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月15日電(記者 應妮)在王選院士的背后,一直有一位默默奉獻的女性,她就是王選院士的夫人——陳堃銶教授。很少有人知道,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使用的字形信息壓縮方案,其實是由王選和他的夫人陳堃銶共同研究的;而系統早期所用的軟件,也是出自她的創造。
15日,陳堃銶教授捐贈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科研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84歲的陳堃銶教授出席并接受了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頒發的收藏證書。
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設立了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簡稱“748工程”)。王選院士帶領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現更名為王選計算機研究所)攻堅克難、開拓創新,研制成功新中國第一個中文信息處理系統——漢字信息處理與激光照排系統,掀起了我國“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印刷技術革命,為信息時代漢字和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陳堃銶教授(右)接受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左)頒發的收藏證書 余冠辰 攝1953年,從杭州高級中學畢業的陳堃銶,考入了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4年之后,作為中國第一屆計算數學專業畢業生,她留校進入數學系計算數學教研室擔任助教。北京大學成立了研發計算機“紅旗機”的團隊“紅旗營”,陳堃銶在其中負責軟件部分的培訓與設計,以及各種雜務。在這個團隊里,就有她未來的丈夫,同樣留校參與科研的王選。
1975年年初,陳堃銶參加了由北京大學組織的一項關于計算機應用的調研,得知“748工程”并告訴了王選。其中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的子項目引起了王選的興趣。他和陳堃銶經過仔細分析,認定這是一個價值和前景不可估量的重大項目。要實現漢字的計算機照排,第一步就要解決漢字字形信息的存儲問題。
王選認為,當時國際上流行的二代和三代照排系統不適合中國國情,決策研制第四代—即激光照排系統,而且一定要使用“數字儲存”的方式,但由此產生的數據量在當時看來非常巨大,無法存儲到計算機中。他在研究字典的時候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靈感:漢字所有的筆畫,可以劃分為規則筆畫和不規則筆畫兩類。對于撇、捺、點、勾等不規則筆畫,他歸納出輪廓描述法,對于橫、豎、折等規則筆畫,則使用參數描述法。
王選與陳堃銶反復討論,最終設計出了一套全新的漢字字形信息儲存方法。在不失真的同時,它需要的儲存空間只是點陣儲存方式所需的五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這項“輪廓加參數”的漢字信息壓縮技術比西方早了大約十年。在設計與試驗壓縮信息的同時,陳堃銶還負責設計整個軟件系統。為了學習排版知識,陳堃銶仔細閱讀有關排版的技術書籍,查閱了能找到的各類書籍的版面格式,并向印刷廠師傅虛心請教。
陳堃銶教授帶領嘉賓參觀捐贈品 余冠辰 攝1979年7月,漢字激光照排系統輸出了第一張報紙樣張《漢字信息處理》,這是新中國第一張用“計算機-激光漢字編輯排版系統”整張輸出的中文報紙。此后,又成功排出樣書《伍豪之劍》,并于1985年在新華社中實用成功,1987年《經濟日報》使用這一系統,在全國首家“告別鉛與火”。漢字激光照相排版系統,成為新中國第一個計算機中文信息處理系統,后來不僅風靡全國,也出口到日本和歐美等發達國家。
此次陳堃銶教授捐贈的13件套科研手稿實物,包含王選設計照排系統的手稿、首版《漢字信息處理》報紙樣張、《光明日報》對激光照排首次報道的報紙、查字模膠片、字形功能清樣等,是她與王選院士共同科研時所留下的最珍貴的物證,也是這對伉儷夫妻攜手攻關、風雨同行的最美見證。(完)