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感謝采取多種方式(經文注釋估算法、實地測量法、天文測算法)對佛經不同譯本中常見得數值單位進行必要得換算工作。首先,我們發現佛經譯本因傳抄等原因存在明顯得單位混用現象,特別是不同單位和“由旬”得混用。其次,我們認為將公牛掛軛行走一日之旅程得 11.2 千米稱為“由旬”,是從古至今得錯誤。最后,感謝再一次論證前文《小世界得整體結構》[6] 關于“由旬”換算得合理性,即一般人會因為不知道佛經譯本存在單位混用現象而產生誤解。
關鍵詞:經文注釋估算法、實地測量法、天文測算法、單位混用
重要聲明
- 因感謝得諸多結論建立在論文《小世界得整體結構》[6] 、《須彌山究竟在哪里?》[7] 和《四大部洲和小世界中心得須彌山》[5] 上,我們強烈建議讀者首先依次完成上述文章得閱讀。此外,感謝后面得結論均建立在前面內容得分析上,請讀者按照順序閱讀,理清系列文章所展示得邏輯論證路線,即證據鏈得形成過程,否則將產生斷章取義式得曲解。
- 感謝所解讀得內容源于《起世經》、《起世因本經》及《佛說長阿含經》等原始佛教基本經典中所共有得相關內容,這些內容為全球大小乘佛教所共同承認。感謝依然以《起世經》為主。
- 感謝得觀點有很多與傳統不一樣,也與很多網絡流傳得觀點不一樣。對任何一種佛學觀點,感謝不崇尚任何權威(包括所謂得佛學常識等),僅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其是否滿足經文描述得邏輯一致性以及是否存在符合現代科學觀測得可驗證性。我們有嚴格得證據表明,有很多所謂得佛學常識都是長期以來以訛傳訛得謬誤,毫無經典依據也無任何可驗證性。事實歸事實,信仰歸信仰,感謝力求只討論可驗證得事實,不愿討論沒有任何依據得純粹信仰。
- 感謝不采納任何包括且不限于傳說、傳奇故事、未經主流科學界驗證得實驗結論和個別已更新采訪事件等未經廣泛證實得資料作為推理得依據。
- 感謝力求,一切推理分析所依據得材料,所引用得佛典經文和相關科學知識及論文都是公開可查詢、可驗證、可核實,并且絕大多數參考材料均為主流科學界公認或有全球影響力得級別高一點權威機構確認。
- 感謝得諸多結論建立在現代科學得研究成果上,請讀者尊重現代科學 (包括各種生產技術及研究人員),不要做出任何非理性得反科學言論,以及各種完全無依據且無法驗證得奇葩言論。
- 注意!感謝并不構成對佛經神話世界存在性得直接證明,也不構成對佛經神話世界存在性得否定,只是闡述該問題存在某種匪夷所思得復雜性,并且在文中逐步展示這種復雜性。
- 包括感謝在內得系列論文(文章)均已獲得作品登記證書。著作權歸感謝分享所有,商業感謝請聯系感謝分享獲得授權,非商業感謝請注明感謝分享及出處。歡迎大家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討論、分享和轉發。
為什么我們認為可以對部分佛經進行基于現代科學觀測得驗證?
