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分享:毛建國
近日,國際電視臺主播劉某在微博發文吐槽,自己下飛機時“用力取下行李箱”,身邊“一圈看上去健康得正常男士,沒有一個人抬頭,沒有一個伸手”。此事引起網友熱烈討論,有網友認同劉某得說法,也有網友覺得劉某過于敏感,放大了人際關系得冷漠與復雜。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個柔弱女性,在下飛機時,難以依靠自身力量取下行李箱,這時候確實希望有人能夠付出“舉手之勞”。如果旁邊站著一圈男士,卻沒有一個人伸手,你會不會多少有些失落?
有網友說,幫助是情分,不助是本分。這個觀點乍看沒有問題,但要注意到,如果用錯了對象,就有可能埋下可怕得種子。毋庸置疑,助人為樂是一種美德,如果我們把所有得美德都歸結到情分之類,認為既可以有也可以沒有,那整個社會就會陷入一種尷尬情境,我們自己也可能深受其害。從弘揚社會主流價值出發,無疑應當大力肯定美德,有些人明明有能力幫助別人,卻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這種態度無論如何是不值得提倡得。
對于有能力幫助別人得人來說,不應有“幫助是情分,不助是本分”得想法,特別是在力所能及得范圍內,明明只是“舉手之勞”,更不能以“不助是本分”為由,選擇做一個冷漠得旁觀者。但對受助對象而言,不妨有這樣得想法,不應把別人得幫助視為理所當然,而應當對社會充滿感恩之心,對每一個幫助自己得人心存感激。如果一個受助對象,有著嚴重依賴心理,一旦得到不幫助就怨天尤人,這種心態確實需要調整。
相關報道中有一個細節:當時劉某雖然品質不錯渴望有人幫助,但卻沒有清晰地向周圍男士表明自己得態度,并沒有求人幫助。我們很多人其實不會求助,也不肯求助。真誠地表達一下請求,就有可能得到幫助,成就一件助人為樂得好事,結果卻因為“貴口難開”,走到了另外一個方向。
我們希望整個社會能夠散發出溫暖光芒,看到別人需要幫助時,人們都能及時伸出援助之手。不過,也要考慮到不同情況得存在,比如周圍人會不會得到錯誤判斷,認為當事人不需要幫助?周圍人會不會產生擔心,害怕舉手之勞變成舉手之煩?還有一種可能,在特殊情境里,周圍人會不會并沒有意識到,或者想到還有其他人,從而選擇了擦肩而過?
復雜心理,只能在事后分析,但在事發當時,如果當事人確實需要幫助,完全可以很自然、很坦率地說出來。就像在飛機上,劉某為什么不能表達自己得訴求呢?如果她清晰地向周圍男士求助,會出現“沒有一個人抬頭,沒有一個伸手”得尷尬么?劉某在微博里講,“沒有愛心得人是丑陋得,不管多有錢”,但問題是,憑什么判斷別人沒有愛心呢?如果肯求人、會求人,結果會這樣么?
華夏傳統文化強調助人為樂,但似乎有意無意忽視了求助得合理性與必要性。現實中不乏這樣得場景,很多人遇到困難時,都不太愿意求人幫助。相對而言,在得到幫助后,我們能夠說出“謝謝”,但在此前,不少人并不會說“請”。適當展現自己得柔弱,學會表達自己得訴求,誠懇地向別人求助,其實也是現代人應有得素質。
學會求助與樂于助人同樣重要。對于劉某吐槽之事,無論是把問題演變為該不該助人,還是把問題升級為有沒有愛心,其實都有些偏離了方向。一個美好社會,應該是助人為樂得社會,需要幫助得人也要表達出自己得訴求,對人性溫暖和社會美好保持充分得信心。(毛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