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四藥為臨床常用藥,若使用得當常可應手取效。然而有些醫生拘泥常記,雖藥證相符,但因用量不足,難于奏效。感謝分享結合自己臨床經驗分享使用這些藥得心得。
麻黃、桂枝、細辛、甘草為常用中藥。自漢代張仲景至今,仍被重視。隨其配伍、治癥頗多。若配伍得當,用量適中,常可應手取效。然而有些醫生拘泥常記,雖藥證相符,但因用量不足,難于奏效。筆者有見于此,遂撰文供同道參考。
一、重用麻黃治療風寒喘嗽及痹痛
麻黃味辛,性溫,為治療風寒喘嗽及寒濕痹痛得要藥。如麻杏石甘湯、定喘丸等,無不以麻黃為主,應手取效,關鍵在于麻黃之用量。
據筆者經驗,藥不到量,實難奏效。《中國藥典》(1985年版)載麻黃一日量為1.5~9克,是否有些過低。
余在治療外感風寒咳嗽及寒濕痹痛等癥,使用蜜炙麻黃30克左右,多至45克(一日量,水煎服);生者用15~18克,療效滿意,未見不良反應。這樣用量《雜志》【1】報導亦履見不鮮。
二、重用桂枝治療陽虛痹痛
桂枝味辛、甘,性溫,有溫經通陽作用,為治痹痛得要藥。孫華周【2】報導,治一女患,30歲,面色蒼白,汗出身冷,身痛惡寒。用桂枝50克,配附子25克、炙甘草25克等獲滿意療效。
筆者臨證曾從15克開始遞增用量,直至30克,連服10劑,未見異常反應。
三、重用細辛治療濕痹痛
細辛辛溫,味厚性烈,對諸風痹痛療效卓著。由于《本草綱目》引陳承之言,細辛“若單用末,不可過錢,多則氣閉塞不通者死,雖死無傷……。”
因此,后人不論何種劑型,都以一錢為限(舊市制),不敢違越,故影響其療效。其實細辛用量不止于此,只要謹守病機,應用得當,同時注意患者體質,煎服20~30克無害,曾有用量多達40克得報導【1】。
四、重用甘草治療胃脘痛與淋證
甘草為最常用中藥,常用量在1.5~9克之間。
筆者使用蜜炙甘草治胃脘痛,多達45克,配以石膏、黃芩、大黃等藥,獲良效;孫慧春【3】用生甘草60克,配龍膽、黃芩、梔子等,治腎盂腎炎,獲卓效。孫氏認為:重用甘草治胃熱吞酸,宜伍用香附、大黃;重用甘草治熱淋,宜伍以茯苓、澤瀉等淡滲之品。
筆者贊同這種觀點。
討論
總之,臨床用藥是否能夠引起中毒或不良反應,不單獨在于藥物得用量,更主要得是:要掌握患者得體質、病情以及藥物得配伍、炮制、劑型、用法、用藥季節等等。
如同量細辛,體盛者則安全無恙,體弱者則可出現不良反應;等量甘草,氣虛者則宜,中滿者則會出現病情加劇。再如古人總結之“冬不用石膏,夏不用麻黃”,“甘草補中炙用,瀉火生用,達莖中用梢”,這些記載,都應該引起我們得注意。
【參考文獻】
[1]周玉朱:安徽中醫學院學報(3):32,1985.
[2]孫華周:遼寧中醫雜志(5):15,1980.
[3]孫慧春:內蒙古中醫藥(1):12,1985.
每日一文,陪伴中醫人成長
請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公眾號 藥之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