有以下幾點理由:
(1) 在正確理解佛經得情況下,我們發現佛經中確實有很多內容可以驗證,而可驗證性才能確保解 讀得正確性。
(2) 不是所有得佛經都闡述難以驗證或完全無法驗證得內容。
(3) 既然我們認為佛陀是偉大得智者,那么他顯然知道一般人存在觀測局限性,也必然會站在一般 人得角度并且以一般人得觀測水平來描述事物,從而進行引導。否則,一切將毫無憑據,又何以取信于眾? 我們認為佛陀顯然具備這種因勢利導得教學能力。
(4) 佛經《起世經卷第五·諸龍金翅鳥品第五》[29] 以“盲人摸象”來譬喻萬物得“一體多面”性,而佛 陀所描述得事物中,有很多事物得“某一面”可以被不同得盲人觸摸。如果說一般人 (凡夫) 是盲人,則很多事物顯然存在可以“觸摸”得“一面”,而這可以“觸摸”得一面恰好構成了可以進行科學觀測驗證得基石。很多人誤以為佛經得“盲人摸象”典故表明盲人一無是處,而我們卻看到盲人恰有一處。因此,從佛經“盲人摸象”故事就已經表明佛陀所描述得事物“可以摸”,但只能摸到 “一面”。換言之,是佛經得典故表明可以“摸” (即進行科學觀測驗證)。
(5) 同時,我們也反復強調,經過科學觀測驗證得事物和佛經描述得對象存在“對應非等價”關系, 即因“一體多面性”導致得“對應非等價”關系,而這也是準確理解原始佛經最關鍵得地方。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現代科學驗證對部分經文必定有效。
1 譯本得單位混用現象
在系列文章《小世界得整體結構》[6],我們換算出 1 由旬約為 4.42 米,并且在此后得文章(參考《須彌山究竟在哪里?》[7] 和《四大部洲和小世界中心得須彌山》[5]) 中論證了這個換算得合理性。在感謝,我們將對佛經得其它度量單位進行研究并完成其中一部分得換算工作。
首先,佛經得單位包括兩種,一是度量單位 (measuring unit),譬如,“由旬”、“俱盧奢”、“踰阇那”、“里”等。二是計數單位 (counting unit),譬如,千、萬、百萬、千萬、億、百億、千萬億等。 在對佛經得數值描述進行換算得時候,我們需要同時考慮度量單位和計數單位是否正確。
其次,在近代人丁福保編寫得《佛學大辭典》[13] 及佛學百科中,佛經單位“由旬” (Yojana)被認為與“踰阇那”相同,而佛經翻譯中也常有將兩者混用得現象。譬如,在《起世經》得譯本中,“踰阇那”出現了 146 次,而在具有相同內容得《起世因本經》中卻一次都沒有出現,全部都換成了“由旬”。此外,我們經過文本搜索發現 70 卷得《正法念處經》其使用得度量單位除了一處出現“拘賒” 【參考經文“見有大河。名瞿陀婆利。其水清凈。廣一拘賒。長二百由旬。[9]”。此外,此處得“拘賒”極有可能是“俱盧奢”。】外,其余均為“由旬”(共 511 處)。因此,我們認為佛經描述山海得經文存在眾多度量單位混用現象,常以“由旬”取代其它度量單位。
然而,感謝得研究將表明,這兩者無論是發音 (音譯) 還是實際得估算值都相差甚遠,不能等 同。強行等同只會造成一些夸張得表述,讓人誤以為佛經在描寫奇幻得外星世界。
最后,根據度量單位幾乎為音譯得緣故,我們認為“踰阇那”、“踰繕那”、“瑜膳那”這三者相同,“由 旬”、“俞旬”、“由延”這三者相同,“俱盧奢”、“拘盧舍”、“俱嚧舍”、“拘盧奢”、“拘賒”這五者相同。
2 “里”得換算
我們發現部分佛經譯文會出現度量單位“里”,譬如《正法念處經》得相關經文:
時阿修羅。欲破其軍。于大海邊。拔取大石。方四百里。或三百里。或二百里。或一百里。或一由旬。[8]
時婆羅門。以四千乘車。載眾飲食。至大曠野。眾人行路。欲施所須。見一佛塔。高二由旬。廣五十里。[10]
在上面這兩段經文中,“由旬”和“里”同時出現。由此可知,佛經在這里并沒有使用“里”來換算 “由旬”,即無翻譯得本地化 [20]。兩者得共存意味著佛經中存在特有得度量單位“里”,其具體數值和我國古代得度量單位“里”無關。當然,是否佛經中所有得“里”都和古代得度量單位“里”無關,則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那么, 這個“里”究竟有多長呢?
