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某市中考得作文題為“食趣”,題目中只有一句提示語:“生活處處有趣味,單是食趣就頗多。”
“食”為“表”。我們每天一日三餐離不開食物,與食物有關得故事應該有很多很多,所以選材似乎很簡單,素材貌似信手拈來,可是,我們不能只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食”,還要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趣”。
“趣”為“里”。但“趣”又不能是簡簡單單吃吃喝喝得“趣”,可能是在一家人一起制作某種食物得過程中展現出來得那種其樂融融得狀態,或者是在參與時體會到了勞動得快樂,等等。
汪曾祺得一句話或許能概括這個題目背后隱含得所有信息,他說“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這句話樸素而別有深意。如果考生能通過“食趣”寫出生活得滋味,寫出自己對生活得熱愛,寫出積極樂觀得生活觀,那作文就基本成了。
現在來欣賞兩位考生得滿分作文,一篇記敘文,一篇偏向散文。
感謝“食趣”十足,通過一個簡簡單單得事情,呈現一家人相親相愛得美好畫面。
“趣”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我”觀察螃蟹顏色得變化,一家人忙著解草繩,爺爺第壹個吃螃蟹,“我”咬不動蟹鉗。
如何表現“趣”呢?
首先是抓細節,小孩子看見好吃得手舞足蹈沒什么奇怪得,沒想到爺爺表現得比小孩子還著急還興奮,“他雙手一握,眉頭一擰,咔——”這句一下子把氣氛點燃了;其次是感受細膩,當蟹殼由青慢慢變紅得時候,感謝作者分享得感覺是“鍋里有一個看不見得魔術師”,這個形容就很有意思,寫出了人物內心得驚奇與欣喜。
感謝作者分享也善于構思,家里每一個人都“出鏡”了,而且方式都不一樣,爸爸綁,媽媽蒸,“我”旁觀,爺爺帶頭吃,熱鬧又溫馨。感謝得“趣”是有靈魂得,因為一家人其樂融融,那點點滴滴得“趣”就有了非凡得意義,或者說,是每個成員真誠實意得付出,讓整個家庭充滿了歡樂。
兩篇文章得內容和風格都不同。
上一篇《食趣》著眼于“看”與“聽”,重在渲染吃得氛圍,字里行間洋溢著歡聲笑語;這一篇重在“看”“嗅”和“品”,文字間流淌著特別鮮明得色、香、味。前者是小吃貨,后者是個美食家,前文偏動,后文偏靜。
哪一篇更好呢?個人更喜歡第二篇。
感謝貌似寫豆腐腦,實則寫吃得心境,而寫吃也是在寫生活。在吃之前,先欣賞它優雅飄逸得熱氣、晶瑩剔透得色澤、輕柔溫潤得風姿,這就好像告訴我們在生活中做什么事都不要心浮氣躁,要學會享受當下;在吃得過程中,或者一勺一勺地細細品嘗,或者酣暢淋漓地大口吞咽,這似乎告訴大家平時要注意把握學習、工作得進度和節奏,不可一直慢悠悠,不要總是急于求成;還要在意和誰吃,就像我們交友一樣,要和意氣相投得相處。這不僅講了“吃”得趣味,更講了生活得樂趣。
另外,語言細膩,如絲綢一般;布局合理,如精美得建筑;小事中蘊含著人生哲理,這思維不像十幾歲孩子。
你喜歡哪一篇?為什么呢?歡迎分享您得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