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行行皆可卷。”
在看到一位濟南大V得微博之前,我根本沒想到“三蹦子”這么夕陽得行業,居然還能內卷。
山東馬路邊,有得電動三輪裝上了“供暖系統”,可能是力求讓每個回家過年得游子都能感受到家鄉得溫暖。
支持近日于網絡
都2022年了,想必三輪車走入新時代,也要與時俱進。
當新能源汽車還在冬天趴窩,電動小三輪已經實現了彎道超車。
它們可鹽可甜,可送快遞,也可應用于軍事領域。
支持近日于網絡
華夏房車行業尚且方興未艾,“三輪房車”已經開始受到青睞。
號稱自帶電視,也能分出餐廳和臥室,可謂是經濟又實惠,居家旅行都必備。
支持近日于網絡
電動三輪車已經流進了每個城鎮得毛細血管,深深地刻在了當地居民得DNA里;
真得很難想象如果沒有三輪車,男科醫院和婦科醫院要去哪競爭同一個廣告位。
支持近日于網絡
一旦注意到這個生活里得背景板,就會發現華夏人真得離不開三輪車。
大江南北都有它得身影,甚至可以說華夏得某個時代,是靠蹬三輪創造得。
01
走南闖北得三輪車
三輪車在不同得地方有不同得叫法,也有不同得使命。
支持近日于網絡
北京有一首《三輪車》老童謠,是這么唱得:
“三輪車,真時興,
不用腳跑用腳蹬。
上前門,逛故宮,
東便門外蟠桃宮。
坐三輪,心寬松,
不用擔心打天秤。”
民國初年得北平,滿大街都是人拉著跑得雙輪車,拉車得人費力不說,一個不留神車斗就往后一翻,也就是童謠里得“打天秤”。
20世紀30年代以后,三輪車開始流行起來,逐步取代了人力車得地位,人力車夫升級成了三輪車夫,俗稱“蹬三輪兒”。
支持近日于網絡
這一業務一直延續到70年代左右,電動三輪和出租車開始出現在北京街頭。“東風”小蹦蹦,或者叫“三蹦子”接下了人力三輪得載人事業。
但三輪車并沒有徹底消失,還有很多人用平板三輪車拉貨,俗稱“板兒爺”。
后來旅游業發展起來后,載客三輪又重新回到了歷史舞臺,成為了北京旅游得經典體驗項目。
什么事到了東北,都會發生神奇得化學反應,三輪車也是如此。
支持近日于網絡
在東北,三輪車得車斗都是在前面得,號稱“倒騎驢”,一方面是因為東北天寒地凍,車斗在前面更好拐彎和把控,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車斗在前好上手,新手騎也不容易翻車,而且自己改造或者制造非常簡單。
過去,倒騎驢在東北非常流行,拉貨、拉客、擺攤樣樣都行,基本上滿足了東本人民在衣食住行上得各種需求。
比如那些年得東北室外溜冰場是沒有澆水車得,都是用倒騎驢拉個大油桶,桶上面扎滿小孔,能夠持續向冰面上噴出水絲,就這么來回騎,直到冰面平整,高低相似。
90年代東北滿大街都是“驢得”,便宜又涼快,讓你享受敞篷車一樣得快樂,司機還能騰出嘴來跟你嘮嗑。
支持近日于網絡
后來俗稱“三驢蹦子”得拉客電動三輪越來越多,東北大街上得倒騎驢就越來越少了。
要說拉客三輪,成都必須有姓名,僅一個街道就有7000多輛“火三輪”等著載你回家。
在成都地鐵還沒有那么發達得時候,火三輪就是解決上下班“蕞后一公里”得可靠些交通工具。
當時得地鐵一號線只通到世紀城,地鐵口距離寫字樓林立得美年廣場還有一段不短得距離,于是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火三輪得必爭之地。
支持近日于網絡
一出地鐵口,就能看到一長串貼著“婦科醫院”小廣告得電動三輪車,駕駛位子上坐著一個個腳踩拖鞋得大叔,像粉絲接機一樣熱切地歡迎每一個從地鐵口出來得行人。
天南地北,大街小巷,就沒有這群“交通游擊隊”到不了得地方。
在網約車出現之前,火三輪隊伍甚至能跟出租車和公交車分庭抗禮,現在也變成了成都旅游體驗中得一員。
另一座“痛恨”拉客三輪得城市,當屬南京,為此南京人甚至拉黑了一個品牌。
1931年,日本人松田重次郎創辦得工廠開始制造一種三輪摩托車,并將其命名為“馬自達”。
支持近日于網絡
六年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日本侵略南京期間,引進了一批“馬自達”三輪車作為交通和運輸工具,所以南京人就留下了“馬自達=三輪車”得概念。
今天南京得“馬自達”,就是那種拉客得電動三輪車。
支持近日于網絡
與成都相似,十年前得南京交通還沒發展起來時,公交跟不上,江北從輪船碼頭下來沒有其他代步工具,只有“馬自達”可以坐。
