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一星爛片說成五星好片,我服 2020-01-08 22:39閱讀: 前幾天,《聲臨其境》第三季悄無聲息地開播了。
短短兩年,歷經演員爭議、口碑跳水。
節目組也在不斷地改賽制、換嘉賓,總想在形式上做點文章,結果反倒越玩越尬。
拋開別的不說,這檔節目最初能脫穎而出,是因為巧妙地抓住了一個亮點——
「聲音的魅力」。
配音、解說、旁白,除了銀幕上的演員們,這些只貢獻聲音的幕后工作者,同樣能夠賦予電影無限魅力。
早在一百多年前,日本也有這么一個今天已經銷聲匿跡的職業與「聲音的魅力」有關。
現在還被拍成了電影——
《默片解說員》
カツベン!
沒有資源。
沒 有引進。
有幸在影展上看過的觀眾稱其為「日本版《天堂電影院》」。
影迷的年度必看佳片之一。
豆瓣的先期評分8.5,好于94%喜劇片。
魚叔耐不住性子,早早替大家去探了個路。
果然沒有失望。
可以說,《默片解說員》是導演周防正行(《東京日和》《即使這樣也不是我做的》)專門寫給日本默片時代的一封情書。
在那個膠片還無法同步匹配音軌的時代,看電影這件事,其實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安靜。
為了配合放映,影院現場一般都會有專門的樂團同期伴奏。
此外,還誕生過一個特殊職業——
活動弁士,也就是「默片解說員」。
弁士讀作BiànShì,又稱辨士。
世界各地都曾短暫出現過,但唯獨在日本「大正時代」(1912-1926)被發揚光大。
他們一般站在銀幕旁邊,為各種角色配音、解釋旁白,還部分承擔著翻譯外語片的工作。
乍一瞅,有點說書人的感覺。
事實上,弁士在當時可是個明星職業,鼎盛時地位甚至要高過電影演員。
很多觀眾說是去「觀影」,實則是去聽弁士講段子。
如此光鮮的職業,自然很多人擠破腦袋也想當。
本片的男主角俊太郎(成田凌飾)就是其中一位。
出生草根的他從小就夢想著成為一名弁士。
可實現夢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業務能力必須強。
巧舌如簧、音色多變是最基本的要求。
能夠深入淺出、生動形象地解說,最好是能把一星爛片都給演說成五星好片,才叫實力。
這還不夠。
為了讓人記住,還得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才能真正發展成角兒。
其次,有能力還得碰得上好機遇。
無人欣賞、沒有場館提供展示機會,再好的才能也得荒廢掉。
俊太郎業務能力強不強再說,但運氣絕對算是好的。
一次機緣巧合,他被電影戲院「青木館」的老板招去當打雜。
于是,就有了近距離接觸默片解說工作的機會。
青木館當時有三個當家解說員,各有各的特點。
頭牌解說員茂木貴之(高良健吾 飾),主打「型男弁士」人設。
外表斯斯文文、舉止儒雅,備受女觀眾喜愛,
他的表演技巧可以用五個字來簡單概括——
「詩朗誦配圖」。
講求長時間的情緒醞釀和表情輸出,緩慢的語速搭配抒情的配樂。
情到深處,常常讓女性觀眾們為之落淚。
放在今天,那就是「小鮮肉」,「偶像派」。
不過別看人前有模有樣,私底下,他卻是一個刻薄陰險的男人。
二號解說員內藤四郎。
其特點就是畫風辣眼睛,解說時容易出現生理反應——
(目前物料太少,找不到合適劇照,湊合看看吧)
別想歪,魚叔說的是流汗。
每場表演,他一邊說一邊擦汗一邊脫衣服,說到中途往往已經脫了個干凈。
說到結尾,又恰恰正好一件件穿了回去。
實在奇葩。
三號解說員山崗秋聲,他是男主角俊太郎小時候的偶像。
然而時過境遷。
如今終日飲酒、自甘墮落,被人戲稱為「酒鬼弁士」。
解說特點就是不怎么解說,看他的觀眾也沒幾個。
放到今天,就是個「過氣明星」。
俊太郎這邊,也有他自己的優勢。
自小穿梭于電影院和片場之間,善于繪聲繪色地模仿各種弁士的聲音。
這個技能最終派上了用場。
一次,酒鬼弁士喝得不省人事、上不了臺。
俊太郎看準時機,主動站出來自薦;型男弁士本著看熱鬧的姿態也極力贊同。
焦頭爛額的老板沒了法子,死馬當作活馬醫,也就同意了。
誰曾想,俊太郎模仿酒鬼弁士模仿得入木三分,而且還是酒鬼弁士曾經最鼎盛時期的狀態。
惟妙惟肖,當場哭倒一片。
俊太郎就此一炮而紅,走上了弁士之路。
前面說過,一個弁士想要安身立命,必須要有自己的特點才行。
模仿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在酒鬼弁士的指點下,俊太郎也逐漸發展出了不少自己的風格。
例如。
無厘頭解說。
一部正兒八經的愛情悲劇,搭配上沙雕搞笑的人物對白,活生生就變成了惡搞喜劇。
這不就是如今網上的「搞笑配音」么?
