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對于張亞勤來說是人生中有特別意義的一年。這是他取得博士學位的第30年,也是他結婚30周年。在2019年,他選擇讓自己的企業家角色正式謝幕。
走下企業家舞臺,張亞勤的生活有了更高的自由度,他開始將精力的天平向學術與生活傾斜。而不變的是,他的事業目標依然聚焦于充滿未來感的智能產業,只是切換成了一條學術的賽道。
“這就像是,我從一位場上主力隊長,轉成了一位場邊教練。”張亞勤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但比賽主題仍然圍繞智能產業。”
從百度退休的決定實際上醞釀已久。早在2018年末,張亞勤就向李彥宏提出了退休的想法,之后便開始陸續進行工作交接。2019年3月,李彥宏通過內部信公布了百度高管退休計劃,張亞勤是申請加入退休計劃的第一位高管。
2019年10月,張亞勤正式告別相伴5年的百度,科學家出身的他選擇回歸學術界。在退休消息公布的第一時間,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院長楊殿閣向張亞勤發出了邀請。同時拋出橄欖枝的,還有國內外多家高科技公司、知名高校和投資機構。
雪花般飛來的offer沒有擾亂張亞勤的規劃,他婉拒的第一批offer均是企業。對于人生下一步,他想得很清楚:“高校是興趣點,我希望更獨立地做一些學術研究, 更重要的是培養一批領軍人才。”
最終,清華的誠意打動了張亞勤。去年12月31日,張亞勤正式受聘清華大學“智能科學”講席教授,同時負責牽頭籌建“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希望將人工智能、類腦計算與智能汽車開發相結合,打造世界頂尖的創新研究平臺。
“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到來,機器智能正在改變每一個行業。”張亞勤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我希望AIR為智能產業做出具有顛覆性的成果,培養出具有國際視野的技術人才。”
“一定是做感興趣的事”
去年10月13日,張亞勤在哈佛大學參加了2019年美國藝術和科學院新院士就職典禮,正式當選為該院數學和物理學部院士。
卸下企業家的重擔后,張亞勤很快安排了澳大利亞、新加坡、美國等多所高校的講學和演說活動,他開始把更多精力傾注在學術研究和公益事業中。事實上,即使在多年的企業高管生涯中,他作為科學家的人生底色也從未改變。
1978年,年僅12歲的張亞勤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成為當屆年紀最小的大學生。一開始,少年張亞勤只是單純想著繼續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數學物理,他視牛頓為偶像,人生志愿是成為一名科學家。
張亞勤與電子工程的結緣是在一位信息電子系老師的課上。在老師的描繪中,未來的“信息化世界和機器人”充滿魅力,張亞勤被深深吸引了,覺得“特別新鮮、特別有意思”。
在之后選專業時,他果斷選擇了電子工程系,從此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深耕。
“我做決定前并不會進行長時間規劃,在不同的時間點也會有不同的目標。”張亞勤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唯一確定的是,我愿意一直做的事一定是自己發自內心感興趣的事情。”
1986年,剛剛20歲的張亞勤從中科大電子工程專業碩士畢業,一個人遠赴美國求學。這期間,初出茅廬的張亞勤在解決第一個大型醫學信息系統的圖像壓縮和增強方面作出了許多新的成績,寫出了一些高水平的論文。三年后,23歲的張亞勤順利獲得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后,張亞勤進入美國Contel公司在華盛頓設立的研究院,擔任視頻壓縮研究工作的高級研究員。這家公司后來被GTE收購,張亞勤被調入GTE總部。在這里,張亞勤享受到了一位科學家最渴望的兩樣財富:充足的科研經費和課題研究的自由,他開始全力投入到數字視頻的傳輸和通訊研究領域。
在實驗室的5年里,他一共發表了100余篇有關視頻壓縮、數字電視、數字電話等電子工程方面的論文,在視頻壓縮及超低速率壓縮編碼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成果,一些技術和專利已經被國際標準所采用。
1991年,張亞勤所做的小波全圖像動態視頻編碼和視頻無線通訊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已經成為一位在電氣和電子學研究領域出類拔萃的學者。1994年,張亞勤進入美國電子領域權威研究機構Sarnoff labs (現斯坦福研究院)任多媒體實驗室主任,領導一個世界頂尖的多媒體團隊,為世界數字視頻編碼和通訊研究,技術和標準作出了杰出貢獻。
