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邢臺1月10日電 (張鵬翔 趙昊)“這黃巾鼓,又名太平鼓、八面鼓,最初是用于戰場上,以鼓助陣,鼓舞士氣。在我們當地每逢重大節日,村民都會聚集起來演奏這太平鼓,進了臘月鼓聲更不會停了,大家會用鼓聲祝福太平盛世,祝愿來年風調雨順。”河北省廣宗縣黃巾鼓隊長王英強說。
10日,在廣宗縣大平臺鄉的一場黃巾鼓表演讓所有人眼前一亮,只見20名身穿黃色衣服的男子,緩步走到了居中的大鼓前。一名男子手執黃巾鼓隊大旗走在最前方,八面小鼓和四鐃四镲分列兩邊。表演開始后,4名男子圍在大鼓周邊用力敲打,鼓鐃镲聲一并響出,演奏撼天動地,鐃镲清脆悅耳,節奏急如狂風暴雨,緩如潺潺流水,演奏氣勢和音樂效果相得益彰。
廣宗黃巾鼓演奏起來鼓聲低沉渾厚,威武雄壯,鼓點更是變化多端,悅耳動聽。 趙昊 攝黃巾太平鼓起源于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黃巾起義以打醮聚眾,以擊鼓助威,黃巾鼓作為戰場助威鼓便應時而生。于戰場助威的黃巾鼓演奏,鼓聲撼天動地,很烘托戰場助威的濃烈氣氛,故其又叫太平戰鼓。2009年,廣宗黃巾鼓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從小就是聽著這鼓聲長大的,以前村里慶典、集會、祭祀、婚喪嫁娶都會演奏。”大平臺鄉村民王建勇說,這幾年我也開始學習敲黃巾鼓了,每當我一拿起鼓槌,這身上就仿佛有使不完的勁兒。
廣宗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賀相佳說,黃巾鼓的傳承在當地時起時落,直到當地一位叫劉德桓的老藝人把一本手抄鼓譜翻譯成了人人會學會練的“白話”,這一民間藝術又在群眾中活躍起來。
王英強說,現在敲黃巾鼓的中年男子居多,青少年學習這門手藝的比較少,平時閑暇之時,就在村里敲鼓練習,遇到逢年過節就會去表演,“這敲鼓技藝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我會繼續傳承下去,不會讓這技藝失傳。”
廣宗縣被譽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有豐厚的文化資源。廣宗縣有梅花拳、太平道樂、柳編以及黃巾鼓、跑竹馬、八面鼓等國家級、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深厚的民間文化底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