還有一次。
俊太郎慘遭到惡人暗中教訓,導致嗓音受損。
表演時眼看一個人快應付不過來,此時女主角梅子(黑島結菜飾演)跑上了臺。
兩人一個負責男聲、一個負責女聲。
當眾玩起了「角色扮演」。
最令人驚嘆的當屬電影結尾的高潮戲。
青木館被壞人砸了個稀巴爛,大部分電影膠片毀于一旦。
沒有膠片就放不了電影,沒有電影也就沒有弁士、沒了戲院。
此時,酒鬼弁士靈機一動,讓大家把所有能用的膠片都收集起來。
或許你已經猜到了,他們要玩——
「混剪」。
一方面,這些零碎的原始素材互相搭配,被重新剪成了一部全新的電影。
另一方面,俊太郎自行創作旁白和對白,硬生生把一部東拼西湊的默片串聯在了一起。
現場表演時,更是面不改色、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讓人目瞪口呆。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天堂電影院》結尾的吻戲剪輯。
果然,也只有迷影人才想得出這樣的招式。
說到底,《默片解說員》是一部獻給默片時代的致敬片。
例如,影片結尾的「追車大逃亡」場景就十分有代表性。
俊太郎騎著一輛缺了一只腳踏的自行車,別扭地跑在最前;
惡人騎著一輛拉著人的三輪車,費勁地追在其次;
警察則一屁股坐在人力車上,指揮著車夫不斷追趕。
三人競相追逐、熱鬧非凡,讓人捧腹大笑。
與之類似的雜耍型動作場面,往往會讓人想起成龍的祖師爺——巴斯特·基頓的影子。
基頓的電影當中不乏極具創意的動作場面、冒險與喜劇并存的場景設計。
甚至在一百年后的今天,它們都依然起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回到電影《默片解說員》。
盡管故事基調輕松,但背后卻有一股淡淡的感傷。
與其說本片講述了一個草根弁士的逆襲故事,不如說它講述了一個時代的沒落。
電影中的酒鬼弁士就是這樣一個悲劇角色。
曾經的他靠著一張能嘴成了盡人皆知的偶像明星,然而當他最先意識到默片終究會被有聲電影取代時,他開始懷疑「解說對于電影是否那么必要」。
他終究還是沉淪了。
老弁士最終留下一個孤獨離去的背影,不曾回頭。
這又何嘗不代表著整個默片時代的落幕。
在時代和科技的推動下,電影不斷推陳出新、滿足著更多人們的觀影需求。
有聲電影取代了無聲電影,彩色電影取代了黑白電影,數字電影取代了膠片電影……
與此同時,還伴隨著——
一部部曾經的經典塵封為歷史,一個個曾經的大師逐漸消隱。
一些那個時代特有的產物,例如活動弁士,慢慢成為了某些專業詞典角落的生僻詞。
以至于如今,只好用「默片解說員」這樣的大白話加以概括。
盡管那些默片時代的弁士們已逐漸遠去,但仍舊塑造了一代人心目中關于電影的最初模樣。
正如影片的字幕所表達的:
「電影曾經是無聲的,但在日本幾乎沒有這個階段,因為有這些弁士的解說。」
默片解說員逝去了,但電影依舊在繼續。
原文鏈接:mp.weixin.qq/s?__biz=MzA5MDM1MTcyNQ== mid=2657261372 idx=2 sn=09b191ca3d9e5065c5f1980dcc215f76 chksm=8b9ac63ebced4f2826b22376e7a94357509cb9a17b20e64479cd53557ce8c3a99c3fc07f4bfa scene=0 xtrack=1 舉報/Report
短短兩年,歷經演員爭議、口碑跳水。
節目組也在不斷地改賽制、換嘉賓,總想在形式上做點文章,結果反倒越玩越尬。
拋開別的不說,這檔節目最初能脫穎而出,是因為巧妙地抓住了一個亮點——
「聲音的魅力」。
配音、解說、旁白,除了銀幕上的演員們,這些只貢獻聲音的幕后工作者,同樣能夠賦予電影無限魅力。
早在一百多年前,日本也有這么一個今天已經銷聲匿跡的職業與「聲音的魅力」有關。
現在還被拍成了電影——
《默片解說員》
カツベン!