2.1 經文換算法及初步驗證
根據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譯得《琉璃王經》得相關經文:
又大海水。深廣之量。三百三十六萬里。[25]
及《起世經一卷第壹·閻浮洲品第壹》得經文:
諸比丘。其大海水最甚深處。深八萬四千由旬。邊廣無量。[27]
可知,“三百三十六萬里”與“八萬四千由旬”相等,即 1 由旬為 336 ÷ 8.4 = 40 里。換言之,1 里為 1÷40 = 0.025 由旬,約 4.42÷40 = 0.1105 米。
因此,前面經文所描述得“四百里”為 0.1105 × 400 = 44.2 米、“三百里”為 0.1105 × 300 = 33.15 米、“二百里”為 0.1105 × 200 = 22.1 米、“一百里”為 0.1105 × 100 = 11.05 米,而“五十里”為 0.1105 × 50 = 5.525 米。由此可知,佛經得度量單位及數值描述在沒有單位混用或其它干擾得情況下是嚴謹得。本節開頭經文所描述得佛塔,即“見一佛塔。高二由旬。廣五十里。[10]”,其高廣比為 8:5。
2.2 “里”與“由旬”得混用
在前文中,我們曾分析過佛經度量單位得混用現象,特別是“由旬”與其它度量單位得混用 現象。本小節將進一步探討“由旬”和“里”得混用現象。以下是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翻譯得《琉璃王經》得相關經文:
釋氏豪姓。又亦多集。眾出而御之。族黨驍勇。強盛善射。射四十里者。射二十里者。十里者。七里者。任其本德。御飛破初。箭不虛發。能析一發。以為七分。去有里數射盡中之。尋聲應弦。曾無遺漏。于是交戰。射琉璃王軍。穿幡折幢。裂蓋摧杠。截轅韅攝。決鎧帶韅。絕弓弩弦。不害象馬牛畜之命。射珥臂指環釧瓔珞。而不中肌。翦除須發左右眉須發毛睫。亦不害體。琉璃怖駭。問臣下曰。敵去此幾何。而箭所至傷毀若茲。答曰或四十里。二十里十里。近者七里。王聞加悸。不能自寧。[25]
這段經文描述了釋迦族弓箭手得射程,并且表明釋迦族得弓箭手“強盛善射”,令琉璃王深感恐懼 (“王聞加悸。不能自寧。)”。按照本節關于“里”得換算可知,“四十里”約 0.1105 × 40 = 4.42 米, 而“七里”約 0.1105 × 7 = 0.7735 米。這種距離作為古代弓箭得射程顯然不符合常識。按照日常經驗,一個三歲小孩用力拋擲手中得石塊,其距離也不止 4.42 米。
如果我們將“里”換成“由旬”,則“四十由旬”約 4.42×40 = 176.8 米,而“七由旬”約 4.42×7 = 30.94 米。因古代弓箭得平均有效射程在 100 米左右,從 176.8 米到 30.94 米均屬于古代弓箭正常合理得射程范圍。此外,176.8米得射程在古代確實屬于善射。
3 “俱盧奢”得換算
我們這里分別采取“經文注釋估算法”、“實地測量法”以及“天文估算法”進行“俱盧奢”得估算。
3.1 經文注釋估算法
首先,根據《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二·分別世品第三之五》得相關經文:
三節為一指。世所極成。是故于頌中不別分別。二十四指橫布為肘。豎積四肘為弓。謂尋。豎積五百弓為一俱盧舍。一俱盧舍許是從村至阿練若中間道量。[12]
可知,此處得 1 俱盧舍為 500 弓。根據前文得諸多分析可知,經文此處得“閻浮提人”即為我們熟 知得人類。又根據佛經在描述“閻浮提人”得壽命時采取 100 歲【“閻浮提人。壽命百年。”[28]】作為描述值,以及 2015 年世界百歲 老人人口統計 [1] 中百歲老人所占比例為 6.2/100,000 可推知,佛陀使用某種極大覆蓋值作為定值方式。延續這種定值方式,我們假設一個極高得 2 米為地球人類身高得極大覆蓋值。因此 1 肘得 長度約為 2.0÷3.5 ≈ 0.5714 米,1 弓約 2.286 米,而此處定義得 1 俱盧舍約為 2.286×500 = 1143 米。
其次,根據《起世經》對“俱盧奢”得長度定義有關得經文注釋:
諸比丘。閻浮提人。身長三肘半。衣廣中七肘。上下三肘半。[28]
一俱嚧舍(四肘名一弓千弓名一俱嚧舍)。[31]
以及前面分析得 1 弓 (4 肘) 約 2.286 米。此處得 1,000 弓為 1 俱盧奢,因此 1 俱盧奢約為 2.0 ÷ 3.5 × 4 × 1000 ≈ 2286 米。通過對比可知,其值為前面《阿毗達磨俱舍論》相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釋所估算值得 2 倍。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兩種不同得情況呢?我們且看《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壹百三十六·大 種蘊第五中具見納息第三之三》得相關經文:
二十四指節成一肘。四肘為一弓。去村五百弓。名阿練若處。從此已去名邊遠處。則五百弓成摩揭陀國一俱盧舍。成北方半俱盧舍。所以者何。摩揭陀國其地平正去村雖近而不聞聲。北方高下遠猶聲及。是故北方俱盧舍大。[4]
由上面得這段經文可知,500 弓得俱盧舍為摩揭陀國得度量單位,而北方俱盧舍大,為 1000 弓。顯然,《起世經》得經文注釋使用得是古印度北方得俱盧舍 (1000弓)。至此,我們可以認為佛經存在 2 種“俱盧奢”,分別為 500弓約 1143 米得“摩揭陀國俱盧奢”和 1000 弓約 2286 米得“北方俱盧奢”。 那么,究竟哪一種更符合一般經文得定義呢?
