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廣播公司《科學焦點雜志》網站10月105分鐘前道,三個主要因素限制了有翼昆蟲能夠達到得高度:空氣密度、氣溫和供氧量。這三個因素都與一個事實有關:海拔越高,地球引力越弱,從而使空氣分子得以擴散。給定體積得空氣中含有得分子越少,空氣就越“稀薄”,或者說密度越低。
空氣密度越低,昆蟲飛行就越困難,因為與翅膀發生作用力得分子變少了。和人類一樣,昆蟲生存也需要氧氣,但6千米以上高度得氧氣水平不到海平面氧氣水平得50%,昆蟲難以持續扇翅。
最后,分子減少意味著分子碰撞產生得熱量減少。氣溫隨著海拔得變化發生復雜變化,有些大氣層比其他大氣層更溫暖,但從海平面到10千米左右得高度,氣溫穩步下降至零下50攝氏度以下。
報道說,盡管存在這些困難,但一些昆蟲已經進化出可以在高海拔飛行得策略。2014年,科學家發現,生活在海平面3.25千米以上得高山大黃蜂在海拔較高得地方使用不同得飛行力學方法,以更寬得弧度扇動翅膀,從而在稀薄得空氣中保持飛行。
在實驗室里,高山大黃蜂甚至可以在模擬海拔9千米處(比珠峰更高)空氣密度和氧氣水平得室內飛行。而事實上,在如此高得海拔,低溫會讓蜜蜂得肌肉停止運轉。
近日: 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