沒有資源。
沒 有引進。
有幸在影展上看過的觀眾稱其為「日本版《天堂電影院》」。
影迷的年度必看佳片之一。
豆瓣的先期評分8.5,好于94%喜劇片。
魚叔耐不住性子,早早替大家去探了個路。
果然沒有失望。
可以說,《默片解說員》是導演周防正行(《東京日和》《即使這樣也不是我做的》)專門寫給日本默片時代的一封情書。
在那個膠片還無法同步匹配音軌的時代,看電影這件事,其實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安靜。
為了配合放映,影院現場一般都會有專門的樂團同期伴奏。
此外,還誕生過一個特殊職業——
活動弁士,也就是「默片解說員」。
弁士讀作BiànShì,又稱辨士。
世界各地都曾短暫出現過,但唯獨在日本「大正時代」(1912-1926)被發揚光大。
他們一般站在銀幕旁邊,為各種角色配音、解釋旁白,還部分承擔著翻譯外語片的工作。
乍一瞅,有點說書人的感覺。
事實上,弁士在當時可是個明星職業,鼎盛時地位甚至要高過電影演員。
很多觀眾說是去「觀影」,實則是去聽弁士講段子。
如此光鮮的職業,自然很多人擠破腦袋也想當。
本片的男主角俊太郎(成田凌飾)就是其中一位。
出生草根的他從小就夢想著成為一名弁士。
可實現夢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業務能力必須強。
巧舌如簧、音色多變是最基本的要求。
能夠深入淺出、生動形象地解說,最好是能把一星爛片都給演說成五星好片,才叫實力。
這還不夠。
為了讓人記住,還得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才能真正發展成角兒。
其次,有能力還得碰得上好機遇。
無人欣賞、沒有場館提供展示機會,再好的才能也得荒廢掉。
俊太郎業務能力強不強再說,但運氣絕對算是好的。
一次機緣巧合,他被電影戲院「青木館」的老板招去當打雜。
于是,就有了近距離接觸默片解說工作的機會。
青木館當時有三個當家解說員,各有各的特點。
頭牌解說員茂木貴之(高良健吾 飾),主打「型男弁士」人設。
外表斯斯文文、舉止儒雅,備受女觀眾喜愛,
他的表演技巧可以用五個字來簡單概括——
「詩朗誦配圖」。
講求長時間的情緒醞釀和表情輸出,緩慢的語速搭配抒情的配樂。
情到深處,常常讓女性觀眾們為之落淚。
放在今天,那就是「小鮮肉」,「偶像派」。
不過別看人前有模有樣,私底下,他卻是一個刻薄陰險的男人。
二號解說員內藤四郎。
其特點就是畫風辣眼睛,解說時容易出現生理反應——
(目前物料太少,找不到合適劇照,湊合看看吧)
別想歪,魚叔說的是流汗。
每場表演,他一邊說一邊擦汗一邊脫衣服,說到中途往往已經脫了個干凈。
說到結尾,又恰恰正好一件件穿了回去。
實在奇葩。
三號解說員山崗秋聲,他是男主角俊太郎小時候的偶像。
然而時過境遷。
如今終日飲酒、自甘墮落,被人戲稱為「酒鬼弁士」。
解說特點就是不怎么解說,看他的觀眾也沒幾個。
放到今天,就是個「過氣明星」。
俊太郎這邊,也有他自己的優勢。
自小穿梭于電影院和片場之間,善于繪聲繪色地模仿各種弁士的聲音。
這個技能最終派上了用場。
一次,酒鬼弁士喝得不省人事、上不了臺。
俊太郎看準時機,主動站出來自薦;型男弁士本著看熱鬧的姿態也極力贊同。
焦頭爛額的老板沒了法子,死馬當作活馬醫,也就同意了。
誰曾想,俊太郎模仿酒鬼弁士模仿得入木三分,而且還是酒鬼弁士曾經最鼎盛時期的狀態。
惟妙惟肖,當場哭倒一片。
俊太郎就此一炮而紅,走上了弁士之路。
前面說過,一個弁士想要安身立命,必須要有自己的特點才行。
模仿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在酒鬼弁士的指點下,俊太郎也逐漸發展出了不少自己的風格。
例如。
無厘頭解說。
一部正兒八經的愛情悲劇,搭配上沙雕搞笑的人物對白,活生生就變成了惡搞喜劇。
這不就是如今網上的「搞笑配音」么?
