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孫自法
“花甲癡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30多年前,世界上首位親自參與深潛的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院士在試驗艇起浮過程中,激情澎湃賦詩一首。
這位“癡翁”癡心不改,為中國“大國重器”核潛艇研制奉獻一生,立下不朽功勛。1月10日,96歲高齡、滿頭銀發的黃旭華院士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神采奕奕登上領獎臺,榮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對敵斗爭磨礪堅強意志
1924年2月,黃旭華出生于廣東海豐一個小鎮,小學畢業時,日本軍國主義挑起的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在時局動蕩和無休止的炮火中,黃旭華歷經輾轉艱難完成初中、高中學業,為考大學繼續學習,在戰火連天的混亂中,黃旭華和同學在柳州擠上開往貴陽的火車。
1945年8月,黃旭華以造船系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國立交通大學,學術生涯和革命思想同步啟蒙,他立志要好好讀書,將來為國家做點事情,讓國家強大起來。
大學讀書期間,黃旭華參加進步組織“山茶社”,加入地下黨,積極參與護校、反內戰、反饑餓等各種學習運動,組織和領導能力得到極大鍛煉,并在白色恐怖中堅持對敵斗爭磨礪堅強意志,這些能力和品質,也為他后來帶領技術團隊攻堅克難完成核潛艇研制任務奠定重要基礎。
堅信中國不能沒有核潛艇
解密資料顯示,1958年6月,聶榮臻向中共中央呈報《關于開展研制導彈原子潛艇的報告》,周恩來、鄧小平分別對這份絕密文件作出批示并呈送毛澤東簽批,中國核潛艇研制事業大幕由此拉開。
同年8月,從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畢業近10年、參加過常規潛艇轉讓制造和仿制工作的黃旭華奉命調往北京,到海軍“造船技術研究室”從事核動力潛艇的研究設計工作。
中國核潛艇研制工作雖正式起步,但步履維艱:一沒有專業技術人才,二缺乏專業技術知識,三沒有技術參考資料。困難沒能嚇倒黃旭華和同事們,反而激起中國第一代核潛艇人干勁十足的斗志,他們邊學習、邊研究、邊驗證,僅用3個月時間就提出5個核潛艇總體設想方案。
就在黃旭華和同事們懷揣夢想日夜苦干時,殘酷的現實又給了他們重重的一擊:1962年,因國家經濟困難、技術力量不足、給“兩彈一星”讓路等原因,中央經過長時間多次討論研究后忍痛作出決定:核潛艇工程暫時下馬。
不過,黃旭華堅信中國不能沒有核潛艇,終有一天會重新上馬。作為留下的技術骨干之一,繼續進行核潛艇關鍵技術研究和攻關。他的堅持很快等來回報,1965年8月,周恩來主持中央專門委員會第13次會議,決定代號“09”的核潛艇研制工程重新立項上馬,正式進入型號研制,原國防科工辦同時批準組建代號“719”的核潛艇總體研究設計所,黃旭華任副總工程師,中國核潛艇研制步伐由此加快并步入正軌。
黃旭華接受采訪時感慨說:“在核潛艇研制過程中那么多挫折,項目上馬下馬,我都沒有動搖過。我可以告訴大家,我們當年的29個人,一直堅持到上世紀80年代的,除了我之外再沒有別人,我非要實現目標不可。”
“三面鏡子”看資料“土辦法”促研制
面對核潛艇研制一時難以解決的諸多困難和錯綜復雜的矛盾,黃旭華和同事們扎實開展調查研究工作,以摸清國際核潛艇主要戰術技術性能和發展趨勢,提高對核潛艇的認識和研制工作起點。
黃旭華還針對性提出,收集資料時要帶上“三面鏡子”:一要用“放大鏡”,沙里淘金,追蹤線索;二要用“顯微鏡”,去粗取精,看清實質;三要用“照妖鏡”,鑒別真假,去偽存真。經過對收集到零散資料的分析、整理,他們對核潛艇總算有了一個大體認識,并集成核潛艇的完整總體。
在調查研究的同時,黃旭華和同事們不等不靠,提出“騎驢找馬”工作思路,先啟動核潛艇研制相關基礎工作,邊干邊創造條件,提升科研能力、鍛煉科研隊伍。為保證計算結果的精確性,他們組織三組人馬同時計算,如果三組人的計算結果都一樣,就通過,得出的數據稍有出入,就必須重算,直到得出同一數值。
黃旭華至今還珍藏著一把“前進”牌算盤,這把算盤曾經伴隨著他度過無數個日日夜夜,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的許多關鍵數據都出自于這把算盤。
