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薇和丈夫周宇在不同場合面臨同一個問題時,不約而同給出了同一個答案。問題是,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你們怎么想?答案都是,盡全力吧。他們是北京新居民,從湖北小城考到北京名校,畢業后到互聯網公司任職,慢慢留在北京。
作為在海淀工作的“朝陽媽媽”,她的身邊多的是每天馬不停蹄接送孩子上奧數、英語課的海淀家長,強勢的學霸思維加上天資勤奮,常常讓她有種在千軍萬馬之中恍恍惚惚的感覺,“佛系了”。
兒子小翊今年7歲,“我們的孩子該怎么培養?”是她和丈夫以及周圍鄰居每天都在重復聊的話題。有時她坐在家里看著活潑有愛的孩子,覺得這一切已經夠好了。但每當置身各種“海淀家長”、“順義媽媽”鋪天蓋地的群和爭議洪流中,她又陷入恍惚,開始擔心自己給的還不夠。
“西城家長”閆梅現在已經不管外面那些吵吵鬧鬧的聲音了。她的女兒悠悠10歲,就讀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早年她也因為身在西城特殊教育環境而感到落差和焦慮,她練瑜伽、投入工作、持續進行自我心理建設。她“自我修煉”的結果是,悠悠可以自主選擇不上哪個補習班,也可以選擇上哪個興趣班。不過一旦選了,就要堅持到底。現在悠悠可以自己設計一款氣場十足的時裝裙子、一心一意在家上完一節90分鐘的作業幫直播課數學強化課、在區田徑比賽中拿到名次。
一旦關起門來隔絕外面的“噪音”,專心看自己的孩子,她就覺得自己“好多了”,孩子也好多了。她自稱一路與焦慮對抗,從焦慮到舒適,她就佩服自己在焦慮面前自愈的能力。不過,悠悠馬上小升初,目標學校已經定好,新的征程就在眼前。
與楊薇和閆梅一樣,諸多海淀、朝陽、順義和西城媽媽們帶著孩子擠入升學、名校的逼仄賽道,更有目標遠大者,沖鋒在爬藤、沖奧、出國的世界里。
年初,有一份來自胡潤研究院的《2018中國新中產圈層白皮書》報告,在這里,像楊薇、閆梅這樣的媽媽歸類在“新中產”群體,報告給這個群體的畫像是“35歲左右,平均家庭年收入65萬,大部分就職于科技、媒體和通信行業,有1個以上孩子且就讀于學前、小學和中學”。他們超一半分布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在這個群體里,最普遍的焦慮就是“子女教育”。
新的群體邊界實際上早已漸漸成型,在這里除了有按地域色彩劃分的海淀、順義、朝陽、西城家長,還有具有超強資源能力、掌握北京各大學習機構和資源、打雞血式陪孩子成長的“雞娃家長”,表面不動聲色、暗地波濤洶涌的“佛系家長”。
瑜伽、冥想、心理課
偌大的飯店禮堂里,閆梅起初自有一份西城家長的悠閑。觀察著周圍滿臉寫著認真的三四百個新生幼兒家長。這是一場主題為“三歲看大”的早教動員講座,講師是早教圈略有名氣的專家。
彼時閆梅的女兒悠悠剛過完1歲生日。周歲喜宴那天,幾位好友忙著帶孩子參加補習班沒有趕到,閆梅心想:“孩子才多大?難道真要這樣嗎?”她強烈反對好友帶孩子上完鋼琴課上英語、上完英語上數學連軸轉式補課行為。
1米75的閆梅一路在西北自由奔放的環境中長大,讀完經濟學碩士,她在西城區一家收入不錯的單位任職。聽這節講座之前,她生完女兒這一年來看的最多的是時寒冰和龍應臺,自我感動之余,她傾向于思考怎么給孩子更好的天性教育。
然而,焦慮感還是瞬間在這場“三歲看大”的早教動員課里被引爆。
“如果孩子出生第三天開始教育,已經晚啦,因為你浪費了前兩天的生命。”早教專家說。這句話據說引用自俄國生理、心理學家巴甫洛夫,但出處真假已無從考證,總之,它當時在閆梅的心中炸開了。
“天!聽到這樣的話語,簡直覺得驚心動魄!”閆梅說。
這件事發生在9年前,放到現在再聽這樣的話,閆梅會說:“神經病啊!”
