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太原1月10日電 (楊杰英)中國煤炭大省山西生態脆弱,結構性污染矛盾突出,環保壓力大。近年來,山西不斷加大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力度,多舉措破解結構性污染難題,欲全面釋放“綠色驅動力”。
10日,記者從山西省生態環境廳獲悉,該廳出臺《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確定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20”條措施。
這“20”條措施聚焦四大結構突出矛盾,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服務高質量發展為抓手,引導產業合理布局、結構優化調整,并通過嚴格的環境標準和環境監管,倒逼傳統產業升級,倒逼落后產能退出,倒逼兩高企業轉型。
此舉意在“向結構開刀”。“20”條措施中包括,對高科技和新興產業優先享用重污染企業通過提升改造、污染治理騰出的排污權;嚴格控制在河流谷地,旅游產業布局區,以及人居環境敏感的區域布局重污染項目;2020年10月底前,縣(市、區)建成區清潔取暖覆蓋率達到100%,農村地區清潔取暖覆蓋率力爭達到60%以上;倒逼規模小、結構散、產業鏈短、污染較重的企業退出;對于主動進行區域轉移、提前完成淘汰任務、提檔升級改造的大機焦項目在環評審批、總量配置和大氣資金方面給予傾斜;對于取得環保“領跑者”稱號企業,免予執行應急、錯峰等管控措施等內容。
作為資源能源大省,山西長期以來形成了以煤、焦、冶、電等能源原材料生產為主的經濟格局,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炭、運輸結構偏公路、用地結構不合理的結構性污染矛盾十分突出。
“只有解決好結構性污染問題,才能迎來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嶄新的春天。”山西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潘賢掌表示,抓環保就是抓轉型發展,‘向結構開刀’是徹底改善山西生態環境質量的根本出路。
潘賢掌強調,要嚴守紅線,打造約束強硬、剛性有力的轉型倒逼環境。環評、執法和督察“三管齊下”,把生態環保的“鋼牙利齒”作用發揮到位,全力護航好生態文明建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