1997年,年僅31歲的張亞勤當選為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IEEE Fellow)。這是在電氣和電子學研究領域全世界最高的學術榮譽,他也因此成為歷史上獲得這一榮譽最年輕的科學家。
1999年1月,張亞勤應李開復邀請,放棄美國優越的科研環境,舉家遷回北京,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首席科學家, 2000年8月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
初到微軟,張亞勤選擇圖形學、多媒體和用戶界面作為主攻方向,不到一年,帶領多媒體小組發表了80多篇論文,做出了60項新發明,在網絡協議領域申請注冊了40項美國專利,有8項成熟技術轉讓給相關產品部門。
2001年11月1日,微軟中國研究院升級為微軟亞洲研究院,張亞勤任首任院長。緊接著2004年,張亞勤被調回美國總部任微軟公司全球副總裁,負責微軟七大部門之一的全球移動通信及嵌入式產品業務。
2006年,張亞勤再次回國后成立了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一手創造了當時跨國公司在國內設立的最大規模的綜合性研發機構。在此期間,張亞勤率先提出了“云+端”、“三個平臺”(端平臺、云平臺和云應用服務平臺)、“互聯網的物理化”三個概念,直接影響了微軟接下來15年內的戰略部署,也對整個互聯網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他主持研發的創新技術不斷被應用到微軟的產品之中,Office、Windows、Bing、Xbox Kinect、Windows Phone 帶著這些創新技術走向了全世界。
2008年他作為全國政協十一屆會議海外代表,提交“中國云計算發展的戰略建議”提案獲得政府的重點支持和關注。 他擔任中國電子學會云計算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互聯網協會物聯網專家委員會主任, 為中國的云計算和互聯網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他提出的ABC云 (AI+Big data+Cloud融合, Cloud 2.0, 和智能+ 等觀點得到行業廣泛認可。
2015年他代表中國企業家隨習近平主席出訪美國, 作為中方15位CEO代表和美方15 位CEO對話, 參加中美CEO圓桌會議,和中美互聯網論壇。
從GTE、斯坦福到微軟,張亞勤逐漸從一個“研究室狂魔”轉向技術落地專家。一方面,他所做的研究在根本上具有學術性;另一方面,他也在努力將這些研究落地為技術產品,為企業服務。
“從學術研究到技術產品,再到市場,本身存在時間的延遲。”張亞勤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學術研究需要對最前沿的發展趨勢有一個清晰認知,這是落地為技術產品和判斷市場的前提”。
“使命達成”
PC時代的式微同時,是中國興起的高科技公司發展勢頭強勁,重點發力的前沿科技業務也聲名大噪。
創新的活力來自聽得見炮火聲的一線。始終希望緊跟前沿科技的張亞勤,開始將目光轉向國內的高科技公司。
2014年5月,作為國內高科技公司之首的百度在美國成立研發中心。該中心作為百度面向美國吸收關鍵人才的窗口,負責為百度源源不斷地輸入AI新鮮血液。
在2014年9月3日舉辦的百度世界大會上,作為外人參加的張亞勤意外地坐在李彥宏身邊。那年中秋節假期剛過,張亞勤加盟百度的消息傳遍了整個互聯網。
離開微軟的時候,張亞勤可以堂堂正正地用“使命達成”四個字,為過去的16年微軟生涯畫上一個句號。
一方面,由張亞勤發起的“長城計劃”,累計為中國培養了各類人才30多萬,在10所高校成立了聯合實驗室;另一方面,張亞勤發起了微軟創投加速器為中國IT產業孵化了超過300家優秀公司,并多次被評為中國最佳孵化器。
進入百度之后,張亞勤獲得了更大的發揮空間。有著企業家和科學家雙重身份的他擔任起了“新業務掌門人”的角色,負責管理過除搜索外的幾乎所有技術和業務部門。
5年時間里,張亞勤相繼推動了百度智能云以及AI to B業務的整合與發展,并積極在前沿AI芯片及量子計算領域布局,領導包括智能駕駛在內的新興業務。 尤其在百度業務重點從PC到移動互聯網轉型、再到AI戰略的關鍵時期,由張亞勤主導的百度云業務,是極為重要的一役。
2016年開始,國內云計算市場競爭加劇,既有以阿里云為代表的國內互聯網云計算巨頭,還有以AWS為代表的國際巨頭。百度作為云計算的新生勢力,和對手相比,入場時間已經有所落后。
張亞勤提出云計算“ABC 三位一體”的概念,即AI(人工智能)+Big Dat(大數據)+Cloud Computing(云計算)三位一體。隨后,張亞勤又引入蘋果大中華區企業部總經理、生態系統負責人尹世明擔任百度云總經理,將百度AI戰略通過百度云落地到各行各業。
在張亞勤的主導下,高舉“ABC”及”云+AI”戰略的百度云,在沒有先發優勢的條件下成功突圍。
2018年,百度智能云的用戶數、收入翻倍增長,流量和服務器三倍增長,成為中國增速第一云廠商;百度智能云在中國公有云市場中排名第四,穩居第一陣營。
2018年12月,百度將智能云事業部(ACU)升級為智能云事業群組(ACG),承載AI to B和云業務的發展,由尹世明負責,繼續向張亞勤匯報。此時,張亞勤手中握有新興業務群組和智能駕駛業務群組,繼續在百度技術和業務發展中扮演關鍵作用。
