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最高法:涉長江經濟帶環保刑案逾四萬起,跨省傾廢時有發生
兩起跨省排污案被最高法列入典型案例。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10起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典型案例。
最高法副院長江必新指出,最高法先后于2017年12月、2018年11月連續兩年發布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典型案例共20件,體現依法懲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行為和及時修復受損生態環境的堅定決心,有效震懾潛在污染者。
審理涉長江經濟帶環保刑案42230件, 兩起跨省排污案被點名
澎湃新聞注意到,上述10起案例中,有7件系違法向長江干支流偷排、直排污染物的刑事案件,還有行政案件、行政公益訴訟案件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案件各1件。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人民法院共依法審理各類涉及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的刑事案件42230件,民事案件112265件,行政案件75591件,公益訴訟案件2945件以及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58件。
最高法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王旭光分析,這些案例體現了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嚴厲打擊向長江干支流直排、偷排污染物的行為;二是統籌適用刑事、民事、行政三種責任方式,有效維護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和國家、社會公共利益;三是責任追究一抓到底,不僅追究排污企業責任,而且追究企業法定代表人及高級管理人員的法律責任;四是堅持修復性司法理念,通過創新審判執行方式,確保生態環境得以及時有效修復。
典型案例顯示,被告人姚多友等14人污染環境案是一起跨省傾倒工業污泥污染環境的刑事案件。
最高法指出,被告人姚多友等14人為牟取非法利益,分別作為工業固體廢物的接收人、介紹人、運輸人、非法處置人,上下協作、相互結合形成利益鏈條,涉案人數多、范圍廣、數量大,對長江經濟帶相關區域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被從重追究刑事責任。
“近年來,跨省非法傾倒固體廢物案件時有發生,環境風險日益凸顯。”最高法表示,工業污泥中的汞、砷、鉻等重金屬及其化合物,大多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在環境中具有富集性且難以降解,若不經過正規處置隨處堆放,不僅嚴重損害生態環境,更可能直接危及人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故法律對工業固體廢物的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包括對跨省轉移、處置,均有嚴格規定。
澎湃新聞注意到,2019年2月,“兩高三部”聯合發布的《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有關問題座談會紀要》明確規定,對于在長江經濟帶區域跨省市排放、傾倒、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的環境污染犯罪行為,依法予以從重處罰。
與此同時,九江市人民政府訴江西正鵬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杭州連新建材有限公司、李德等7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案也被列入典型案例,這是一起在長江經濟帶區域內跨省傾倒工業污泥導致生態環境嚴重污染引發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
最高法指出,在依法追究被告公司及各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基礎上,九江市人民政府充分發揮磋商作用,促使部分賠償義務人達成協議并積極履行修復和賠償義務;對于磋商不成的,則依法提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實現了訴前磋商與提起訴訟的有效銜接。
同時人民法院還通過判決明確了以下兩項規則:經營者雖沒有直接實施傾倒行為,但放任他人非法處置的,應由經營者與非法處置人共同承擔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數人以分工合作的方式非法轉運、傾倒污泥,在無法區分各侵權人傾倒污泥數量的情況下,應當共同承擔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
王旭光表示,典型案例發布對于促進裁判標準的統一,監督行政機關依法履職,教育引導企業和人民群眾履行環境保護法律義務,推動長江流域協同治理和一體化保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長江全流域司法協作已初步形成,加大打擊干支流排污行為
據澎湃新聞觀察,最高法曾先后于2016年2月、2017年12月出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全面加強長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司法保障的意見》兩份司法文件,對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工作進行全面部署。
在專門機構建設上,長江經濟帶沿線法院因地制宜設立環境資源審判庭或合議庭等專門審判機構488個,探索將涉及環境資源的民商事案件與行政乃至刑事案件統一歸口由專門審判機構進行審理,實現了對重點區域、流域的全覆蓋。
在構建跨省域司法協作機制上,江必新表示,長江全流域以及重點區域的司法協作模式已經初步形成。
“長江經濟帶各級法院綜合運用刑事、行政、民事三種責任方式,對企業向長江干支流偷排、直排污染物,跨省非法轉移、處置危險廢物以及非法采砂等嚴重威脅生態環境安全和生命健康的污染環境犯罪行為,依法加大打擊力度。依法妥善審理因長江岸線整治以及設立國家公園統一環境準入和退出等引發的案件。”江必新表示,各級法院還應注重發揮環境資源民事審判的救濟和賠償功能,“對于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內,特別是對于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以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區域內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引發的相關案件,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認定合同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