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丁香醫生發布《2020國民健康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今年的《報告》聯合了飲食領域的“企鵝吃喝指南”、運動領域的Keep和心理領域的KnowYourself,從好心情、好睡眠、好腸胃、好皮膚、好身材等角度設定健康指標,并通過這些關鍵詞探尋人們心目中對健康的追求,以及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所付出的各種努力。
本次報告約7萬人參與調查,繼《2019年國民健康洞察報告》中“朋克養生”成為網絡熱詞后,2020年《報告》中又發現“Flag養生”這一特殊人群,報告顯示那些喜歡在健康方面立Flag的人,其健康狀況更加樂觀。
Flag 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瘦成一道閃電,打破單身記錄,早睡早起防禿頭”是90后小王2020年元旦在朋友圈立下的Flag,這條朋友圈一經發出就獲得了很多人點贊,然而當代中國年輕人中都流傳著一個心知肚明的真理:年初的時候Flag立得越多,到了年底臉就打得越響。
事實果真如此嗎?
為了更好地了解健康目標設立對個人健康狀態提升的影響,丁香醫生從“設立目標”和“行動實操”兩個維度將受訪者分為了四類人群——硬核養生(既立目標,又踏實行動)、朋克養生(不立目標,直接行動)、佛系養生(不立目標, 也不太行動)以及嘴炮養生(只立目標,不太行動)。
將這四類人群進行對比發現,“硬核養生”人群理所當然最容易達成良好的健康狀態。
與此同時,“朋克養生”和“佛系養生”人群盡管是對健康都沒有什么期待和要求的兩群人,但默默努力的“朋克養生”人群各項健康狀態均優于不想不干的“佛系人群”。
然而在對比同樣對健康沒有付出努力的“嘴炮養生”人群和“佛系養生”人群時,卻發現對健康有期待的“嘴炮養生”人群的各項健康指標也要明顯優于佛系養生人群。
通過對比發現,在提高個人健康狀態上,如果不能做到主動付諸實踐,那么起碼可以先立個Flag,因為個人健康目標的確立,對提升健康狀態也是有幫助的,Flag越多的人就有可能越健康。
對此,浙江大學心理學博士、知名心理咨詢師陳海賢分析:“除了立 Flag 的群體有更多的行動外,Flag 本身是希望感和意義感的重要來源,有目標的人在生活中會更積極、更有方向感和掌控感。而這種方向感和掌控感, 跟健康密切相關。”
所以,Flag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吃好、睡好、心情好”成健康新標簽,“心理問題”躍居健康困擾 Top 1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提到“健康”時,人們首先想到的不再是“不生病”,而是擁有更高質量的生存狀態 : 心情好、吃得好、睡得香、皮膚好、身材好,就連頭發都要好。
《報告》顯示,人們心目中的“健康”二字,和“沒病”的關系似乎沒有從前那么緊密了,反而和“生活”越走越近。在他們心目中,健康標簽的前三位分別是心理狀態好、睡得好、腸胃好,不生病僅僅排在第四位,緊隨其后的甚至還有一些與尊重需求相關的標簽,比如皮膚好、身材好、頭發好。
對健康評判維度的悄然變化,來自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近幾年來消費升級大潮的影響。在現今的社交媒體環境中,這種健康需求的變化又將引領新的趨勢,成為品質生活的指向。