不過前后的轉變來的并不容易。閆梅一家生活在北京西城區,這里時不時沖上熱搜榜的關鍵詞是“46萬一平米天價學區房”、“中國最牛小學”。有時閆梅也這樣形容她們置身的環境,孩子的同伴們都多項特長加身。在學校里,孩子們被教育的不是學習成績要怎么樣,而是從小樹立使命感和信念,將來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物。
在西城區精英們已經構筑起來的教育世界里,大多數“外人”囿于天價、階層對他們只能遠遠觀望。閆梅對此有過一次描寫:一位好友在開心網上傳了一份“北京小學排名單”,看著那些個“很牛很牛的小學”,一個個擠破頭的指數都是10++,贊助費都不少于10萬元,這還是要找對路子的情況下。如果沒有路子,你拿著錢也不知道應該怎么辦。
“在這種環境下,你能怎么辦呢?”在西城家長內部,有限的優質教育也同樣讓競爭和焦慮如影隨形。閆梅單位幼兒園最好的蒙臺梭利班只有二分之一進入的機會,悠悠在3歲就通過競爭被蒙臺梭利班錄取。西城區在北京市排名前10的學校有北京小學和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悠悠最后上了后者。
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
上完最好的幼兒園和小學,閆梅覺得至少可以松一口氣。最近幾年,她一直在有意識緩解焦慮,辦法有很多,練瑜伽、投入事業、上心理學課程,最近她開始堅持練習冥想。多年來,閆梅堅持和悠悠一起學習培養自我建設的心理學課程,在強手如云的西城同學里,閆梅覺得悠悠需要加強心理建設來不斷強化自我。
周圍的激烈競爭和嘈雜還在繼續,閆梅已經適應這樣馬不停蹄的競爭,悠悠一周也上好幾節課外輔導班,作業幫直播課數學課、英語、美術、幾何。馬上悠悠小升初,閆梅已經做好準備迎接新的挑戰。
悠悠美術課設計的時裝
佛系“朝陽媽媽”:不然我有選擇嗎?
楊薇夫婦提起此刻的“焦慮感”就連連點頭。
35歲的楊薇自稱是典型的“朝陽媽媽”,她和丈夫周宇都來自湖北小城,10年前一起從北京985高校畢業。現在楊薇在海淀一家知名互聯網公司工作,周宇從互聯網公司辭職創業。8年前他們夫婦在芍藥居買下一套學區房,2012年他們的兒子小翊出生。現在,7歲的小翊就讀人大附中朝陽實驗小學二年級。
每天茶歇時間,楊薇在公司總能看見她海淀區的同事們碰在一起,語速飛快地交流幾句近期孩子上哪個哪個補習班、情況怎么怎么樣。
數月前,一篇《海淀家長有多恐怖?》文章刷屏,作者近距離白描一群高智商海淀家長教育下的孩子,展現出怎樣令普通人難以企及的知識儲備。楊薇也在朝陽家長群里看到他們的分享,后面往往跟著一連串感嘆,“太牛了!”
