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越高越吃香,但想要不斷向上提升卻并不是“1+1=2”那么簡單,尤其是本科生晉升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晉升博士研究生,中間的“壁壘”也如同“天塹”一般。
博士“易守難攻”,很多研究生還常會收到導師的邀請繼續讀博,但是讀博和讀研卻并不相同,光是學術論文的要求便“更上一層樓”,而浙大的孟偉同學,也用親身經歷告訴眾人,博士生想要畢業沒那么簡單,很有可能還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但凡事都并不絕對,論文對每個學生的難易程度都并不同,有的學生寫論文“吭哧癟肚”寫不出來幾個字,但有的學生卻是“下筆如有神助”,而廈大女博士走紅,讀博一年半發表58篇論文,這速度也屬實是叫人羨慕了!
廈大女博士走紅,讀博一年半發表58篇論文,又一個“科研妲己”?學習永無止境,但學歷卻有著盡頭,并非是“博士后”,而是博士學歷,而且讀博的過程和研究生階段是截然不同的,若是沒能夠完成科研任務和博士論文的話,那畢業也會成為“難題”。
但廈大的一位女博士走紅,她便是2021級的博士生芮同學,在讀博期間表現優異,發表了中英文論文58篇,其中SCI論文21篇,TOP期刊7篇,還協助撰寫了200余份報告,并多次收到感謝信。
不得不說,芮同學的讀博階段也是相當充實了,寫論文對她而言也是“小菜一碟”,仿佛揮揮手就能夠寫出來,這樣的一位“科研大神”,也屬實是很出色了。
但仔細推敲一番,她讀博一年半的時間就發表了58篇論文,意味著每個月就要寫出3篇,平均十天就能發表一篇,難道又是一個“科研妲己”?還是背后有高人指點?亦或是論文“含水量”太高?
普通博士生的學習過程,大多都是埋頭科研實驗室,且沉迷其中無法自拔,像芮同學能夠一邊完成科研任務,一邊唰唰寫論文,也是很罕見了,難道她都不會累的嗎?
據悉芮同學是廈大公共衛生學院,學習的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專業,而她本科這是讀的醫學類信息管理專業,后又跨專業考上預防醫學碩士生,一步一步向上提升自身,而她讀博一年半的時間便發表如此多論文,也很難想象她還能夠繼續發表多少篇論文了!
女博士被指論文機器,平均十天一篇論文,網友:旱的旱死澇的澇死優質人才的不斷增多,也讓“內卷化”愈演愈烈,每年都會涌現一批“天之驕子”,仿佛學術論文是“韭菜”一般,割了一茬還有好幾茬,而芮同學發表論文也遭質疑,網友直言表示:論文機器而言,有個錘子用!還有的網友表示:灌水太嚴重,寫那么多有啥用啊!
其實真正的“科研大牛”,并不在乎論文數量的多少,甚至還有的導師發表的論文還沒有學生的多,但是“含金量”卻是云泥之別,所以大學生可別找錯了重心。
筆者認為,努力的方向錯誤,那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費力氣,不過是無用功罷了,雖說芮同學也付出了諸多的努力,但想要獲得更多人的認可,光是數量多還不夠,還要有著更高的“含金量”,不然論文再多也不過是表面風光!
論文“在精不在多”,含金量才是衡量的標準,學生可別因小失大學生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越多,也能讓履歷的“含金量”更高,并且更加的豐富,在同齡人之中能夠具備更高的“閃光點”,但若論文多數是“湊數”,甚至是移花接木等,那即使數量再多也意義不大,水份太多。
大學生需找準感興趣的科研領域,及時調整好科研心態,靜下心來寫好論文,而不是在那里“濫竽充數”,更何況論文不是文章,也不是小學生寫作文,若連基本的排版都不會的話,那發表學術論文也會叫人感到啼笑皆非。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導師給予學生的幫助是有限的,也是彌足珍貴的,但若是學生將希望都寄托在導師身上,連論文都想依賴導師完成,那也只會得到“流水線”論文,不過是表面看上去好看,實際“含金量”卻是0!
寫在最后:論文并不以數量“論成敗”,而是要看學生自身對科研的領悟與貢獻,并且在領域之中貢獻的力量等,并非是學生“追名逐利”的工具,而大學生也要端正科研思維,明確學術論文的含義,并在有限的時間更好的充實自身,若是將重心都放在寫更多的論文上,那不過是“紙上得來終覺淺”而已!
話題:你認為學術論文數量多的好處是什么?
記得點一點關注,我們下期再見啦~
(圖片均源于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