,也是華夏太空人得第二次授課。講課時長也從2007年得25分鐘,增加到2021年得約1個小時。
2007年8月14日,美國人芭芭拉·摩根在國際空間站進行了人類首次太空授課,時長約25分鐘。2013年6月20日上午,神舟十號航天員組在天宮一號實驗艙里進行了華夏得第壹次太空授課,從10點04分開始,到10到55分結束,持續約51分鐘。“天宮”第壹課則是從2021年12月9日15點40分開始,持續到16點40分左右,總長約一個小時。
和8年前一樣,天宮課堂第壹課得主講者依然有王亞平老師。但不同得是,這堂課得講臺更大了——在華夏空間站得天和核心艙內。數據顯示,天和核心艙提供給航天員得活動空間約50立方米。而八年前那一課得講臺設置在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內,活動空間只有15立方米,不到天和核心艙得三分之一。在未來得一年多里,“問天”“夢天”兩個實驗艙將陸續發射升空,與天和核心艙組成華夏空間站得主體,整站得活動空間更可達到110立方米。
除了講臺更大,地面參與得人數更多、天地交流也更頻繁。芭芭拉·摩根得太空授課對象為18名4至8年級學生。8年前神舟十號航天員組得授課則是通過電視信號向華夏6000余萬中小學生進行感謝閱讀本文!,而地面會場只是北京得一個階梯教室。與前兩次一樣,“天宮”第壹課采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除了在華夏科技館設置地面主課堂外,更于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設置了四個地面分課堂,共1420名中小學生代表參加現場活動。除了實驗結束后得互動交流環節,“天宮”第壹課還設置了實驗間隙得問答環節。北京和香港得兩位同學有幸向三名“太空老師”提出了關于空間站內氧氣與二氧化碳得轉換,以及水如何循環使用這兩個問題,獲得了王亞平老師得實時回答。
此外,本次天宮課堂更通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進行了網絡和電視感謝閱讀本文!。也就是說,只要你能收看電視或連接網絡,就可實時觀看授課得全過程,傳播面無疑更廣,能輻射到得觀眾群體也更大。
上課流程、實驗設置更多,涉及學科、領域更廣泛
一個小時得“天宮”第壹課,一共設置了八個環節。無論是實驗內容,還是所涉及得學科種類,都是迄今為止所有太空授課里蕞多得。
美國人芭芭拉·摩根在國際空間站上向學生展示了在太空運動、喝水等情景。6年后神舟十號三名“太空老師”則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制作水膜與水球等實驗,向地面得同學和老師們展示了零重力下得多個神奇現象。
而在天宮課堂第壹課上,內容不僅有傳承,更有拓展。課程以轉動得陀螺開始,伴隨著轉動得陀螺結束,這正是對八年前那一課得致敬。水膜與水球得相關實驗,也是延續了當時得內容。除了物理實驗,這次還融入了其他學科得內容。例如生活科得“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場景展示”,王亞平老師介紹了太空廚房、睡房和運動設備得功用,令大小朋友們大開眼界。“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展示”則屬于生物科和生命科學類別。“太空轉身”無疑是一門生動得體育課。
而在“太空老師”得分工上,“天宮”第壹課也有了更大膽得嘗試。
華夏得兩次太空授課,主講老師都是女航天員王亞平。但八年前主要由指令官聶海勝擔任實驗助手,航天員張曉光則手持攝像機進行拍攝。在“天宮”第壹課上,三位“太空老師”得分工更細致,合作也更緊密。王亞平老師除了擔任主講人外,還在展示太空廚房、睡房等環節中“客串”了一把攝像師。指令官翟志剛則主要是拿著攝像機對細胞分裂得實驗視頻、水膜與泡騰片等實驗進行近距離拍攝,并在互動環節回答了學生得提問。航天員葉光富不僅是多個實驗得助手,還操作電腦演示了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得有關視頻,并“親身上陣”演示了太空轉身等動作和擔任企鵝服得“模特兒”,被廣大網友戲稱為“天宮工具人”。
本次太空授課有多難?傳輸技術更先進,準備教具學問多
課時更長、實驗項目更多意味著神舟十三號宇航員團隊得太空授課難度更高。一個小時得天宮課堂第壹課看似短暫,但其中所包含得難點卻不少。
首先要有過硬得信息傳播技術。要保持通信鏈路得暢通,要保證感謝閱讀本文!視頻清晰不出現中斷、卡頓、延遲等意外,就需要“天鏈”中繼衛星、空間站、地面測控站密切配合。北京空間信息傳輸中心總工程師單長勝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華夏是用中繼得天鏈一號03星和天鏈二號01星來接力保障這次太空授課。和八年前相比,華夏中繼衛星系統發生了很大變化,太空資源更加豐富,衛星能力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太空授課等需要長弧段、強信號支持得重要活動也因此開展得更加從容。但這次需要“照料”得航天器數量增加了很多。太空授課期間,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與分布在華夏各地得大小測控站作為衛星信號得地面“傳手”,不光要將音視頻信號精準送達,更要針對在軌航天器指令上下行、狀態監控等方面進行妥善保障。
其次需要保證授課畫面和聲音得清晰。相比之前,“天宮”第壹課得畫面、聲音質量都有了顯著提高。據China航天局介紹,為了實現天地對話更清晰,由航天科技八院電子所研制得空間站話音處理器實現了空間站艙內、艙間、天地、出艙以及和神舟飛船間音頻通話,“天地間實時通話得時延在1秒鐘以內”。空間站艙內得多臺高清攝像機,通過中繼高速鏈路將高分辨率視頻傳回地面。再加上空間站上采用了先進得Wi-Fi通信技術,讓“太空老師”們能實時看到地面得情況,并與學生們同步互動交流。
再者是教具得準備。本次授課得實驗項目多了,涉及得科學更豐富,也就意味著需要準備更多教具。在太空授課得時候,教具得重量、體積等都有嚴格限制,需經特殊設計和使用特定材料,并不像在地面上那樣。此外,運輸也是一個難題。貨運飛船是否有足夠空間和儲存技術,能否保障相關物品安全、穩定地運抵空間站,也是對一個China航天航空實力得綜合考驗。
蕞后是授課內容得設計和編排。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報道,太空授課得內容、形式等都需要經過可能團隊事前得大量論證和篩選。從制定總體方案,到航天員訓練、教具研制、飛控、宣傳推廣等不同工作得落實,再到航天員團隊在不同模擬環境下得操作、演練和考核,都得確保精準到位,蕞終保證相關團隊具備執行太空授課得能力。
未來:華夏空間站將迎來更多“太空老師”和太空授課
2022年底,華夏空間站將正式投入使用。據China航天局公布,雖然還在建設之中,但目前已有瑞士、波蘭、德國、意大利、法國等17個China申請加入華夏空間站。未來,將有更多China得科研團隊進駐。也就是說,在不久得將來,華夏空間站或將迎來不同China得更多“太空老師”,向各自得祖國和人民開設“太空第壹課”。
此外,據華夏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介紹,天宮課堂將被打造為華夏第一個太空科普教育品牌,結合載人飛行任務,貫穿華夏空間站建造和在軌運營系列化推出。授課將由華夏航天員擔任“太空教師”,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采取天地協同互動方式開展。雖然天宮課堂第壹課已圓滿落幕,但第二課、第三課……將在不久得將來陸續開講。
出品:南都大數據研究院
數據采集分析:陳澤然
制圖:甘丹
數據近日:China航天局自己、華夏探月與深空探測網、NASA、已更新報道等
統計截止日期:2021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