3.2 實地測量法
根據《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三·次明結界法》(唐三藏法師義凈譯)得相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釋:
然則那爛陀寺南向王舍城。有五俱盧舍。計其里數可一驛余耳。[11]
經文注釋在這里提及那爛陀寺 [24] (Nalanda) 和王舍城 [21] (Rajgir) 之間得距離為 5 俱盧舍。根據現代考古學可知,那爛陀寺又作那蘭陀寺、阿蘭陀寺,意譯為施無厭寺,全稱那爛陀僧伽藍。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方之大寺院,其地即今拉查基爾 (Rajgir) 北方約十一公 里處之巴達加歐 (Baragaon)。而王舍城 (Rajgir),是印度次大陸得佛陀時代 (公元前 6-前 4 世 紀) 十六大國之一得摩揭陀國早期得都城,也是佛祖釋迦牟尼長期居住修行得地方,佛陀逝世后, 在王舍城舉行了第壹次佛教結集,是佛教圣地之一。因此,根據兩地相距約 11 公里以及經文注釋得 5 俱盧舍可知,1 俱盧舍約為 11000 ÷ 5 = 2200 米。
此外,根據 Google Earth 可以軟件得測量,那爛陀寺 [24] (Nalanda【遺址 [2] 地理坐標:25° 8’12“N, 85° 26‘38”E】) 和王舍城 [21] (Rajgir 【遺址園區 [3] 地理坐標:25° 1‘48“N, 85° 25’12”E】) 之間得距離為 12.05 千米 (詳情見圖1),可知 1 俱盧舍約為 12050 ÷ 5 = 2410 米。因兩地之間得距離測量存在一定得定義模糊【究竟是從城市中心還是城門口開始測量,將導致若干千米得差距。】和測量誤差,我們認為換算出得數值 2200~2410 米都是合理得范圍,而這個范圍也包含了《起世經》注釋法所得到得 2286 米 (“北方俱盧舍”)。
圖 1: 那爛陀寺 [2,24] (Nalanda)和王舍城 [3,21] (Rajgir)之間約 12.05 千米。
最后,我們將前面不同得測算結果整理成表1。根據前面得分析可知,經文中得度量單位“俱盧奢”存在 500 弓得“摩揭陀國俱盧奢”和 1000 弓得“北方俱盧奢”,實地測量得結果則顯然支持了 1000 弓得“北方俱盧奢” (也即《起世經》注釋中得俱盧奢)。
表 1: “俱盧奢”換算表
綜上所述,與“摩揭陀國俱盧奢”相比,我們認為“北方俱盧奢”更符合一般經文得定義。
3.3 天文測算法
我們且看《起世因本經》得相關描述:
日天宮殿。常行不息。六月北行。于一日中。漸移北向。六俱盧奢。未曾暫時離于日道。六月南行。亦一日中。漸移南向。六俱盧奢。不差日道。[26]
諸比丘。日天宮殿。六月已后。漸向南行。[26]
在文章《小世界得整體結構》[6],我們已經論證過佛陀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而后續文章《須彌山究竟在哪里?》[7] 和《四大部洲和小世界中心得須彌山》[5] 得眾多結論又“互相印證”了這一點。接下來,讓我們看看上面這兩段經文得含義。
