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會慢慢發現,做事靠譜看似是一種能力,實則是一種態度。
答應好的事,總是敷衍;約定好的日期,總是拖延,遇到問題只會甩鍋和推責,這樣的人,最終也不會收獲幸福。
凡是多想一層,干活多做一步,并不會少塊肉,或者少一分錢。
有句話說得好“事有歸著是富相”。
一個人越靠譜,越幸福。
01
學會課題分離,對他人靠譜
“都怪你,我說了不洗這件大衣吧,你非得讓我洗,現在我的耳機被洗壞了。”
昨晚,小文準備洗衣服,丈夫看小文的大衣臟了,讓她一并放到洗衣機洗了。
小文覺得大衣才穿了幾天,沒必要洗。但是丈夫說臟了,就洗了吧。
可是,大衣口袋里有一副新買的耳機,洗衣服的時候沒有掏出來。
衣服是洗干凈了,耳機卻被洗壞了。
小文很是懊惱,她把錯都怪到丈夫身上。于是,對丈夫說話夾槍帶棍。
類似這樣的事情,在小文的生活中,不斷上演著。
因為小文動不動就甩鍋,有次丈夫終于忍無可忍,跟她大吵了一架。
小文懵了,她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下定決心改變。
可是,好景不長,小文的狀態又回到了原點。
她希望自己改變,但是又一味責怪他人,企圖通過別人的改變來改變自己。
如果一個人事事都甩鍋于別人,是不可能讓自己變好的。
若是真的下定決心改變,只需關注自身。
阿德勒心理學強調“課題分離”,要區別自己的課題和他人的課題。
需要改變,是自己的課題,而別人對自己的行為則是他人的課題。
不應該將自己的行為歸咎于他人的行為,否則,就是將兩者混淆,為自己難以做出改變找借口。
阿德勒說:“人是描繪自我人生的畫家,只有你能創造自己,只有你能決定今后的人生。”
如果將自己的人生甩鍋于別人,那么別人就會幻化成牢籠,自己一生都在跟這個牢籠做斗爭。
02
專注此時此刻,做個靠譜的人
網友小娟分享了自己的一段故事。
小娟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分開,媽媽選擇了再嫁,爸爸選擇了去大城市打工。所以小娟從小到大,跟著奶奶生活。
爸爸媽媽很少出現在她的生活中,就連家長會,也是奶奶去參加。
同學們都在背后議論,有的同學甚至親自問小娟:“你爸媽呢?他們怎么從來沒出現過?”
小娟每次微笑著回應同學們,說爸爸媽媽在大城市打工呢。
雖然笑著,但是同學們的疑問刺痛了她。
她變得不開心,總是在心里埋怨爸爸媽媽,覺得自己是個孤兒,變得越來越孤僻。
即使爸爸媽媽偶爾來看她一次,她也避而不見。
后來,小娟結婚了,她仍然活在過去的經歷當中,感受不到愛。
小娟的公公婆婆對小娟很好,但是在小娟面前一直小心翼翼,生怕哪句話傷到了她。
小娟會因為婆婆一句無意的話,就歇斯底里:“你是不是嫌我沒有娘家撐腰?”
婆婆覺得小娟不可理喻,而小娟卻將自己的過激反應甩鍋于過去,認為是小時候的經歷造成了她今天這副模樣。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極端的性格,不管是本人,還是旁人,總愛把這種性格的形成歸咎于原生家庭。
可是不管原生家庭如何,過去的事情已然發生,再追究也無法改變。
過去的事實,不該為現在買單,更不應該為未來的幸福生活買單。
過去并不影響現在的生活,在意過去才會影響。
就像楊絳先生所說:“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人到中年有一個好的身體,一個壞的記性,簡單點,糊涂點,開心一點,別說以前,別想也許,別談如果。”
如果真心想要獲得幸福的生活,就應該拋下過去,從現在開始,專注此刻的想法和行動。
03
靠譜,從現在開始
阿德勒的話:“必須有人開始。即使別人不合作,那也與你無關。我的意見就是這樣。應該由你開始,不用去考慮別人是否合作。”
所以,不考慮任何因素,渴望改變,渴望幸福,就應該馬上開始行動。
如果左顧右盼,顧東顧西,只會讓幸福停滯不前。
一、接納自己
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我們喜歡優秀的自己,也必須接納有缺點的自己。
接納自己,是自己的課題;別人如何看待自己,是他人的課題。
接納自己,其余由他,行動就不會變得躡手躡腳。
二、貢獻自己
書中說“幸福即貢獻感”。
把自己的價值定義為對他人有用的人,就不會計較得失,不會失去平衡。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很微妙,動不動就會陷入“誰付出更多,誰得到更多”的競爭關系。
書中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是競爭關系,而是合作伙伴。
只談自己的貢獻,懂得自己對別人的用處,收獲幸福就會更容易。
三、聚焦“此時此刻”
“聚焦此時此刻,是認真而嚴謹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
不沉迷于過去,不眺望于未來,感受此刻的感受,專注此刻的事情。
過去的已然發生,與其糾結于過去對現在的影響,不如從現在開始,成為更好的自己。
未來我們無法掌控,做好此刻的自己,收獲此刻的幸福,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