還有一次。
俊太郎慘遭到惡人暗中教訓,導致嗓音受損。
表演時眼看一個人快應付不過來,此時女主角梅子(黑島結菜飾演)跑上了臺。
兩人一個負責男聲、一個負責女聲。
當眾玩起了「角色扮演」。
最令人驚嘆的當屬電影結尾的高潮戲。
青木館被壞人砸了個稀巴爛,大部分電影膠片毀于一旦。
沒有膠片就放不了電影,沒有電影也就沒有弁士、沒了戲院。
此時,酒鬼弁士靈機一動,讓大家把所有能用的膠片都收集起來。
或許你已經猜到了,他們要玩——
「混剪」。
一方面,這些零碎的原始素材互相搭配,被重新剪成了一部全新的電影。
另一方面,俊太郎自行創作旁白和對白,硬生生把一部東拼西湊的默片串聯在了一起。
現場表演時,更是面不改色、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讓人目瞪口呆。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天堂電影院》結尾的吻戲剪輯。
果然,也只有迷影人才想得出這樣的招式。
說到底,《默片解說員》是一部獻給默片時代的致敬片。
例如,影片結尾的「追車大逃亡」場景就十分有代表性。
俊太郎騎著一輛缺了一只腳踏的自行車,別扭地跑在最前;
惡人騎著一輛拉著人的三輪車,費勁地追在其次;
警察則一屁股坐在人力車上,指揮著車夫不斷追趕。
三人競相追逐、熱鬧非凡,讓人捧腹大笑。
與之類似的雜耍型動作場面,往往會讓人想起成龍的祖師爺——巴斯特·基頓的影子。
基頓的電影當中不乏極具創意的動作場面、冒險與喜劇并存的場景設計。
甚至在一百年后的今天,它們都依然起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回到電影《默片解說員》。
盡管故事基調輕松,但背后卻有一股淡淡的感傷。
與其說本片講述了一個草根弁士的逆襲故事,不如說它講述了一個時代的沒落。
電影中的酒鬼弁士就是這樣一個悲劇角色。
曾經的他靠著一張能嘴成了盡人皆知的偶像明星,然而當他最先意識到默片終究會被有聲電影取代時,他開始懷疑「解說對于電影是否那么必要」。
他終究還是沉淪了。
老弁士最終留下一個孤獨離去的背影,不曾回頭。
這又何嘗不代表著整個默片時代的落幕。
在時代和科技的推動下,電影不斷推陳出新、滿足著更多人們的觀影需求。
有聲電影取代了無聲電影,彩色電影取代了黑白電影,數字電影取代了膠片電影……
與此同時,還伴隨著——
一部部曾經的經典塵封為歷史,一個個曾經的大師逐漸消隱。
一些那個時代特有的產物,例如活動弁士,慢慢成為了某些專業詞典角落的生僻詞。
以至于如今,只好用「默片解說員」這樣的大白話加以概括。
盡管那些默片時代的弁士們已逐漸遠去,但仍舊塑造了一代人心目中關于電影的最初模樣。
正如影片的字幕所表達的:
「電影曾經是無聲的,但在日本幾乎沒有這個階段,因為有這些弁士的解說。」
默片解說員逝去了,但電影依舊在繼續。
原文鏈接:mp.weixin.qq/s?__biz=MzA5MDM1MTcyNQ== mid=2657261372 idx=2 sn=09b191ca3d9e5065c5f1980dcc215f76 chksm=8b9ac63ebced4f2826b22376e7a94357509cb9a17b20e64479cd53557ce8c3a99c3fc07f4bfa scene=0 xtrack=1 舉報/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