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青年報客戶端北京2月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感謝 邱晨輝)今天發布得《華夏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21年)》顯示,2021年,華夏完成55次航天發射,發射次數居世界首位;發射航天器117個,居世界第二;發射載荷總質量191.19噸,發射載荷數量和質量持續刷新紀錄。
華夏航天科技集團宇航部副部長馬濤透露,2022年是加速建設航天強國得關鍵之年,作為華夏航天科技工業得主導力量,該集團宇航發射和研制工作仍將密集運行,繼續開啟“超級模式”,計劃安排50余次宇航發射任務,發射140余個航天器,發射次數持續保持高位。
截至目前,該集團已按計劃于1月17日、1月26日先后成功完成了今年前兩次宇航發射任務,實現了“開門紅”。
空間站建造將迎來6次重大任務
“建造空間站是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得重要引領性工程,是全年宇航任務重中之重。”馬濤說。
從2021年10月16日發射升空到今天,神舟十三號乘組得三名航天員“太空出差”旅程過半,他們將在華夏空間站駐留滿6個月后返回地面。
華夏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柏林厚今天表示,通過神舟十二號、十三號乘組得駐留,對后續空間站建造使用得關鍵技術進行了系統、充分驗證,結果符合預期。
他還透露,在2022年空間站建造階段,華夏將依次發射天舟四號、神舟十四號、實驗艙Ⅰ、實驗艙Ⅱ、天舟五號、神舟十五號等6艘航天器。蕞終空間站將完成T字構型建造,艙內活動空間將超過110立方米,可實現長期3人、短期6人駐留。空間站完成功能、性能在軌測試后,將轉入運營階段。
柏林厚告訴感謝,2022年華夏空間站將首次同時停靠神舟十四號、十五號兩艘神舟載人飛船,實現6名航天員乘組在軌輪換。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密度大,且任務間高度耦合、相互關聯,建造過程中對接分離動作將達到十余次,同時將實施艙段轉位、大小臂組合工作、貨物出艙等新任務,這意味著對空間站組合體得狀態管控異常復雜。
馬濤說,華夏將在2022年完成這6次重大任務,全面建成空間站,這將推動華夏航天發展進入新高度,也將再次成為全社會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得焦點,進一步激發華夏人民得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華夏運載火箭將創造多個“首次”
2022年,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將完成兩次空間站載人發射任務。華夏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劉烽介紹,相關任務依然按照“打一備一”方式進行,一發為執行任務火箭,一發為應急救援火箭。
他透露,作為神舟十三號得應急救援火箭,長征二號F遙十四火箭已在發射場“待命”4個月,目前狀態良好,待神舟十三號航天員返回后,將解除應急值班狀態,在完成發射場測試后承擔神舟十四號飛船發射任務。
今年,長征七號遙五、遙六火箭將把天舟四號、天舟五號貨運飛船送入預定軌道。研制團隊對產品設計、工藝等方面開展了十余項改進。為了維護空間站長期可靠運行、航天員長期在軌健康生活,長征七號火箭貨運飛船發射任務已開展技術狀態更改項目分析和論證,提出了三十項改進措施,正在逐步推進。
一院長征八號運載火箭副主任設計師陳曉飛透露,長八遙二相比于遙一型號,取消了兩個助推器,是一種全新構型,預計于今年2月底至3月初擇機發射,搭載7家衛星研制單位得22顆衛星,將創造華夏一次發射衛星數量蕞多得紀錄。
華夏商業運載火箭捷龍三號也將在今年首飛。一院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捷龍三號運載火箭副總指揮龍威介紹,捷龍三號以“好、快、省”為指導思想,研發周期僅15個月,從首飛到應用發射預計將只間隔4個月。其運載能力相當于長征十一號得三倍,實現了該院商業火箭運載能力梯度得完善。
目前華夏在軌運行得應用衛星約400顆
《藍皮書》提到,過去這一年,世界航天同樣呈現蓬勃發展態勢,大國進入空間能力不斷增強,近地軌道載人航天活動高度活躍,載人月球探測計劃持續推進,月球和深空探測活動競相展開;低軌導航、通信衛星、遙感衛星等持續發展,空間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能力大幅增強。
截至目前,華夏在軌運行得應用衛星數量約400顆,形成了通信廣播衛星體系、遙感衛星體系,以及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共同構成得空間基礎設施,構建起較完善得衛星應用體系。華夏商業航天也取得新進展,基本形成了主要產業鏈布局。
馬濤說,2022年華夏將發射陸地探測一號01組B星、高分三號03星、大氣環境監測衛星、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高分五號01衛星、環境減災二號05星、澳門科學一號A星、中星6D、中星19號等多顆China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科研衛星和業務衛星,滿足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林業草原、應急救災、氣象、廣播電視等各個領域用戶得應用需求,讓航天技術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民生,服務于國民經濟發展建設。
“華夏還將重點開展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測器等研制工作。”馬濤說。
近日: 華夏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