楊薇太熟悉這些海淀家長了,認為他們的存在對其他區的家長簡直是無情碾壓。除了高智商、孩子知識儲備量驚人,她所了解的這群家長和孩子還像擁有超能量一樣,能堅持每天進行高強度學習。她的一個同事每周末給孩子安排7節課外輔導,家里抽出三個大人輪班接送。如果上完輔導班還有時間,他們還會再安排課余活動或者線上學習。另一個北大畢業的同事前段時間辭了職,就為了每天都能陪孩子一起上輔導班或者在線課程。
在楊薇看來,前段時間流出的“4歲孩子英語詞匯量在美國夠了,但在海淀不夠”的段子,所言真的不虛。
說到這里,楊薇搖搖頭,“不敢比。”
關于兒子小翊,她很后悔有一段時間的教育方式。那時小翊剛上幼兒園,她忙于夜班和倒休,有很長一段時間孩子每天放學后都在小區里瘋跑,她和丈夫安慰自己,孩子小時候就是要釋放天性。除了周一到周五玩,每周末,他們一家還和鄰居一起去北京郊區種菜、釣魚,孩子經常是開心極了。
愛玩的小翊
1年前,小翊上小學一年級。下午放學后,楊薇經常從辦公室偷偷溜出去給家里打個電話。問:“作業寫完沒?”回答說:“沒,在玩。”
剛開始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夫妻兩個都耐心檢查作業,發現還沒寫的就陪著一起寫。很長一段時間,他們家就為了完成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常常陪寫到半夜11點。
漸漸地,看看周邊的家長帶著孩子圍著課外補習班連軸轉,本想給孩子快樂童年的楊薇夫婦內心開始產生激烈矛盾。
他們反復討論,小時候在農村什么條件都沒有,更沒有上過補習班。現在有經濟條件、兩個家長都是名校畢業,孩子不可能太落后。慢慢地,他們開始有點著急,更讓楊薇不淡定的是,孩子的英語有些沒跟上。
1年前,楊薇家也正式加入了課外學習模式。征求過小翊的意見,以及為了改正小翊多動、不能耐心寫作業的毛病,他們首先給小翊報了圍棋班。每周四和周六下午,他們帶小翊去棋院上3個半小時的圍棋課。此外,每周六上午,楊薇陪小翊上一節作業幫直播課的數學沖頂班。周日是英語班,周一到周五放學后安排了一些游泳課和美術課。
正上作業幫直播課的小翊
不過,進入“課外班”連軸轉模式后,楊薇和周宇的焦慮并沒有減輕。周宇發現,隨著孩子成長,社會上營造起來的焦慮現象裹挾著他們內心的小焦慮,愈演愈重。
“現在就是這樣,我們也不可能回避,堅持跟著洪流往前推、往前走。”周宇說。
在線教育助力建立思維,讓學習更有趣
閆梅也知道海淀家長們都很拼,她跟楊薇夫婦一樣,每天都在“爬藤”、“奧數”、“出國”……這些醒目的大字里感受著“焦慮感”的強力沖擊。
促使她能控制焦慮的法寶之一是至今還在堅持上的心理建設課,她要讓悠悠能在一大群優秀的同伴里不斷挖掘自己的長處,保持自信心。
“實際上你走進社會后慢慢發現,你也是在用你的長項做交換。”閆梅說。現在她掌握了很多心理建設的方法,一些思維層面的自我肯定、變通和激勵,她覺得非常重要。
悠悠在她的鼓勵下也經常有意識鍛煉自己的思維方式。悠悠在小學三年級自己選擇加入學校田徑隊,一年四季的早晨,她都要早起參加田徑訓練。9歲的小孩,在炎熱的暑假圍著操場最多一次跑10公里,“真的很累啊。”她喊。不過每次想放棄時閆梅都啟發她自己去思考,當初為什么選田徑、既然這么難為什么還堅持了這么久?