智能云業務正在成為百度的新的業務增長引擎。2019年Q3財報顯示,搜索信息流業務作為主要營收204億元,在搜索之外的包括愛奇藝、智能云、智能設備等在內的其他業務收入76億元。其中,百度智能云與AI業務營收仍然保持較大的增幅。
領軍百度5年,張亞勤出色地完成了轉型與開拓的使命。此時,看著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的業務,他選擇了放手。
“我開始想更多地做一些研究和人才培養的事情。”張亞勤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如今公司已經打下了扎實的業務基礎,也有了成熟的領軍人物,前景非常好,“我在此時離開也是放心的”。
“智能駕駛是人類的一個夢”
在2019年12月的首屆百度阿波羅生態峰會上,已從百度退休的張亞勤與智能駕駛業務群組總經理李振宇一同現身峰會現場。此時,他的對外身份,已轉變為阿波羅理事會理事長。
“現在的我,在阿波羅更多地扮演一個支持和協調的角色,并非實際管理者。”張亞勤對《中國新聞周刊》坦言。
雖然已經從百度退休,但從感情上, 張亞勤對“阿波羅計劃”仍然難以割舍。這個項目開啟了他對智能駕駛的技術產品探索,也是他決定回歸學術界后繼續在智能駕駛領域深耕的重要原因。
2017年4月,百度正式發布了這項名為“Apollo(阿波羅)”的新計劃,旨在向汽車行業及自動駕駛領域的合作伙伴提供一個開放、完整、安全的軟件平臺,幫助他們結合車輛和硬件系統,快速搭建一套屬于自己的完整的自動駕駛系統。
百度“Apollo”計劃的命名,就是借用了“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含義,是一個滿載著激情和期待的名字。
“智能駕駛是人類的一個夢,這恰似當年的登月夢。”張亞勤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智能駕駛的未來蘊藏有無限的機會,一是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二是會催生許多新興行業和服務,甚至會重構舊有的汽車行業和商業架構,“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行業”。
在張亞勤看來,智能駕駛是人工智能各項技術集大成者, 也是狹義人工智能領域最復雜和最有挑戰性的任務。”張亞勤表示,在過去的兩年里,他幾乎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花在了智能駕駛和建立阿波羅生態上。
對智能駕駛領域的濃厚興趣,使張亞勤萌生了從學術上深度鉆研這一領域的念頭。
這與清華大學車輛學院“移動出行”的研究方向不謀而合。張亞勤很早就在清華擔任客座教授,與多位院長教授在自動駕駛領域有過交流。在張亞勤宣布退休時,第一時間遞出邀約的,也正是清華大學車輛學院院長楊殿閣教授。
“清華擁有計算機、汽車、信息等多學科的優勢資源,并且愿意提供充分的科研空間。”張亞勤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幾乎沒有太多猶豫地,他就敲定了清華為他的人生“下一站”。
如今,張亞勤已經擁有60多項美國專利,發表500多篇學術論文,并出版11本專著。于他而言,現階段回歸學術界并不意味著重新埋頭于論文專著的理論研究。
“我對發表了多少篇文章沒興趣。”張亞勤對《中國新聞周刊》直言,在他的計劃中,要做的是將學術研究與智能產業充分融合,做出“有顛覆性的”“改變歷史的”研究成果,“這才是一流研究機構要做的事”。
張亞勤的興奮點來自全新的挑戰。在清華,他將負責籌建一所“智能產業研究院”,以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物聯網和類腦智能為關鍵的技術突破方向,打造一個世界頂尖的創新研發平臺。
目前,這樣的一所研究院在國內外并無具體對標可參考。在張亞勤所接觸的研究機構中,有專注其中數學物理領域研究的機構,有專注其中腦科學的實驗室,也有專注其中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的基金。
張亞勤籌建的這所研究院,將是一所極具創新性與挑戰性的跨學科研究機構。
“面向第4次工業革命,一個國際化、產業化、智能化的學術研究和創新中心,這是我給出的定位。”張亞勤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學術先行,將有顛覆性的研究成果投入技術產品落地,才能解決智能產業發展中的真問題。最重要的是為中國企業培養一批有國際視野的頂尖CTO和架構師。”
張亞勤正在為實現這一愿景而努力。按照他的時間表,如果一切順利,今年4月份就會完成初步籌備,7月份研究院就能正式成立。
談及未來,張亞勤難掩期待的心情:“無論過去和未來,學術一直是我的興趣點。當未來學術與產業充分融合時,我相信我的熱情會被更大地激發出來。”
《中國新聞周刊》2020年第2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