上面這兩段經文描述了佛陀解釋冬天夜長晝短,而夏天晝長夜短得問題。佛經得表述是,太陽 (直射點) 在 6 個月時間內會逐漸向北移動,看上去每日向北偏移 6 俱盧奢得距離,實則軌道不變。而向北移動 6 個月后,就會開始為時 6 個月得向南移動,每日向南偏移 6 俱盧奢,太陽 (直射點) 得運行軌道不變。這些描述相當于敘述了南北回歸線 [16] 得定義。回歸線是太陽每年在地球上直射來回移動得分界線。根據現代地理學,南、北回歸線指得是地球上南、北緯 23°26’ 得兩條緯度圈。北緯 23°26’ 稱為北回歸線 [15],是陽光在地球上直射點得最北界線。南緯 23°26’ 稱為南回歸線 [17],是陽光在地球上直射點得最南界線。根據南北回歸線 [16] 得夾角,即 23°26’×2=46.87°,和地球得半徑 6371 千米,我們可以推算出南北回歸線 [16] 得球面距離約為 2π × 6371 × 46.87 ÷ 360 = 5211.7 千米。太陽 (直射點) 6 個月 (半年) 走完,則每一天平均走 5211.7 ÷ (365 ÷ 2) = 28.557 千米,也就是經文中得“六俱盧奢”。換言之,1 俱盧奢約為 4,759.5 米,即 4,760 米。
對比《起世經》相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釋定義所估算出得 2286 米,天文測算法所得出得“天文俱盧奢”約為“北 方俱盧奢”得 4759.5 ÷ 2286 ≈ 2.082 倍。那么,這些估算可靠么?
3.3 換算可靠性得初步驗證
我們且看下面經文對云高度得描述:
諸比丘。世間有云。從地上升。在虛空中。或有至一俱盧奢住。或二或三俱盧奢住。乃至六七俱盧奢住。[30]
這一段佛經描述得是云層得高度,我們將不同測算方式得出得“摩揭陀國俱盧奢”、“北方俱盧 奢”和“天文俱盧奢”以及它們相關得“一俱盧奢住”、“二或三俱盧奢”及“六七俱盧奢”所對應得高度整理成表2。
表 2: 云高度表(單位:米)
根據現代氣象學 [18],地球上得云層一般出現在大氣得對流層 [19] (Troposphere),而對流層 得高度因緯度而不同,在低緯度地區平均高度為 17~18 千米,在中緯度地區平均為 10~12 千米,在高緯度地區平均為 8~9 千米,并且夏季高于冬季。此外,貝母云 [23] (Nacreous cloud) 作為一種色彩絢麗、薄而纖細得罕見云彩,可在高緯度地區 20~30 千米高空出現。因此,對比表2得相關數據,“摩揭陀國俱盧奢”所關聯得數值偏低,而“北方俱盧奢”和“天文俱盧奢”所關聯得數值均為地球上合理得范圍。
綜上可知,“俱盧奢”千米以上得換算數值和“由旬”得 4.42 米相去甚遠,將“由旬”和“俱盧奢”混 淆將導致數值描述錯誤。此外,我們認為,無論是“摩揭陀國俱盧奢”、“北方俱盧奢”還是“天文俱盧奢”都有存在得價值,它們極可能在佛經得翻譯和傳抄過程中被逐漸混淆在一起。
4 “踰阇那”得換算
4.1 經文注釋估算法
根據《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三·次明結界法》(唐三藏法師義凈譯)得相關描述:
言瑜膳那者。既無正翻義。當東夏一驛可三十余里。舊云由旬者訛略。若準西國俗法。四俱盧舍為一瑜膳那。計一俱盧舍可有八里。即是當其三十二里。若準內教。八俱盧舍為一瑜膳那。一俱盧舍有五百弓。弓有一步數。準其步數才一里半余。將八倍之當十二里。此乃不充一驛。親驗當今西方瑜膳那。可有一驛故。今皆作一驛翻之。庶無遠滯。然則那爛陀寺南向王舍城。有五俱盧舍。計其里數可一驛余耳。[11]
這段經文注釋闡述了以下觀點:
? 東夏一驛有 30 多里,舊時將這個距離稱為“由旬”是錯誤 (訛) 得。
? 以西國俗法為準,則 4 俱盧舍為 1 踰阇那,1 俱盧舍為 8 里。以內教為準,則 8 俱盧舍為 1 踰阇那。按照 1 俱盧舍為 500 弓得算法,1 俱盧舍僅 1 里半,8 俱盧舍才 12 里,與一驛(30 多里) 相差甚遠。
? 那爛陀寺南與王舍城之間有 5 俱盧舍,按照里數有一驛多(30 多里)。
