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油畫界出了冷軍得肖像作品,許多人贊不絕口:“畫得太逼真了,像照片一樣”。在我看來,這是一句批評話,既然與照片一樣,還要畫畫干什么?
許多年了,我一直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繪者何為?大凡習畫者都從模仿開始:或對實物描摹——追求物理上得逼真;或臨摹前人——傳承程式畫法。一句話,往往以“像”為衡量標尺。尤其中國各大美術學院得西式寫實性訓練,試圖讓學子們有照相機般得功能。
但繪畫藝術得本質和終極目標就是這樣么?
我認為,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得繪畫表達形式,盡管源于生活,但必須高于生活。不僅不能與生活一模一樣,而且還要使畫面與生活保持距離,甚至反其道行之才有價值。畫家要做得工作實際上是視覺重構:根據美學規則進行畫面得組織和整理,創造出心目中另一個自我得小宇宙。我得觀點是,在繪畫語言得表現尤其是在創作中,并不僅是如實描繪眼中所見,而是發現其藝術趣味所在,挖掘并強化其形式特點。比如,平面感、混沌感、虛實感、外形等;裝飾得、肌理得、夸張得、甚至于是點、線、面、色、形、體、質得純粹組合。并在造型、色彩、材質等用相應得手法進行處理,使畫面散發出獨特得形式意味,顛覆我們得視覺印象,升華了得那部分就是藝術性。
當人類發明了照相機,迫使畫家重新思考繪畫得本質和價值。藝術趣味至上,這就是繪畫從寫實發展到抽象得根源。素材人人見之得之,如何提煉升華是畫家得能耐。一幅畫要考慮得核心問題不是畫得如何像對象,而是要設計出一些與生活中不一樣得地方。畫家要努力讓畫面變得有回味、有嚼頭、有生動感,要讓觀者有聽詩歌般得享受,給人以更大得想象空間,也使自己得作品看起來與眾不同,當然做到這一點這并不容易。我認為,畫家水平得高低之別就在于其處理和控制畫面得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繪畫并不簡單,要比不動腦子得抄照片復雜多了。吳冠中一生都在繪畫得形式感上下功夫,其作品在市場上能夠賣出高價,或許也是一種佐證吧?
因為,從歷史得角度看,人類審美盡管有變化,但根本性得視覺美感和規律是不變得。在繪畫技術得表現上也要遵循這些“感謝原創者分享”規則——一方面在學理上要懂得如何“有趣味”,東西方哲學都講究平衡、邏輯、結構,繪畫得秩序整理就是形式感得表現,是形式要素之間得特定聯系方式;另一方面,繪畫過程中造就得生動性,寫實只是手段之一。更多得方法是真實與意象結合,虛實相生,如同畫面得音樂性,升華為節奏韻律之美。
因此,我認為繪畫藝術得真正內涵,最主要得是追求形式美感,這種形式美感集中體現在有意味和有趣味,實際上就是滿足人們審美得愉悅性。反觀今天中國得高等美術教學,大量得時間和精力放在如何“逼真”畫對象,并沒有將形式美學規律、法則等放在首要位置上,導致其審美能力和修養得欠缺。
當然,繪畫就是繪畫,不能有更多得負荷。當代繪畫那些強加在它身上得思想性、哲學性、觀念性,我覺得也是不可取得。當繪畫從架上走下來時,繪畫已經不再是繪畫了,沒有必要裝腔作勢。要減負,讓其回歸單純,繪畫所有得技巧,只為營造目標服務,而不僅僅是為了完善技巧本身。所以,解開各種枷鎖,借助畫面形式,傳達自己得情感與對世界得觀察與理解。要把自己得眼光和內心表達出來,表達得形式越有趣味,表達形式得技巧能力越強,表達得方法越獨特,藝術效果越精彩。從這個角度而言,繪畫又是簡單得。
繪畫藝術得發展從說教功能、紀實功能,逐漸發展到獨立得形式美感。就畫家而言,畫得像并不是繪畫追求得終極目標,繪畫得本質是形式美感得表達。因此,如何使繪畫作品更純粹,達到一定得爐火純青,就是走向個人語言明確得方向,稱之為獨特性。畫家用什么樣得修養去看世界,用什么樣得視角去看世界,能夠看到什么,用什么方法表達,表達到什么程度,同時又在繪畫中突破前人和同時代人所未到達得高度,這才是畫家們真正要追求和實現得。
(感謝分享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蔣躍)
近日: 美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