而在關于“健康困擾”方面的數據則顯示,97% 的受調查者表示自己存在健康相關的困擾,其中排名前三的分別是:情緒問題、皮膚狀態不好、身材不好。
相比 2018 年最大的健康困擾是皮膚問題,2019 年情緒問題升至第一,所以“我太南了”一度成為社交流行語一點也不稀奇。
數據顯示,85% 的人認為自己可能患有或曾經可能患有一種或多種心理疾病, 包括抑郁癥、躁郁癥、強迫癥、焦慮癥、物質成癮及其他心理疾病。其中,占 比最高的三項為抑郁癥、焦慮癥和強迫癥。
陳海賢認為,這個數據反映的很可能并不是客觀的心理健康狀況,而是大家對自己心理狀況的看法。從某種意義上,這也是近幾年心理健康科普成功的結果。這種成功讓大家開始習慣用這些精神疾病的名稱來為自己內心模糊的不安命名。而人們對于認為自己存在哪些心理疾病的排序,同樣可以理解為是這些心理疾病在大眾媒體中的流行度排序。
數據顯示,在影響人們情緒的各類事件中,“工作學習的情況”成為最大影響因素。而在應對心理亞健康狀態或心理疾病時,人們最多選擇用睡覺、上網購物、 玩游戲、進食等成本更低、更可控的方式來排解。專家認為這些解決心理困擾的方法可能也正反映了困擾他們的心理問題:孤獨。
奶茶或成健康最大殺手,超七成人群選擇少糖無糖
當代人的生活方式是比較分裂的,都知道健康飲食應該低糖低鹽,但還是忍不住奶茶火鍋燒烤;都清楚應該早睡早起保證睡眠,但拿起手機就玩到了深夜;都明白保持健康體態應該定期運動,但按時打卡并不容易。
《報告》顯示,99% 的人對合理飲食都有要求,然而奶茶、蛋糕等高糖食品,是所有體重區間的人都難以避開的陷阱,其次是外賣。48%的人認為飲食不健康的來源是奶茶等高糖食物。相比女生,男生更能拒絕奶茶的誘惑,但仍有 49% 的男生一周至少一杯奶茶。在女生群體,一周至少一杯奶茶的人群占62%。
于是人們通常在甜度的選擇上彌補喝奶茶的罪惡感,用無糖、少糖來安慰麻痹自己。點三分糖的人比例最高,占41%,31%的人會選擇無糖奶茶。 在性別上,男生更能夠勇于面對自己,既然選擇了喝奶茶就不會再克制,選擇五分糖奶茶以上的人群比例比女生高出 26% 。
超半數人曾擔心過猝死,60%的00后曾有此擔憂
在過去的2019年,高以翔凌晨猝死、上海兩個月內三位醫生猝死、“90后不敢看體檢報告”等話題在社交網絡上引發熱議。此次丁香醫生的統計也不容樂觀,53% 的人都有過猝死的擔心,其中有 6% 的人經常擔心甚至每天擔心。
與慣性認知不同的是,年齡較長的人對于猝死的擔心比例反而較低,更為年輕的95后和00后擔心自己猝死的比例較高,60% 的00后和59% 的95后都曾擔心自己會猝死。
這些統計數字雖然并非醫學數據,卻揭示出了大眾對個人健康狀況不放心、不滿意的普遍情況。以宏觀視角審視,這不僅是公共健康問題,也是當代年輕人在面對生活與工作雙重壓力下的真實寫照。
工作時長較長的人,對猝死的憂慮更甚。工作強度較大的醫護人員、新媒體運營、主播等,久坐不動伏案較多的設計師、程序員等擔心過猝死的比例更高。而學生中擔心自己猝死的比例也不低,竟有58% 之高。
此外,《2020國民健康洞察報告》中還對大眾的睡眠、運動狀況做了詳細調查,不管是“北上廣不相信早睡”,還是“男生女生都鐘愛虐腹”,都體現當代人一邊追求健康,一邊充滿矛盾的現狀。
但可喜的是,“健康”這個詞在公眾社交媒體上越來越流行。從2017年的“保溫杯泡枸杞”,到2018年的“我不是藥神”,再到2019年的“朋克養生”,網絡在打破地域界限,讓高線城市和低線城市在消費、健康觀念等方面的差異不斷縮小的同時,也促使大眾對健康的關注越來越高,國民健康素養也在一次次微博熱搜的教育之下,不斷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