根據前文得分析可知,那爛陀寺 [24] 和王舍城 [21] 之間得距離介于 11 千米和 12 千米之間,而近代人丁福保編寫得《佛學大辭典》[13] 及佛學百科中,佛經單位“由旬”被認為是公牛掛軛行走一日 之旅程,大約七英里,即 11.2 公里(千米),也在這個范圍內。經文注釋表明,將這個距離稱為“由旬”是錯誤得。由此可知,將公牛掛軛行走一日之旅程得 11.2 千米稱為“由旬”,是從古至今得錯誤, 而唐三藏法師義凈在經文注釋中就明確指出這種錯誤。
此外,這段經文注釋表明,以 500 弓為 1 俱盧舍,無論是 4 俱盧舍為“1 踰阇那”,還是 8 俱 盧舍為“1 踰阇那”都不足一驛。我們認為,這從側面反映出 1000 弓為 1 俱盧舍得“北方俱盧奢”得 合理性。最后,我們如果以內教為準,按照 1000 弓為 1 俱盧舍、8 俱盧舍為 1 踰阇那,則“1 北方 踰阇那”為 2286 × 8 = 18288 米,約 18.29 千米。如果以“天文俱盧奢”為準,則“1 天文踰阇那”為 4760 × 8 = 38, 080 米,即 38.080 千米。
4.2 換算可靠性得初步驗證
我們且看下段經文得注釋:
若眾生輩。離彼一百踰阇那住 (踰阇那者隋數四十里也)。[31]
佛經得翻譯注釋認為 1“踰阇那”為隋朝得四十里,而古代得“里”究竟有多長呢?根據相關資 料 [14] 可知,“里”起源于中國周代,當時一里為 18 引 =1800 尺,戰國、秦漢一里約 415.8 米,后世實際長度歷代不同。商周時期約為 406.8 米 (推算),秦漢時期約為 415.8 米 (標準取值),隋代 約為 531 米 (推算),唐代約為 454 米 (推算),清光緒 34 年約為 576 米,民國 1929 改為 500米, 與公制相對應。
而隋朝得 1 里為 531 米,因此 1“踰阇那”為 531 × 40 = 21240 米,即 21.24 千米。若以此處得 數值為標準,則與上面“北方踰阇那”估算出得 18.29 千米存在 (21.24 ? 18.29) ÷ 21.24 ≈ 13.89% 得 誤差。反之,若我們以 18.29 千米為標準,則可以推算出隋代得 1 里約為 18.29 ÷ 40 = 457.25 米。
因此,基于“北方俱盧奢”得“北方踰阇那”更符合一般經文得定義。
5 小結
結論 5.1 佛經翻譯中存在度量單位混用得現象。譬如,“由旬”是最常見得和多個單位混合使用得度量單位。在梵文經文得多次傳抄過程中,佛經度量單位“踰阇那”、“俱盧奢”、“里”都有可能和“由旬”互換且混用。因此,當出現“由旬”時,我們需要根據上下文來考慮是否為“踰阇那”,或其它度量單位,反之亦然。此外,需要特別注意將“踰阇那”誤換成“由旬”得情況。在沒有其他證據得情況下,我們依賴原經文得單位描述。
結論 5.2 佛經中出現得度量單位“里”,其中有一些,其具體數值和我國古代得度量單位“里”無關,更與現代得“一里”等于 500 米毫無關系。我們得分析表明 40 里為 1 由旬,即 1 里為 0.025 由 旬,約 0.1105 米。此外,佛經 (譯本或傳抄本) 中,“里”與“由旬”之間存在單位混用現象,有一些 “里”實則為“由旬”或其它度量單位。
結論 5.3 我們認為,“北方俱盧奢”為經文得標準“俱盧奢”。因此,在一般情況下,我們以“北方 俱盧奢”為準,即“1 俱盧奢”約 2,286 米。此外,基于天文測算法得出得“天文俱盧奢”,即 4,760 米, 也是經文單位混用現象下需要考慮得對象。在后文得分析中,我們將綜合考慮這兩種不同得“俱盧奢”。
結論 5.4 將公牛掛軛行走一日之旅程得 11.2 千米【約為那爛陀寺 [24] 和王舍城 [21] 之間得距離】稱為“由旬”,是從古至今得錯誤,而唐三藏法師義凈在經文注釋中就明確指出這種錯誤。
結論 5.5 對于佛經得度量單位“踰阇那”,按照“內教法”及“北方俱盧奢”得定義,我們認為其值 (“北方踰阇那”) 約為 18,288 米。若按照“內教法”及“天文俱盧奢”,則為 38,080 米 (“天文踰阇那”)。在后文得分析中,我們將綜合考慮這兩種不同得“踰阇那”。
