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老人在家跌倒,或是突發急病,可能連一通求助電話都來不及打。這時,手邊有一個緊急呼叫器或許能幫上大忙。
在北京的一些社區,一鍵呼叫設備已經走進了老人的家庭,成為老人居家的一道安全保障。但記者發現,電池續航短,不符合佩戴習慣等問題,可能會阻礙老人的使用體驗。
一鍵呼
急救中心配專線
一鍵呼電話家住十里堡東里的韓俊然,今年已經70歲。一個多月前,社區給她家配了臺“一鍵呼”智能呼叫電話,除了能一鍵聯系附近的養老驛站、家庭醫生以及預存的兩個親人號碼,遇到緊急情況,電話上還有一個醒目的紅色呼叫鍵,按下就可以一鍵直撥999急救。韓奶奶平時和老伴一起住,自己患有心臟疾病,老伴又有腦梗,韓奶奶直言,這部新電話讓她感覺踏實了不少。
沒裝電話前,韓奶奶就曾有過幾次身體不適,每次都是趕忙吃速效救心丸和硝酸甘油。但有一次,即使吃了藥,情況也絲毫沒有緩解,她只得去了附近的社區醫院。“做心電圖的時候,醫生護士表情就不對了,說得趕緊叫救護車。”還好,因為送醫比較及時,韓奶奶經過搶救總算化險為夷。
發病當時,韓奶奶一度沒有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還問醫生能不能讓孩子開自己的車過來接她,再幫忙送去醫院,結果被醫生嚴厲教育了一番:“你還有空用自己的車,不叫救護車就來不及了!”有了這次經歷,韓奶奶對于“叫急救”這件事也有了新的認識,如果身體再次出現嚴重不適又無法緩解,比起慢騰騰地叫孩子,或是去社區醫院,還是直接叫一輛救護車更靠譜,而新裝的一鍵呼電話正好符合她的需要。“我當然希望別出事,但要真出事了,我一定按它。”
剛裝電話的時候,工作人員曾測試過線路的通暢性。時間過了一個多月,呼叫功能是否還正常工作?韓奶奶再次按下了電話上的呼叫鍵進行測試,不到兩分鐘,電話鈴就響了起來,正是從999急救中心打來的。
“要是為了驗證呼叫能不能用,其實不必每次都按電話上的按鈕。”一鍵呼電話的服務提供方表示,每戶家庭安裝設備時還附帶了一個便攜呼叫器,除了同樣具備呼叫功能,呼叫器上還有一個自檢按鈕,“按下之后,如果電話終端有反應,就說明電話在正常工作。”
韓奶奶在嘗試撥打一鍵呼電話。韓奶奶的家位于朝陽八里莊街道,街道民生保障辦公室副主任劉楊表示,一鍵呼電話是在朝陽區全區范圍內推廣安裝,而八里莊街道因為老年人比例很高,是最先安裝的地區之一。“我們主要是給80歲以上老人免費安裝,還有一些失獨、殘疾老人有需求,我們也會適當放寬年齡,目前街道內已經裝了2300戶。”
為了能及時響應老人的呼叫需求,999急救中心配備了一個專線,用來接聽老人通過一鍵呼發來的緊急求助信號。此外,999后臺也錄入了每部設備對應的安裝地址,韓奶奶接聽999打來的電話時,對方就準確報出了韓奶奶家所在的地址信息。
難救急
真出事還得120
除了八里莊街道,近期同樣安裝了智能呼叫設備的,還有東花市街道的120戶居民。與一鍵呼主要對接999急救中心不同,這套設備對接的是東花市南里東區養老驛站。
“我們這套設備總共四個部件,呼叫終端、紅外傳感器、便攜手環和固定拉環。”南里東區驛站負責人張輝介紹,呼叫終端可以預存兩個子女的號碼,按下對應按鈕即可一鍵通話。此外,終端上還有一個黃色按鈕,可以直接撥通驛站前臺的電話,工作人員會接聽老人的請求。
除了一鍵呼叫,終端上還有一個廣播的功能。每天早上8點,系統會自動將當天日期、天氣等信息存儲到終端內,終端上的廣播按鈕也會亮起。老人按下按鈕后,廣播就會自動播放。張輝介紹,這項功能除了能為老人提供信息,也起到了自動訪視的作用,“老人能夠按下按鈕,說明當天身體是沒問題的。如果老人一直不按,配套的紅外感應器也沒有老人的活動記錄,我們就會主動跟老人聯系,以防出現危險情況。”