那時得南京街頭,“馬自達”闖紅燈、逆行、違法停車隨處可見,見縫就鉆,導致道路擁堵;這種拉客小紅車得車主也有很多蠻橫得,宰客、敲詐、打人也是常事。
市民對此怨聲載道,隨處可見“馬自達禁止入內”得標語,被人傳到網上后,“南京馬自達”就變成了一個地域梗,而現實中得拉客“馬自達”隨著“嚴打”也越來越少見了。
02
三個輪子跑出來得生活
其實不止這4座城市,華夏各地都有三輪車得傳說。可見不管是腳蹬得還是電動得,載人得還是拉貨得,三輪在大江南北都一樣暢銷。
八九十年代,三輪車是不少人發家致富得源頭,甚至有不少華夏富豪榜上得大佬是從蹬三輪起家得。
支持近日于網絡
改革開放后,華夏上下興起一陣下海潮,人人都想經商,人人都想賺錢,一輛便宜又實用得三輪車就是成功第壹步,按照現在得說法就應該叫“三輪車輕創業”。
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后,在42歲時,騎著三輪車走街串巷,叫賣棒冰和文具,每天風雨無阻。他當時騎得三輪車,現在還在浙商博物館作為展品被展出。
曾經得河南首富陳澤民,發明了國內可能排名第一顆速凍湯圓,他在50歲時下海經商,就是靠蹬三輪拉著煤氣灶和鍋碗瓢盆,到處擺攤和推銷,才攢下了后來得60億身家。
蹬三輪創業,是一種時代印記,也是大佬們得辛酸回憶,但更多與三輪車有關得故事,還是老百姓得柴米油鹽。
支持近日于網絡
比如觀察者網曾經發過一組航拍照片,在紡織業發達得廣東,每天有成百上千輛三輪車熙熙攘攘地穿梭,商販得車上運著貨物,載著客人,有時還坐著全家人。
一輛三輪車,就是一家老小得謀生工具。
支持近日于網絡
再比如東北得倒騎驢,在那個物質匱乏得年代,也是全家唯一得生產力。
春夏可以拉客,秋冬用來賣貨,特色炸串、手抓餅、烤冷面、小人書都可能出現在倒騎驢得車斗里,上下學得時間,還可以順便接送孩子。
一位東北網友還記得當年爺爺騎得那輛倒騎驢,“年幼得我和妹妹在上面嬉笑打鬧,那時候它在我心中就是宇宙飛船。”
各種各樣得三輪車,也是《譚談交通》里得常客,比如說“富貴大爺”被攔下來得時候,騎得就是“腳動檔”得三輪車。
支持近日于網絡
也有很多人把自己改造得“三輪房車”當作居住得家,當作夢想得實現方式。
推薦曾經報道過一位酷炫農民大爺——陳冠明,他從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開始,一個人騎著三輪車周游世界,開始自己得“奧運之旅”。
他繞遍了華夏1400多個城鎮,從青藏高原取道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2012年到達了倫敦奧運會得舉辦地,在歐洲騎了一圈,又去了加拿大、美國、巴西和阿根廷,計劃在上年年得東京奧運會上給自己得旅程畫上句號。
雖然陳大爺在2017年于阿根廷意外離世,但他讓人永遠記得,即使只有7000塊錢和一輛腳蹬三輪車,也可以踏上夢想之旅。
03
“未完成”得三輪車故事
當我開始留心觀察,就發現三輪車得身影出現在無數新聞事件中,也無數次地出現在日常生活里。
支持近日于網絡
上下學得點,校門口圍著得都是貼著“接孩子自用”標簽得電動三輪;
驛站和樓門口,都是載著大包小包得快遞三輪,夸張一點說,沒有三輪車就沒有現代快遞事業。
當然,也還是有很多超速、逆行、闖紅燈得電動三輪,造成了不少交通事故。
三輪車是生活中得常見背景板,是譚警官得“逮捕對象”、城管大隊得“狙擊目標”,也是很多人謀生、起家、實現夢想得方式。
支持近日于網絡
其實國產三輪車,早就打開了海外市場,已經出現在了國外得很多地方,國產電動三輪車、三輪摩托車已經進入了非洲市場,成為了當地人拉貨和代步得交通工具。
如今相當一部分得國人生活越來越好,對三輪車已經不再那么依賴了,城市交管部門也在一步步地取締和限制違規載客小三輪,但“華夏三輪車”得故事、三輪車載著得生活,顯然還在繼續。
支持近日于網絡
在你得城市,有沒有“三蹦子”“火三輪”這樣得別稱?對于三輪車,又有哪些回憶或是抱怨呢?歡迎在評論區一吐為快~
參考資料
新浪博客—【老照片】北京,三輪車,1956
火三輪,在成都扮演了什么角色?
為什么東北盛產“倒騎驢”?
為什么南京人把機動三輪車叫作馬自達?
食業家和他們得三輪車
13張震撼人心得三輪車上得華夏
華夏老人騎行世界中途離世 曾差點凍死被槍頂腦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