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青海路徑 開出科技創新之花
在72萬平方公里的青海高原上,從文化厚重的河湟谷地到人間仙境的三江源頭,從茫茫蒼涼的戈壁沙漠到盈盈綠色的廣闊草原,從經濟小省到生態大省,如今的青海,乘著科技創新的翅膀,實現了自身“有”到“優”的華麗轉變。
我們看見三江源在數據和監測中展現出了最真實的面貌;
我們看見曾經退化裸露的黑土灘重新染上了綠色;
我們看見金屬鋰產能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我們看見醫療水平提高正惠及深遠的藏區;
……
2019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青海“創新”的科學技術層出不窮,在各個領域,它們支撐著青海經濟社會的發展,為創新型省份的建設貢獻著巨大的力量。據統計,2019年我省登記科技成果545項;科技進步貢獻率預計達到54%,全省科技創新工作成效顯著。
多能互補-風電。省科技廳供圖
智慧化模式,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探索
“我們的每只羊羔都佩戴有耳標,今年的小羊就是根據科技部門的智能稱重設備檢測,顯示體重達標。”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森多鎮嘉倉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的股東之一東寶說。自2017年,三江源智慧生態畜牧業平臺建設項目覆蓋了東寶所在的合作社,當地數百名牧民利用手機、溫度計、智能秤等先進技術開始“智慧養殖”,牧業生產一年比一年輕松高效。
2019年6月4日,“三江源智慧生態畜牧業平臺建設”項目通過綜合驗收。該平臺經過了4年的實施,使我省三江源地區形成目前最完整、最系統、最準確的智慧生態畜牧業數據,初步探索出一條從傳統飼養向信息化精準飼養的轉型之路,為構建三江源生態保護“減壓增效”的“智慧生態畜牧業”新模式提供支撐。農牧業在生態與牧民生活的共同向好中得到發展。
記者從科技廳了解到,通過開展基于智慧生態畜牧業技術平臺的業務化運行和政府咨詢服務,目前已創新性地發展了無人機遙感監測、衛星定位跟蹤、紅外相機自動拍攝、地面樣帶調查相結合的大型野生食草動物種群數量調查技術,并首創航空遙感監測野生動物和家畜解譯標志庫。
“對生活在三江源區的牧民來說,我們可以利用優質飼草基地完成冬季‘補飼’,也可以根據智慧平臺的引導完成草場返青期休牧、季節優化配置,還可以將稱重設備和營養均衡養殖技術結合起來,使牛羊肉產量和質量達到最佳狀態。”東寶說。
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科技,而面對青海脆弱的生態環境和人的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地創新才是解決的根本。2019年以來,我省圍繞三江源地區退化草地生態系統修復及生態保護,申請中央預算資金資助3460萬元,先后組織實施了“祁連山林草植被結構調整與功能提升試驗示范”“祁連山高寒草地生態試驗站二期建設項目草地治理與保護最新機械設備引進與示范”等生態項目,為推動我省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一名來自果洛州的患者正在接受醫生的包蟲病遠程智能超聲輔助診斷。青海大學附屬醫院供圖
互聯網+,全省醫療提升的新模式
“醫生的遠程超聲檢查結果和包蟲病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在現場運行的檢測結果完全吻合。”青海大學附屬醫院超聲科的檢查室內,醫生南嘉格列正在對患者做檢查,不同的是,被檢查的患者并不在檢查室,而是在400多公里外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
2018年9月7日起,我省在果洛州人民醫院正式啟動包蟲病遠程超聲輔助診斷篩查項目。這項由青海大學附屬醫院與深圳華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全球首套包蟲病遠程智能輔助診斷系統不僅減少了醫生和患者花在路上的時間成本,還提高工作效率,讓醫生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對包蟲病患者的診療中去。
檢查室的顯示屏上顯示著患者的整體狀況和內部的超聲圖,400多公里外的果洛醫院里,智能化的檢測儀隨著醫生手中的儀器同步為患者檢查,患者也能通過旁邊的液晶屏與醫生實時交流。
我省主要醫療資源集中在省會西寧,州縣醫療資源特別是優秀的醫護人員資源十分緊缺。而包蟲病主要分布于省內的藏區,在這些地區超聲影像醫師資源匱乏,患者無法及時診斷就醫。近年來,雖然通過定點扶持的方式為我省重點人群包蟲病篩查、治療提供了方便,但醫生、患者輾轉兩地的時間成本非常高。
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樊海寧介紹道:“青海大學附屬醫院與華大智造的合作,依托我省地方病包蟲病,以‘醫工結合’為發展方向,尋求醫學領域研究的新方向、新突破,通過數據科學與醫學學科創新融合,搭建雙方的包蟲病研究數據平臺,是‘互聯網+健康醫療’邁出的第一步探索步伐。開啟了我省臨床包蟲病遠程診斷和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的新方向。”
民生領域的重點技術攻關是提升幸福感的關鍵手段,醫療水平的提高也為推進高品質生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截至去年底,我省投入科技資助經費1800萬元,支持心腦血管、呼吸、消化和慢性腎病等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培育建設,對已批復建設的6個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進行授牌。
創新體系,新能源發展的加速路
我省作為全國清潔能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憑借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積極搶占新能源產業發展制高點,依托區位優勢打造光伏產業全產業鏈,如今的青海已成為世界上光伏電站大規模并網最集中的地區。
為了創新光伏建設管理體系,占領光伏行業技術制高點,我省歷時5年建成了青海省光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為國際上光伏組件種類及系統運行方式最全、容量最大的百兆瓦太陽能光伏發電實證基地,實現電子級多晶硅材料量產,應用于12英寸集成電路硅片制造,填補了國內空白。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分支機構、省級研究中心、國際聯合創新平臺、國內創新工作、全產業鏈研發平臺,光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的實驗室,從新技術的研發、人才的培養、產品的升級、技術的攻堅等全方位覆蓋,為打造全國光伏產業的重要基地和全國最大的光伏電站基地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為促進我省新能源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光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心圍繞產業發展前沿技術,研究產業鏈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關鍵技術問題,為我省大規模發展光伏產業提供技術服務支持,科技創新碩果累累。
據悉,除了電池和組件效率的提升,2019年,中心開創性地開展了電站在線式EL監測實驗,并利用大數據實現了電站集中運營管理,大幅提升了電站系統效率,使電站運營管理躍升至國際一流水平。
此外,去年以來,我省開展光熱發電多元熔鹽開發及工程化驗證,在格爾木和德令哈兩地分別建成年產10萬噸熔鹽儲熱材料生產線。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多能源電力系統互補協調調度與控制”項目實現新能源發電的高效并網和消納。
產業優勢為前提,聚集技術優勢是新能源產業更加壯大的砝碼。
不難看出,我省的新能源將通過不斷的體系創新和技術破冰,領跑國家光伏產業,在踐行綠色發展的戰略下砥礪前行。
破解發展瓶頸、助力產業加速發展、生活品質加速提高,2019年,我們從創新看生態之美,從創新看民生之變,從創新看產業之優。今日之青海,在蹄疾步穩的發展中演繹出了一朵朵燦爛綻放的科技創新之花。(王臻)
加載中... 視頻 直播 美圖 博客 看點 政務 搞笑 八卦 情感 旅游 佛學 眾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