本次安裝的120戶,是東花市街道篩選出的高齡或獨居老人家庭。家住南里社區,今年89歲的獨居老人張老就是其中之一。平日里,張老每天都會定時按下廣播按鈕,有時也會一鍵呼叫驛站,要求一些上門服務。在他看來,這臺呼叫設備確實給自己幫了不少忙。
但相比于不那么急迫的呼叫服務功能,真正遇到緊急情況時,張老使用終端求助卻不太順利。有一天,張老在夜里11點突然感到身體不舒服,準備請驛站叫一輛車送他去醫院。但因為驛站人員都已下班,張老按下按鈕后,呼叫信號被自動轉到了設備的24小時響應平臺,說了半天,電話那頭的工作人員也沒搞清張老的需求,“后來我只能自己給孩子打電話,讓他開車過來送我去醫院。”
事實上,對于遇到突發身體疾病的老人,比起用終端呼叫驛站,張輝也推薦老人直接撥打120急救電話。“您打到我們這邊,我們也只能幫您打電話再叫120,這一來一回時間就耽誤了。”
對于呼叫系統中的便攜手環與固定拉環,張輝表示,這兩個部件只能連接驛站或響應后臺,沒有一鍵叫救護車的功能,它們更多是在特定場合下發揮作用。“比如把拉環固定在衛生間里,老人上廁所起不來了,一拉拉環,就可以向驛站報警,我們的工作人員就會趕快上門幫助。”
掉電快
設備新潮不實用
在韓俊然家,除了新裝的一鍵呼,還有街道早先配備的一個智能手環。手環可以測量佩戴者的身體指征,也同樣具有緊急呼叫功能,連通的則是小區旁邊的社區醫院,老人可以直接用手環與值班醫生通話。據介紹,手環還可以通過后臺定位,在戶外也可以使用,與只能在家里使用的一鍵呼形成了互補。
雖然手環也起到了安全保障的作用,但記者在試用時,也發現了它的一些美中不足。剛剛戴上時,手環提示還有87%的電量,但還沒到十分鐘,電量就掉了10%。韓奶奶表示,她在使用時也遇到了掉電比較快的問題,需要一兩天就給手環充一次電。
此外,記者在測試關鍵的呼叫功能時,按了好幾次,都沒有收到醫院的回電。到了醫院詢問得知,原來手環為了防止誤觸,呼叫鍵必須連續按六秒才有效。而這一點,當初分發設備時似乎并沒有講清楚。
在東花市街道,雖然全套呼叫設備中包含手環與固定拉環兩樣部件,但本次安裝時,根據規定老人只能選擇一個,而老人大多選擇的是固定拉環。張輝曾與老人溝通過原因,最后發現是老人大多不喜歡在手上戴手環。
寸草春暉養老院創始人、養老專家王小龍表示,手環之所以不太受老年人歡迎,正是因為它不符合老年人長久的生活習慣。“老年人一輩子都沒有戴過手環,你突然讓他戴,還得天天戴,就像是給了他一個枷鎖,老人自然會有抵制心理。”
而對于固定拉環,王小龍認為也有一定的可改進空間。“如果只安裝一個,應用場景還是太有限了。裝在衛生間,老人要是倒在臥室怎么辦?到頭來還是用不上。”電話類型的呼叫終端也存在相似的問題,老人在其他地方發病,如果來不及走到電話旁邊,呼叫功能就起不到作用。
考慮到這類問題,比起固定在某處的拉環和終端,王小龍表示,還是便攜式的呼叫器能在關鍵時刻起到作用。而對于呼叫器的形式,王小龍認為完全沒有必要非要設計成手環。“一個普通的按鍵器,能放在兜里就行,這比起拴在手上要寬松許多。”
在王小龍看來,推廣這種呼叫設備,本質上是為老年人著想,是值得鼓勵的。但具體到設備的運行效果,關鍵還是要看后臺服務能不能有效對接。“這種緊急呼叫服務,使用的頻率是很低的,真出現了問題,老人甚至不一定能想起還有這么個呼叫器。”王小龍建議,除了緊急呼叫功能外,呼叫器上也可以額外搭載一些老人常用的服務,逐漸培養老人的使用習慣,“就像老年卡,老人每天出來坐公交車都能免費,自然就會記著每天帶著它。如果呼叫器真能解決老人的日常需求,老人到緊急時刻才能想起來用它。”
本報記者 莫凡 文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