閆梅還會有意識培養悠悠具備眼界、常識和社會責任感。她曾為讓悠悠了解祖國邊疆遼闊,帶她去滿洲里和三沙群島。為了讓悠悠知道北京是冬天的時候南方也可以是夏天,于是臨時起意打“飛的”帶她去西雙版納。周末她有時會帶悠悠去公益機構認識那里需要幫助的小朋友。
現在悠悠上小學五年級,她課外時間看一本近70萬字的《中國后妃全傳》、17冊“意林公主天下系列”。但她有一個短板,數學不好。她有時會搞混一些數學單位,面對復雜的方程式也會出問題。實際上,悠悠的數學一直保持在90多分,但在西城區,滿分或者接近滿分才是孩子們的常態。
閆梅依然維持表面鎮定,她覺得還是數學思維沒建立起來的問題。現在,她讓悠悠去上數學思維課,教材是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
悠悠自己還在同學推薦下報名了作業幫直播課來強化數學課后練習。這是個有意思的在線直播學習軟件,在這里,數學老師用“過河變號”來解釋方程式的運算,一下讓悠悠掌握了解方程的竅門。
閆梅覺得,“有趣”的方法最適合悠悠。后面她得知,作業幫直播課教研組會圍繞“有趣”去設置課堂講法,比如每堂課的知識點教研組會重點討論講解的方法,以保證課堂更形象生動,設置互動環節,讓孩子們保持興奮和專注。
慢慢地,悠悠覺得數學好玩,“學數學就像做游戲。”她說。
小升初大考在即,悠悠的數學成績也提高了一大截。閆梅的目標學校是北京八中,悠悠自己覺得有挑戰,但也決心試試看。
在西城家長群里,閆梅現在扮演化解群體焦慮的角色。她去參加一個家長的教育課,老師讓三個家長站起來說出自己的焦慮。一個家長抱怨,他讓孩子打高爾夫結果打一半不打了,讓他學鋼琴也是學一半不學了,他究竟想干啥?另一個家長吐槽讓孩子做題,10道題錯了兩道,讓他很生氣,又出了10道,結果就對了倆。閆梅認為以上都不是孩子的問題,是家長有問題,“家長不信任自己的孩子,才會總是抱怨”。
一位來自教育界的人士贊同閆梅的觀點,她認為普遍存在焦慮是我們現在教育的現實,但是家長要學習消化焦慮,轉化思維,不要總是沉浸在負能量里。
另外這位教育界人士也十分欣賞作業幫直播課有趣的教學思維,線上直播,大班授課,課堂上老師以形象生動的講解為主,也能隨時打開話筒讓孩子們講講自己的見解和想法,這樣他們能充分參與到課堂里,吸收知識。她覺得,這比一對一教學效果要好,孩子們在這樣的學習氛圍里既鍛煉了自主思維的習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交意識。而且在線直播不用讓家長和孩子在周末跑來跑去,孩子在家就能完成學科練習。
看著悠悠和她的伙伴們每周在這樣的氛圍下主動練習數學,也會主動分享課堂上學到的有趣解題思路,閆梅覺得,這比報多貴的課都好。
爬藤?讓海淀家長去干吧
現在,每個周六下午3點,楊薇都和兒子手拉手,匆忙從位于北京朝陽區的家中出發,趕往海淀棋院。周末的北四環堵車,將近1個小時車程后,楊薇把兒子送到棋盤前,小翊就進入時長3.5小時的圍棋訓練。
一年圍棋訓練后,小翊從最開始的東看西看到今天紋絲不動了。楊薇很欣慰。尤其欣慰的是,她覺得兒子這一年從放縱到收攏,也經歷了不少挫折和打擊。比如,英語不好,被老師說。圍棋課不專注,甚至被老師說,再不專注就不教他了。小翊幼小的心靈經此打擊,最初也會悶悶不樂、不開心。但楊薇引導他糾正自己的錯誤行為,慢慢地他自己感受到了進步,就變得非常開心。
“受過幾次挫折,現在他很皮實了。”楊薇說。每次圍棋課后,他還會主動跟老師聊最近新看的小人書。
圍棋還鍛煉了小翊的耐性。
在作業幫直播課,小翊上的是比較高階的數學“沖頂班”。一個半小時的直播課里,他跟著老師看題、答題、或者動腦用木棒變換不同圖形,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后,他還會出題去考同學和家長。數學之后是另一個英語線上直播課,從頭做到尾對他來說都不是問題了。
楊薇現在擔心的是,自己會不會給兒子報的課外輔導班有點少。她常常很糾結,不想讓他像海淀孩子那樣周末一天塞滿7節課、各項參與評估的課程都要爭第一,但又很擔心給孩子的東西還不夠,擔心他會落伍。
前不久,媒體報道一些精英、中產家庭的孩子如何成為“學神”、高考狀元、進入清華北大,他們分析發現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學霸本身就出身于學霸家庭,由好城市、好學校、好家庭環境共同造就。文章鼓勵現在的家長盡己所能給孩子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成長空間,最終安全護送他們的成長。
楊薇看完轉發了這篇,她想了想說:“順其自然,靜待花開,不是兩手一攤的不作為,而是竭盡所能之后的不強求。”
對于“爬藤”和“出國”,閆梅和楊薇現在都覺得,那是“海淀家長”干的事,他們先抓好眼下就不錯了。(胡謙)
(文中小朋友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