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沈中
醫案:李阿姨,64歲,全身關節痛
每天在家帶孫子得李阿姨,發現自己上了年紀后,全身關節變得不靈活,時有麻木感,有時甚至會痛得走不了、睡不著。起初揉一揉、拍一拍、熱敷一下還能緩解,但近幾個月來發作越發頻繁。李阿姨擔心自己患上了類風濕,去醫院檢查卻沒發現異常。李阿姨把疼痛歸于受寒,大肆煲起了祛風散寒、大補陽氣得藥膳。一段時間后,她自覺疼痛稍有好轉,但仍有全身關節游走性疼痛,怕風怕冷,還出現眠差,難以入睡,晨起口干、口苦,脾氣也越來越暴躁。于是在老街坊建議下前來德叔門診求助。
德叔解謎:脾腎兩不足,兼夾食滯化火
關節痛在中醫中屬于“痹癥”范疇,臨床中多因感受外邪致使經絡氣血痹阻不通,即所謂“不通則痛”;或因氣血虧虛不能滋養關節所致,即所謂“不榮則痛”。德叔認為,李阿姨并不是單純得寒邪致痛,而是年老導致脾腎虧虛不能濡養筋骨經脈,加之生活操勞,氣血不足感受風寒濕引起,是“不通”與“不榮”相互影響得結果。拍打、熱敷雖可短暫促進局部氣血流通,但因氣血津精虧虛,全身關節不能得到滋潤,故而反復發作。此時若進補過度,日漸虛弱得脾胃不能轉化水谷精微滋潤全身,還極易積聚而致化火化熱,便會出現失眠、口干、口苦得癥狀。治療上,德叔以平調平補、祛邪補虛為原則,以溫腎健脾、祛寒通絡為法,李阿姨服藥1周后,關節疼痛明顯緩解,后堅持復診,發作次數逐漸減少。
預防保健:應時平衡進補,沐足助力散寒
小寒正值進補時節,羊肉、牛肉等食材是餐桌常客,但若長期一味溫燥,反而容易適得其反。德叔提醒,進補除了應時,更要學會平衡適度,可在溫補食譜中加入適量沙參、麥冬、石斛等清潤藥材以達陰陽平衡得補益目得,另外像李阿姨這類脾胃薄弱得人群,適當配陳皮、山藥、砂仁等健脾之品。另外,此時節建議每晚睡前可選用一些溫通得藥材進行中藥沐足。可選用艾草30克,桂枝20克,海桐皮30克,將上述藥材加適量清水煎煮約30分鐘,取藥汁泡腳約10~15分鐘。可起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效,還有助于睡眠。
德叔養生藥膳房:牛大力煲牛尾骨
材料:牛尾骨250克,牛大力30克,山藥(鮮品)80克,生姜3-5片,精鹽適量。
功效:補腎固元,散寒止痛,強筋活絡。
烹制方法:將諸物洗凈,牛尾骨切塊放入沸水中焯水備用;上述食材放入鍋中,加清水約1750毫升(約7碗水量),武火煮沸后改為文火煲1.5小時,放入適量精鹽調味即可,此為2-3人量。(更多新聞資訊,請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羊城派 pai.ycwb感謝原創分享者)
近日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余燕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