此外,黃旭華和同事們還反復研究,廣泛吸取參研人員意見,提出多項控制潛艇總重和穩性的措施,其中一條“土辦法”堪稱“斤斤計較”,即所有設備、管道、電纜等上艇都要稱重備案,安裝完畢切下的邊角廢料、剩下的管道和電纜等拿下艇時也要過秤,并從總重量中扣除。就是通過這樣的“土辦法”,保證中國核潛艇研制工作順利進行。
深潛試驗親身參與開先例
1988年,中國首艘核潛艇迎來期待已久的深潛試驗,雖然有關方面為這次深潛作出周全準備,但參試人員精神壓力很大,十幾位參試人員拍了“生死照”,有參試的年輕艇員甚至寫好遺書。看到這個情況,當時已年過花甲的黃旭華立即作出一個驚人的決定:作為核潛艇總設計師,他要同參試人員一起去深潛。
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參與深潛,在世界上尚無先例,很多人都勸當年已64歲的黃旭華不要參加深潛。黃旭華卻堅持參加,他說:“首先我對它很有信心,但是,我擔心深潛時出現超出了我現在認知水平之外的問題。而且,萬一還有哪個環節疏漏了,我在下面可以及時協助艇長判斷和處置。”
參試決心已定,黃旭華心懷愧疚地將決定告訴了夫人李世英,夫妻倆一起在719所工作幾十年,李世英深知深潛的重要和風險,她寬慰丈夫說:“你當然要下去,否則將來你怎么帶這支隊伍?我支持你。你下去,沒事的,我在家里等你。”
試驗過程中,黃旭華隨時處理出現的異常情況,注意收集深潛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指揮相關技術人員根據錄音找到每一處發生船體變形的部位,分析成因、制定對策,進一步提高艇體結構可靠性。
這次深潛試驗,核潛艇穩穩下潛到設計的極限深度,標志著中國自行研制的第一代魚雷攻擊型核潛艇達到設計目標,符合實戰需要,中國海軍潛艇史上首個深潛紀錄由此誕生,中國核潛艇總設計師隨同首艇一起深潛,也成為719所一項“光榮傳統”。
榮譽等身牽掛核潛艇人才培養
作為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制創始人之一、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現為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719所名譽所長的黃旭華1994年5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還先后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道德模范、何梁何利基金成就獎及科技進步獎、共和國勛章等榮譽。
2014年,黃旭華獲評“2013年度感動中國人物”,從那以后,這位“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核潛艇專家才從幕后走到臺前,也讓國人和世界知道,中國人憑著自己的智慧,僅用不到10年時間,就實現毛澤東“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偉大誓言。
雖然榮譽等身,但黃旭華總是強調自己只是做了應該做的工作,他代表的不是個人,而是整個核潛艇研制團隊,榮譽屬于同他一起并肩戰斗、把青春和熱血都奉獻給核潛艇研制事業的默默無聞的戰友們,以及今天為了讓核潛艇研制事業跟國家一樣強起來而接續奮戰的年輕一代。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黃旭華院士還一直密切關注中國核潛艇研制,除心系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外,黃旭華最牽掛的就是核潛艇研制事業的人才培養。
黃旭華主張從工程實踐中培養人,幾十年來,他率領團隊開展一系列重點型號研制,并通過在研制工程實踐培養鍛煉了一大批優秀的科技人才。“讓年輕人放手去干。”黃老說,年輕人需要支持需要鼓勵,所以他自己定位當“拉拉隊”,給年輕人撐腰、給他們敲鑼打鼓。
特別是退出一線后,黃旭華更愿意充當中國核潛艇研制必要的“場外指導”角色,而不是當教練。他鼓勵將任務交給年輕人,在工作中大膽使用。黃老認為,年輕人干事,就是要敢想敢做敢于承擔,“萬一出了什么事情,也沒什么大不了的,跌倒了爬起來總結經驗再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