結論 5.6 我們換算出得 1 弓約為 2.286 米,1 肘約為 0.5714 米。
參考文獻
[1] Wikipedia. Centenarian.
[2] Wikipedia. Nalanda.
[3] Wikipedia. Rajgir.
[4]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壹百三十六,大種蘊第五中具 見納息第三之三. 乾隆大藏經.
[5] 本站:暗室得一縷光. 四大部洲和小世界中心得須彌山 (佛經不可思議得超時代性:三).
感謝分享特別nnzzn.com/i7068120577885700643/.
[6] 本站:暗室得一縷光. 小世界得整體結構 (佛經不可思議得超時代性:一). https:
//特別nnzzn.com/i7068202893463224869/.
[7] 本站:暗室得一縷光. 須彌山究竟在哪里? (佛經不可思議得超時代性:二). https:
//特別nnzzn.com/i7067520263922942498/.
[8]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正法念處經卷第二十,畜生品第五之三. 乾隆大藏經.
[9]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八,身念處品第七之五. 乾隆大藏經.
[10]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正法念處經卷第十八,畜生品第五之一. 乾隆大藏經.
[11] 唐三藏法師義凈奉制譯.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三,次明結界法. 乾隆大藏經.
[12] 尊者世親造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二,分別世品第三之五. 乾隆大藏 經.
[13] 日本真宗大谷派學僧織田得能. 佛學大辭典, page 3351. 中國書店出版社, 2011.
[14] 百度百科. 一里.
[15] 百度百科. 北回歸線(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最北得界線).
[16] 百度百科. 南北回歸線.
[17] 百度百科. 南回歸線(太陽每年在地球上直射來回移動得分界線).
[18] 百度百科. 大氣層.
[19] 百度百科. 對流層.
[20] 百度百科. 本地化翻譯.
[21] 百度百科. 王舍城.
[22] 百度百科. 由旬.
[23] 百度百科. 貝母云.
[24] 百度百科. 那爛陀寺.
[25] 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譯. 琉璃王經. 乾隆大藏經.
[26] 隋三藏法師達磨笈多等譯. 起世因本經卷第十,最勝品第十二之二. 乾隆大藏經.
[27] 隋三藏法師阇那崛多等譯. 起世經卷第壹,閻浮洲品第壹. 乾隆大藏經.
[28] 隋三藏法師阇那崛多等譯. 起世經卷第七,三十三天品第八之二. 乾隆大藏經.
[29] 隋三藏法師阇那崛多等譯. 起世經卷第五,諸龍金翅鳥品第五. 乾隆大藏經.
[30] 隋三藏法師阇那崛多等譯. 起世經卷第八,三十三天品第八之三. 乾隆大藏經.
[31] 隋三藏法師阇那崛多等譯. 起世經卷第四,地獄品第四之三. 乾隆大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