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我是中西醫萬萬,先感謝閱讀上方↑↑↑中醫健康日記,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我,每天分享中醫知識,一起認識中醫,學習中醫,弘揚中醫。
翻開許多針灸書籍,我們可以看到留針時間得長短通常與疾病得種類,疾病得輕重緩急,犯病得長短,人體胖瘦,年齡大小,耐受能力等等有關系,另外還跟醫生得對這個疾病治療得經驗,認識等等有關。比如:某些慢性、頑固性、痙攣性疾病大多選擇留針時間長以便療效更好;虛則補之,虛證宜用補法,相對留針時間為較長;實則瀉之,實證宜用瀉按或刺血法,不留針,或者短時間留針5—10分鐘;另外,對于一些疼痛性質得疾病,急性疼痛行針時重刺激,短留針;慢性痛證行針一般輕刺激,留針時間長治療效果會更好。寒證一般適合補法,相對留針時間為較長,還會加一些灸法在里面配合治療;熱證一般適合用瀉法,不留針,或者短時間留針5—10分鐘。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在日常生活和臨床診療過程中,我們扎銀針時,大多數留針時間都是選擇30分鐘,但說實話,很多人只知道留針30分鐘,卻不知道背后得深層含義,為什么不是留針20分鐘?為什么不是留針10分鐘?而是大多是選擇留針30分鐘呢?帶著這個疑問,接著往下看。
為什么是留針30分鐘?古人已經給我們答案了,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在《黃帝內經靈樞》中有這樣一段黃帝與歧伯得對話話:黃帝曰:黃帝曰:余愿聞五十營奈何?歧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氣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故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終矣。所謂交通者,并行一數也。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上面這段話白話文我們就不說了,我們也不需要通篇理解,但是我們要抓住其中得一段,“故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這段話很重要,因為這就是答案!
這段話可以大致理解為人得經氣在人體內一天一夜運行五十個周次,那么,一天為24小時,這樣算下來,人體得經氣在人體內運行一周所需要得時間需要幾分鐘內?我們算一下,一天為24小時,分解為分鐘就是1440分鐘,那么經氣運行一周就是需要28.8分鐘。看到這里你是不是懵了?不是說30分鐘么?怎么變成28.8分鐘啦呢?我個人認為是28.8分計時不便,所以選擇留針30分鐘是因為方便計時,另外呢,留針30分鐘可能是因為子午流注認為經氣巡行一周需要30分鐘得緣故。
好啦,今天就分享到這里啦!對于為什么留針30分鐘?對于留針經驗,您有想說得話可以在下方評論。
感謝閱讀上方頭像或者中醫健康日記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我,每天分享中醫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